APP下载

两汉“五陵少年”考

2012-03-20唐会霞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唐会霞

(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两汉“五陵少年”考

唐会霞

(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五陵少年”是形成于西汉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个文化群体。“五陵”指渭北咸阳原上五座西汉帝王的陵墓。为了强干弱枝,奉守山陵,西汉政府多次迁徙六国后裔、郡国豪杰、高赀富人、吏二千石、丞相、将军、列侯、“乱众民”于此,使此地变成了仅次于长安的繁华都市。而出生于在这种背景下的少年们,便先天地具有了任侠、豪放、奢华、纨绔等特征,成为了西汉盛世文化的一个缩影。于是,“五陵少年”便成为一个特定的意象,被后世诗文一再吟咏歌唱。文章将根据史料详细考证汉代的“五陵少年”之具体姓名与主要事迹,直睹其真实风采。

两汉;咸阳原;五陵少年

“五陵少年”或“五陵年少”(包括含义相同的“五陵儿”、“五陵子”、“五陵豪”、“五陵少”、“五陵公子”、“五陵贵公子”、“五陵英少”等概念),是形成于西汉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个文化群体。“五陵”一词,始见于《汉书·游侠传》原涉传:“先是,渉季父为茂陵秦氏所杀。渉居谷口半岁,所自劾去官,欲报仇。谷口豪桀为杀秦氏,亡命岁余,逢赦出。郡国诸豪及长安五陵诸为气节者,皆归慕之。”[1]3715五陵指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皆位于今天陕西咸阳市北的咸阳原上,咸阳原因此也称五陵原。西汉元帝之前,政府为了充实关中,以备边患,同时达到强本弱枝和供奉陵邑的目的,数次大规模迁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郡国豪杰及赀三百万以上”、“郡国吏民赀百万以上”、“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乱众民”等于此地,“是以五方杂错,风俗不纯。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闾里豪杰则游侠通奸”[1]1642。于是,大批政要、贵族、学者、富贾、豪强、游侠在这里的聚集,使此地成为当时全国仅次于京师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五陵”渐渐成为西汉盛世气象的代名词而出现在各种文献中。

“少年”一词在先秦典籍如《韩非子》中已经使用,即“年轻人”的意思。后来《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多次使用,察其语境,则既有“年轻人”之意,与“垂老”相对;亦有性情豪迈、追求义气之意,与“素信谨”之“长者”相对,“多是以其行事及性格作为判断之标准,而年少并不是一个主要的因素”[2]。而将“五陵”与“少年”或“年少”二字联系在一起,则首见于唐人诗词中,如李白《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张碧《游春引》“五陵年少轻薄客,蛮锦花多春袖窄。酌桂鸣金玩物华,星蹄绣毂填香陌”,崔颢《渭城少年行》“贵里豪家白马骄,五陵年少不相饶。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鞭白马谁家宿。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壶清酒就倡家”。三首诗中皆为轻薄、潇洒、纨绔、风流之五陵少年形象。唐以前,“五陵”虽未与“年少”相连,但实际所咏已经指五陵少年了,如南朝陈诗人江晖《刘生》“五陵多美选,六郡尽良家。刘生代豪荡,标举独荣华。宝剑长三尺,金樽满百花。唯当重意气,何处有骄奢”一诗就表现了“刘生”这个五陵公子豪气干云的特征。对五陵少年豪迈、进取形象进行歌颂的还有李白的《白马篇》“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揉。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挑。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把五陵豪(即五陵少年)与汉代大侠剧孟并提,刻画了五陵少年武艺高强、立功边陲的事迹和精神风貌。陈陶“黠虏迢迢未肯和,五陵年少重横戈”等诗句和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控玉勒而摇星,跨金鞍而动月。乃有六郡良家,五陵豪选,新回马邑之兵,始罢龙城之战,将军戎服,来参武燕,尚带流星,犹乘奔电”的文字亦刻画和表现了五陵少年豪迈尚武、追求军功的形象和特点。

那么,在汉代,这些让后代文人反复吟咏歌颂的“五陵少年”具体都是哪些群体和具体个人呢?以下本文将根据史料认真分析,还原其历史原貌。

一、长陵少年

长陵,高祖刘邦时设置,户五万五十七,口十七万九千四百六十九。《汉书·高祖纪下》记载:高祖九年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1]67。由记载可知,这次迁徙关中的十余万中人中,有一部分会居住于长陵邑内。其“五陵少年”概为以下个人或人群。

1.高公子。《史记·游侠列传》:“自是之后,为侠者极众,敖而无足数者。然关中长安樊仲子,槐里赵王孙,长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虽为侠而逡逡有退让君子之风。”[3]3188其人姓名不详,迁徙长陵的具体原因亦不明确,然可知为游侠。

2.尚方禁。《汉书·朱博传》载:“长陵大姓尚方禁少时尝盗人妻,见斫,创著其颊。”[1]3402当时任左冯翊太守的朱博以“大丈夫固时有是”(大丈夫本来时常有这等情欲之事)为其开脱,并重用他。由此可知其为大户人家之纨绔子弟。

3.王奉光。孝宣王皇后父。“其先高祖时有功赐爵关内侯,自沛徙长陵,传爵至后父奉光。奉光少时好斗鸡。宣帝在民间数与奉光会。”[1]3969由其行为可知为纨绔子弟之典型。

4.第五伦,字伯鱼。“其先齐诸田,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伦少介然有义行。王莽末,盗贼起,宗族闾里争往附之。伦乃依险固筑营壁,有贼,辄奋厉其众,引强持满以拒之,铜马、赤眉之属前后数十辈,皆不能下。”[5]1395后官至司空。耿直、好义、有勇有谋,为“五陵少年”之侠义典型。

5.第五种,字兴先,第五伦曾孙。“少厉志义,为吏,冠名州郡。”[5]1403以志节高尚、义气高扬成为五陵少年之典型。

6.乐恢,字伯奇。“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坐以抵罪”,后历任二千石高官,为官不畏强御,“州内震栗,朝廷嗟叹之”,为耿介侠义之士。[5]1477

7.赵岐,字邠卿。“少明经,有才艺,娶扶风马融兄女。融外戚豪家,岐常鄙之,不与融相见,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5]2121

二、安陵少年

安陵,惠帝时设置。《长安志》卷十三《咸阳·惠帝安陵》条所引《关中记》即云:“徙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为陵邑,善为诙啁,故俗称安陵啁也。”后又有徙民,诸如袁盎父、冯唐父、班固先祖等皆徙安陵,只是具体时间史料缺载。

1.袁盎。字丝,楚地人。父“故为群盗,徙安陵”[3]2737。盎生性耿直,慷慨好义,直言敢谏,与侠士季心、剧孟之徒为友。

2.籍孺与闳孺。两人惠帝时徙家安陵,“非有材能,但以婉媚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鵕鸃,贝带,傅脂粉,化闳、籍之属也”[3]3191。可见二人为惠帝幸臣。

3.许博昌。《西京杂记》云:“安陵人也,善陆博,窦婴好之,常与居处。”[4]204陆博是一种游戏,有赌博功能。当时“三辅儿童皆诵之法”。许博昌还作有《大博经》一篇。可见其是当时闻名的游戏高手。

4.班氏家族众子弟。班氏先祖班壹,秦始皇时避乱楼烦,以财雄边。班壹子班孺任侠。成帝时,班孺曾孙班况女为成帝婕妤,有宠,“诸父昆弟贵幸当世”[6]366。于是班氏子弟班伯、班斿、班稚以外戚之贵与当时同为外戚的王凤(元帝皇后之兄)家族、成帝许皇后家族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绔之间”[1]4198。其中班伯志节慷慨,立功边塞。后来徙居安陵。其后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塞外,封定远侯。其子班勇亦有其父雄风,平定西域,数次立功,与其父一样成为“五陵少年”的杰出代表。而班固之子孙却是“五陵少年”中纨绔子弟一类,“不遵法度,吏人苦之”[5]1386。

5.杜氏子弟。《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富商大贾,大氐尽诸田,田墙、田兰。韦家栗氏、安陵杜氏亦巨万。”[3]3191由此可知,其子弟盖为后人诗文中津津乐道的纨绔少年一类。

6.弓林。两汉之际,与平陵人方望等立汉宣帝玄孙孺子刘婴为帝。“聚党数千人,望为丞相,林为大司马。”[5]473虽很快被更始帝击败杀害,亦不失为豪杰。

三、阳陵少年

《汉书·景帝纪》记载:“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春正月作阳陵邑,夏募民徙阳陵,赐钱二十万。”[1]143后三年葬阳陵

1.田延年家族。其祖先为先齐诸田,徙阳陵。《史记·货殖列传》云:“关中富商大贾,大氐尽诸田。”[3]3191田延年家族富贵,本人少时即以才干著称。

2.王温舒,“少时椎埋为奸”[3]3147。集解徐广曰:“椎杀人而埋之。或谓发冢。”[3]3148即少年时代以杀人越货为生,或者谓以盗墓为生。

3.朱安世。武帝时大侠。活动于诸陵及京师长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被丞相公孙弘抓捕。朱安世怀恨在心,遂上书揭发公孙弘子敬声罪行。于是公孙弘父子被杀,并被灭族。《汉书》云:“巫蛊之祸起自朱安世,成于江充,遂及公主、皇后、太子,皆败。”[1]2879当时数万人死于武帝末年这一“巫蛊之祸”。

四、茂陵少年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初置茂陵邑。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元朔二年(前127年)夏,“又徙郡国豪杰及赀三百万以上于茂陵”[1]170。太始元年(前96 年)春,“徙郡国吏民豪杰徒茂陵、云陵”[1]205。

1.郭解,字翁伯,原居河内轵县(今河南济源县东南)。元朔二年(前127年)徙茂陵。汉代武帝时大侠。其人“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振人之命,不矜其功”[1]3701。徙居茂陵时,“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解”[1]3704。其侠义之名传于天下,后被武帝灭族。

2.杜周家族子弟。杜周,字长孺。原籍南阳,武帝时徙茂陵。杜周位列三公,“而两子夹河为郡守,家訾累巨万矣”,为当时豪族[1]2661。其少子杜延年,字幼公,“居九卿位十余年,赏赐赂遗,訾数千万”[1]2665。杜延年六子中有五子皆至大官。另一子杜钦,字子夏,虽优游不仕,但却以才名闻天下。杜延年六世孙杜硕为豪侠,以货殖闻名。

3.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以孝义显名京师,“衣冠慕之辐辏”,被当时任大司徒的史丹荐举为谷口令,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后来为报私仇辞官,结交豪杰侠士,扶危济困,“郡国诸豪及长安、五陵诸为气节者皆归慕之”[1]3715,遂为名豪。后因刺杀更始西屏将军申屠建主簿、原茂陵令尹公,被申屠建杀害。

4.公孙述,字子阳。其祖先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无盐徙茂陵。哀帝时以父任为郎。后补清水长,虽年少,而才干突出,兼治五县,“政事修理,奸盗不发,郡中谓有鬼神”[5]533。王莽末年,于成都举兵。公元25年,自立为帝,国号“成家”,尚白色。公元36年被光武帝所灭。

5.耿弇家族子弟。耿弇,字伯昭。“少好学,习父业。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5]703。与其父耿况皆为东汉开国大将。耿弇更是常胜将军,“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5]713,是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其家族自东汉初至建安末,“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尚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遂与汉兴衰云”[5]724。其中最著名者,除耿况、耿弇外,还有耿国、耿秉、耿夔、耿恭、耿溥、耿晔、耿纪等。耿氏子弟皆从年少时即豪气尚武,而有将帅之才,屡立战功,是五陵少年的杰出代表。

6.马援家族子弟。马援,字文渊。其先祖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邯郸徙茂陵。马援少时即有大志。王莽末投奔刘秀,后因军功显著,拜为“伏波将军”,并封新息侯。马援三位兄长皆有才干,官至二千石,可算是五陵少年中非常出色的一群了。

马援侄马严,字威卿。“少孤,而好击剑,习骑射。后乃白援,从平原杨太伯讲学,专心坟典,能通《春秋左氏》,因览百家群言,遂交结英贤,京师大人咸器异之。……弟敦,字孺卿,亦知名。”[5]858马严与马敦年少时“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5]844。时马援正南征交阯,忧其成为轻薄少年,于是于万里之外写信进行劝诫。马援死后,马严与马敦客居安陵钜下,义行显著,三辅父老称其“钜下二卿”。

马援小女儿为明帝皇后和章帝太后期间,马氏家族势力达于鼎盛期。马援三子马廖、马防、马光皆封侯,位至高官。马防又以平定羌族反叛建立军功贵为九卿。“防兄弟贵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又大起第观,连阁临道,弥亘街路,多聚声乐,曲度比诸郊庙。宾客奔凑,四方毕至,京兆杜笃之徒数百人,常为食客,居门下。刺史、守、令多出其家。”[5]857此期众多马氏子弟当为五陵少年中纨绔少年之典型。

马续,马严子,字季则,“七岁能通《论语》,十三明《尚书》,十六治《诗》,博观群籍,善《九章算术》。顺帝时,为护羌校尉,迁度辽将军,所在有威恩称”[5]862。多次率兵打击羌族反叛和南匈奴的进犯,军功显赫。

马融,马严子,字季长。主要生活于和帝、安帝、顺帝时期。其“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5]1953。俊美风流,儒雅多才,为五陵少年中之佼佼者。

7.申屠刚,字巨卿。七世祖申屠嘉,文帝时为丞相,性情耿直。“刚质性方直,常慕史鳅、汲黯之为人。”[5]1011据《史记》记载,汲黯“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3]3160。可见,申屠刚与汲黯、袁盎一样,皆为耿直、好侠、任气节之人。

8.秦彭,字伯平。出身世家。“自汉兴之后,世位相承。六世祖袭为颍川太守,与群从同时为二千石者五人,故三辅号曰‘万石秦氏’”[5]2467。秦彭妹为明帝贵人,有宠。因而秦氏贵为外戚。其子弟应列位于五陵少年群体。

9.李亨。《西京杂记》记载:“茂陵少年李亨好驰骏狗逐狡兽,或以鹰鹞逐雉兎,皆为之佳名。狗则有修毫、釐睫、白望、青曹之名;鹰则有青翅、黄眸、青冥、金距之属;鹞则有从风鹞、孤飞鹞。”[4]202

10.袁广汉,茂陵富人。“藏镪巨万,家僮八九百人。于北邙山(在今陕西兴平市境内)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内,构石为山,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兕,奇兽怪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潮。其中致江鸥、海鹤、孕雏,产鷇延蔓,林池、奇树、异草,靡不俱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遍也。后没为宫园,鸟兽草木皆移置上林苑中。”[4]137

11.文固阳。“善驯野雉,为媒,用以射雉。毎以春月为茅障以自翳,用觟矢射之,日连百数。茂陵轻薄者化之,皆以杂宝错厕翳障,以青州芦苇为弩矢,轻骑妖服追随于路,以为欢娱也。阳死,其子亦善其事,董司马(指哀帝佞臣董贤)好之,以为上客。”[4]204

五、平陵少年

平陵,昭帝置。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募郡国吏民訾百万以上徙平陵。本始二年春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

1.朱云,字游。鲁地人,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髙之。”[1]2912后官至槐里令,因狂直而得罪,归家教授,卒于家。

2.云敞,字幼孺。师事同县吴章。当时吴章为《尚书经》博士。后来吴章因反对王莽被腰斩,吴章的千余学生纷纷更名他师,云敞当时“为大司徒掾,自劾吴章弟子,收抱章尸归,棺敛葬之,京师称焉。车骑将军王舜高其志节,比之栾布”[1]2927。

3.郑崇,字子游。“本高密大族,世与王家相嫁娶。祖父以訾徙平陵。”[1]3254父郑宾明法令,为御史,公正刚直。郑崇为官耿直,因数次直谏得罪哀帝,下狱死。

4.平陵富人亦有石氏,仅次于如氏、苴氏。

5.窦氏家族。窦融,字周公,“七世祖广国,孝文皇后之弟,封章武侯。融高祖父,宣帝时以吏二千石自常山徙焉,……出入贵戚,连结闾里豪杰,以任侠为名”[5]795。

窦融长子穆,穆子勋皆尚公主。

东汉前期,即光武、明帝时期,“窦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此”[5]808。因位高富厚,窦氏“子孙纵诞,多不法。穆等遂交通轻薄,属托郡县,干乱政事”。因此窦氏子孙属于五陵恶少。

窦固,字孟孙。窦融侄,尚光武女涅阳公主。窦固年轻时亦好侠,与京兆豪侠杜季良交结,后被光武帝斥责。明帝时期,窦固以平定北匈奴立功,官至大鸿胪、光禄勋。“赏赐租禄,赀累巨亿,而性谦俭,爱人好施,士以此称之。”[5]811

窦宪,字伯度,窦融曾孙。窦笃、窦瑰、窦景,皆为窦宪弟。

和帝时,窦宪因平定北匈奴威名大振,封为大将军,位在百官之上。窦笃为特进,礼比三公。窦景为执金吾,窦瑰为光禄勋,“权贵显赫,倾动京都。虽俱骄纵,而景为尤甚,奴客缇骑依倚形势,侵陵小人,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商贾闭塞,如避寇仇。……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叔父霸为城门校尉,霸弟褒将作大匠,褒弟嘉少府,其为侍中、将、大夫、郎吏十余人”[5]819。

6.苏不伟,字公先。苏章兄曾孙,西汉武帝右将军苏建后人。历尽艰辛为父报仇,杀仇人大司农李暠妾及子,并掘其父墓,断其头,祭之于苏谦坟上,“又标之于市曰‘李君迁父头’”。使李暠“愤恚感伤,发病欧血死”[5]1108。时士人领袖郭泰评苏不韦之举优于伍子胥。南宋学者林同《孝诗》赞云:“要使生者毒,休讥枯骨雠。看他郭泰论,比似伍员优。”

7.朱勃,字叔阳。年十二能诵《诗》《书》。“常候援兄况。勃衣方领,能矩步。辞言娴雅……未二十,右扶风请试守渭城宰”[5]850。伏波将军马援死后遭谗蒙冤,朱勃“上书陈状,不顾罪戾,怀旌善之志,有烈士之风”[7]686。朱勃之忠义屡屡受到后世学者称赞。宋陈造、元代曹伯启、明王世贞、沈明臣、屠隆等皆有诗文颂之。

以上涉及“五陵少年”具体人名共60余人,豪门大族共十余家。两汉时期,“关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3]3262。而“五陵”及长安、霸陵、杜陵又是关中最富有的地方。因而,在这极度豪奢的背景之下,以纨绔、风流、豪气、任侠、好义、进取、立功边疆等为标志性特征的“五陵少年”正是以此60余人为代表,以众多史料未载之豪门大族之子弟为基础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活动的主要空间范围除五陵之外,还有京师长安、霸陵、杜陵等地,并与这些地方的豪族子弟、游侠义士广泛结交,互为羽翼,于是形成了这一特定的、在历史上影响非常广泛的群体,并进入文学作品,成为后人向往、吟咏不已的典型意象。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宋超.五陵与五陵少年——以诗赋为中心的考察[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1-5.

[3][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晋]葛洪.西京杂记[M].周天游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晋]袁宏.后汉纪·光武皇帝纪[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史部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7][清]姚之姻.后汉书补逸卷五[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史部.别史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Textual Research on“Wuling Juvenile”in Two Han Dynasties

TANG Hui-xia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712000 China)

“Wuling Juvenile”is a cultural group formed in the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Wuling”refers to five imperial mausoleum in Western Han at Xianyang plateau in north side of Wei river.In order to strengthening the central forces and weakening the local ones and guarding the mausoleum,the government repeatedly migrated the offsprings of six Vassal state,the heroes of the counties,the rich person,the high-ranking officials,the prime ministers,the generals,The vassals and the mob into Wuling that make Wuling to the one next to Changan city.The young peoples born in the context had a features of chivalrous,bold,uninhibited,luxury suggestive that is a miniature of the golden age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So,“Wuling Juvenile”will become a specific image,by the later poems repeatedly singing.This paper will detailed research on the specific name and the main story of the“Wuling Juvenile”of the Han Dynasty basing on historical data and see the true style.

Two Han Dynasties;Xianyang plateau;Wuling Juvenile

I207

A

1009—5128(2012)07—0045—05

2012—05—31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代关中文化与文学(11K062);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秦汉时期关中文学与文化的地域特征(11JK0261)

唐会霞(1967—),女,陕西周至人,咸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贺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