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与情商培育研究

2012-03-20董宇艳

文化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礼智信西学仁义

董宇艳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所谓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积淀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所谓情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中定义为,心理学上指人的情绪品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传统美德中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同时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和教育方法。诸如:儒家倡导的自省、克己;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均与情商五大能力自知、自制、自励、知人、待人等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德育中强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值得吸取的精华很多。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仁为核心,以社会伦理和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的道德修养,如: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之道、恭宽信敏惠——仁人“五项”德行、温良恭俭让——孔子“五种”美德等。针对当代大学生情商培育,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传承,并在新的时期赋予其新的内涵。

一、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之道

三字经:“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1]仁义礼智信,即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五条准则,这五条准则要遵守,不容许疏忽紊乱。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延伸为“仁义礼智”,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要素。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来源于西汉思想家、儒学家董仲舒《春秋繁露》,渊源于孔子。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融洽。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五常又称 “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常”亦即五伦道德规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亦即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即木、火、土、金、水的正常运动。

杨叔子院士在其演讲录中曾讲到,《论语》也是一本非智力因素最好的教材,自我管理就是“克己”,调节人际关系就是“复礼”。所以,戈尔曼的情感智商就是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的“仁”了。[2]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五个道德范畴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持久普泛的意义,在当今高校道德文明建设与情商培育中,大学生仍然可以借鉴并利用其作为道德范畴的价值观,立足于当代语境给予新的阐释,赋予其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鲜内涵。

二、恭宽信敏惠——仁人“五项”德行

我们的先圣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孔子非常推崇“仁爱”,他认为“仁”是完美人格标准的基础。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第十七》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守信、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役使别人。”

“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五点是做人最重要的。只要我们能按照这五项做了,就完成了行为层面上“仁”的建立,就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拥护。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问孔子,何为“仁德”,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论行动都合乎礼仪就是仁。一旦坚持做下去,天下的人都会推崇你为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回道:“请问行动的纲领是什么?”孔子答:“不合礼制的事不看,不合礼制的话不听,不合礼制的话不说,不合礼制的事不做。”在今天的社会中,一个人很难做好以上五点,但只要我们向着这五个方面去努力,就一定会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莫大的助益!

三、温良恭俭让——孔子“五种”美德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第一》:“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3]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即做人一定要有美好的德行。这原本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提倡“修己”、“克己”,而孟子的“反身而诚”、“求其放心”、“发人善端”都是强调应该发挥人的道德理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倡导克己自省、立志乐道等修身原则和方法,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肯定主观能动性,在生活中,要随时监督自己,严于律己,注重内省。这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比较

中国传统人本文化是“内学”。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然后择西学可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启吾疾者取之。”中学是内学,可是也必须要处理外学,因为外学是人的身体以外的自然的一切。《论世变之亟-严复集(中国启蒙思想文库)》中,维新派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提倡西学,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他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中西文化本没有国界之分,只要是适合的,符合我们实际情況的,我们都应该拿来使用。但是,我们永远不能放弃的,或许还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那些核心的思想。

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浸润陶冶了无数中华民族的圣哲先贤。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仁为核心,以社会伦理和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将“德行”列于首位,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特别注重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一个具有文化自觉的民族,是能够自我反省、自我超越的民族,而一个能够超越的民族,也必能创造富于活力、生生不息的文化新生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由于大学生群体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命运,其理想人格的定位与塑造,事关民族的兴衰与荣辱。批判地继承、借鉴、弘扬这种道德模式,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情商、理想人格有着重要作用。

[1]汪青松,查昌国,张国定.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李逸安.中华经典藏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3]孔子.论语全书[M].司马哲编著.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礼智信西学仁义
相信善良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Santa’s Assistant
仁义不过是“客栈”?
仁义不过是“客栈”?
传承
意外
耻感共感社会感
孤本《性原广嗣》与西学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