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义不过是“客栈”?

2017-12-26杨建华

中学生天地(C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善人锦标大盗

仁义不过是“客栈”?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义道德”“仁义礼智”“大仁大义”……假如让大家用“仁”“义”二字组写成语,想到的大多是这样赞美的词。即使有诸如“假仁假义”“不仁不义”的贬义词,细究之下,也可看出,它们只是转个身向“仁义”致敬。缺乏仁义或假装仁义被批评,恰恰证明了仁义值得赞美和推崇。

自儒家提出“仁义”概念起,对“仁义是值得赞美和推崇的”这个观念,少有人提出异议。即便是“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墨子,他的兼爱学说被孟子激烈抨击为“无父无君”,但如冯友兰所说,“儒家的中心观念仁义,墨子并没有批评”,反而是跟进阐述,认可并提倡践行仁义:“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但是庄子或者说道家并不这么认为。庄子不赞同儒家提倡的“仁义”,首要原因是觉得它境界太低。值得一提的是,法家也批判儒家的仁义观,但理由是“仁义”境界太高,只能施行于少数君子之身。

儒家将“仁义”等同于“道德”,所以儒学有“仁义道德”并称的习惯。而道家则认为“仁义”是“道德”之下的一个具体概念,仁义的境界低于道德,所以有“大道废,有仁义”“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这些名言。

在庄子看来,“道”是自然规律,哪怕盗贼亦有其“道”;“德”是事物本性,《庄子》中多次提到“鸡德”“狸德”,就是指“鸡的本性”“狐狸的本性”。而“仁义”则是一种外在约束和追求,就像是马的笼头、缰绳、蹄铁,是人强加给马的。所以仁义不应该成为有道之士追求的终极目标。“仁义,先王之蘧庐也,只可一宿,而不可久处。”庄子认为仁义不过是一间客栈,我们可在其中留宿一夜,最多盘桓几天,但不能久居,更不能终老于此。假如你赖在这里,那是反认他乡为故乡,将永远无法走近、走进真正的精神家园、自由境界。

庄子批判“仁义”,更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它会让人走上追名逐利之路。儒家设立了“仁义”锦标,号召大家勇夺锦标,于是“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竞逐”诞生。宣扬追求“仁义”善莫大焉、利莫大焉,于是“仁义”成了可以炫耀人前的光鲜外衣,“眩惑”诞生。可是终究“仁义”的竞逐者众,能获得者寡,于是大家拿出百般精神,使出浑身解数,以求一搏,“机巧”诞生。当“仁义”少而需求者多,“仁义”供不应求时,制假(仁义)贩假(仁义)盛行,“诈伪”诞生。“仁义”能凝聚人心,收获声誉,而民心、声望又是收割财富、权势、地位的关键,于是,追求“仁义”的行为和初衷南辕北辙……

听了庄子的批驳,你的心里大概也会对“仁义”打上问号。但是我们应看到:虽然儒家追求的“仁义”不如道家提倡的“道德”境界高远,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目标不是最高目标,就否认它存在的价值。庄子将“仁义”比作旅店而不是归宿,问题是,遥远的心灵家园,山隐隐路迢迢,假如不在旅店里暂住休养,我们哪有力气回到家中呢?

另外,庄子认为,所有的社会乱象是因为将“仁义”设为锦标后,人们为了追求“仁义”而造成的。将缺乏仁义的现象归因于提倡仁义,这是一种本末倒置,事实上应该是:因为缺乏仁义,所以提倡仁义。

当然,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道德”,回归自然、人性,回归自由、和谐,这点无疑是正确的。他引导人们辩证地看待“仁义”,也是我们所需要的辩证思考的精神。

盗亦有道

跖①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②而无道邪?夫妄意③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④圣人,纵舍⑤盗贼,而天下始治⑥矣。

(选自《胠箧》)

[注]①跖:传说中的大盗。②何适:到哪里。何,哪里。适,到。③妄意:猜测。④掊击:抨击,打倒。⑤纵舍:释放。⑥治:太平。

图:马 叙

■杨建华

金华汤溪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金华市名师。羡慕古人“仗剑游天下,横箫坐书城”的生活,平时爱四处走走看看,有空就随便翻翻书。

猜你喜欢

善人锦标大盗
显形吧!隐身大盗
《论语》“善人”解释的“德位之争”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老善人
善人
猴大盗
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去六(7)班罚站
园丁vs采花大盗
完美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