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疹并肺炎患儿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

2012-03-10姬秀红

山东医药 2012年20期
关键词:麻疹病毒麻疹百分率

姬秀红,李 焰

(邯郸市第二医院,河北邯郸056001)

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很强,以皮丘疹、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特征[1]。其病原体为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分类上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为单负链RNA病毒。冬春季多发,一般3~5 a可出现一次爆发流行,但自麻疹减毒活疫苗问世以来,在我国未再出现大规模的爆发流行。而近年由于麻疹病毒变异、气候环境变化、麻疹疫苗复种率低[2]等原因某些地区又开始出现小范围的流行,并且伴有发病重症率、病死率增高[3,4],流行期延长,高峰后移的新特点,患儿例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发热1~2 d甚至发热前即有皮疹出现。2009~2010年在邯郸及周边地区出现一次大规模的爆发流行。本研究对2009年9月~2010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369例麻疹并肺炎患儿心肌酶进行观察、分析,为临床更好地判断患儿心肌是否存在损害、损害程度及诊疗提供依据,避免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69例2~36个月的麻疹并肺炎患儿,其中男263例、女106例,平均年龄12.55个月,8个月以下的患儿占25.5%,均经治疗痊愈出院,针对心肌损害的治疗仅给予7 d的果糖二磷酸钠治疗(160 mg/kg),出院后据月龄给予常规剂量口服维生素C和辅酶Q10治疗半月。随访1~3个月未出现乏力、苍白、倦怠等症状,完全排除病毒性心肌炎可能。

1.2 抽血时间选择 均在清晨空腹条件下取得,疹后2 d指疹后24~48 h之间取得血清样本,疹后3 d指疹后48~72 h之间取得血清样本,疹后4 d指疹后72~96 h之间取得血清样本,疹后7 d指疹后144~168 h之间取得血清样本,疹8 d指疹后168~192 h之间取得血清样本。

1.3 诊断 麻疹诊断标准:患儿均有发热、典型皮疹、血清麻疹特异性抗体检查阳性。肺炎诊断标准:均经日本富士FCR-5000R扫描仪胸部正位片(CR)检查,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且肺部有固定干或湿性罗音,CKMB化验值高于正常值的患儿均行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均为窦性心律,ST-T未见明显异常。据《实用儿科学》第七版心肌炎、疑似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均不诊断心肌炎或病毒性心肌炎。ARDS诊断标准同样采用《实用儿科学》第七版所述标准。

1.4 化验数据取得 心肌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均采用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正常值范围分别为0~40、109~245、95~250、25~200、0~24 U/L。血清心肌酶检查,得出每例患儿各心肌酶具体数值,得出各心肌酶疹后第2、3、4、7、8天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及患儿化验数值高于正常范围高界(各心肌酶仍参考成人正常值范围)的百分率。

2 结果

2.1 心肌酶检验结果 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检测心肌酶值(U/L)

2.2 患儿心肌酶增高的百分率 疹后2 d患儿AST、LDH、HBDH、CK及CKMB升高百分率分别为85.96%、100%、91.23%、28.07%和64.91%,疹后3 d分别为93.33%、100%、91.11%、25.56%和67.78%,疹后 4 d分别为 85.92%、98.90%、 92.96%、21.13%和 60.56%,疹后 7 d分别为70.59%、100%、92.16%、17.65%和52.94%、疹后8 d分别为76.92%、100%、98.08%、5.77%和51.92%。

2.3 心肌酶参考范围 见表2。

表2 麻疹并肺炎患儿疹后2、3、4、7、8 d心肌酶参考范围(U/L)

3 讨论

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但要注意小儿的正常值一般要高于成人。AS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器官中,主要在心、肝、骨骼肌、肾、胰、脾、肺、RBC中。其中以心肌细胞含量最丰富。它主要存在线粒体中(M-AST)[5],胞质中(C-AST)仅占12%,可溶性的正常血清中AST很少,只有上述组织发生病变时,才释放入血。LDH属于氢转移酶,体内广泛分布[6],在肝脏中活性最高,其次为心脏、骨骼肌、肾脏[7],还分布在脾、胰、肺,它是由两个不同的基因位点编码的H(Heart)亚基和M(Muscle)亚基以不同比例组成的四聚体分子,形成五种同功酶,即LDH1(H4)、LDH2(H3M)、LDH3(H2M2)、LDH4(HM3)、LDH5(M4),正常血清含量时,LDH2>LDH1>LDH3>LDH4>LDH5。故单纯LDH检测,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故临床应综合分析。HBDH是利用α-酮丁酸取代丙酮酸作为底物是所测的LDH活性,由于LDH的H亚基对此底物的亲和力大,故HBDH基本反映LD1和LD2的活性[8]。CK是可逆地催化ATP及肌酸之间转磷酸反应的酶,是细胞能量代谢的关键酶,根据分布的部位可分为肌肉型(M型)、脑型(B型)和线粒体型(Mt型)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MM)、脑型(BB)、杂化型(MB)和线粒体型(Mi-Mi)。MM型主要存在于各种肌肉细胞中,BB型主要存在于脑细胞中,MB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MiMi型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中。CKMB特异地反映心肌损害,但亦受较多因素影响,如剧烈运动亦可导致CK、CKMB升高。心肌酶中LDH、CK、CKMB与病情自然发展进程相平行,但LDH标准差较大,数值离散度大,非心肌因素占比例较大,其特异性差,但其敏感性好。而CK、CKMB与病程急性期与恢复期平行变化。除麻疹病毒直接损伤心肌细胞造成心肌酶升高外,麻疹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一般在发病1周后,麻疹病毒感染后可激活、诱导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通过识别、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AST、HBDH疹后8 d的回弹可能与此有关,但有待以后医学研究证实。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麻疹并肺炎患儿中,心肌酶的增高非常普遍。本组不存在无皮疹的麻疹患儿,均以皮疹出现后的第2、3、4、7、8天的心肌酶测得值作为标准,与目前成人心肌酶正常值参考范围作比较。除HBDH外,其他心肌酶测得值平均值高峰均出现在疹后3天,疹后4天开始下降,但AST、HBDH在下降过程中,于疹后8 d略有回升,且患儿的心肌酶增高百分率亦有上升,尤其HBDH的患儿增高百分率的高峰出现在疹后8 d。LDH、CK、CKMB的平均值及增高百分率则与病情发展、转归平行,较准确反映患儿病情变化情况。麻疹并肺炎婴幼儿心肌酶普遍升高,但在本研究表2中的参考范围内基本是安全的,如超出表2参考范围,应提起临床医师警惕。建议降心肌酶谱检查列为麻疹患儿的常规项目[9]。但心肌酶水平不能反映肺功能的损伤程度。

[1]汪明红,陈殿双,刘峰,等.麻疹94例心肌酶谱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4):40-41.

[2]杜雯,边永玲.贵州省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35(5):493-495.

[3]王佩,轧春妹.婴儿麻疹并发症382例的观察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0):777-778.

[4]张文,赵洁,毕朝晖.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119-121.

[5]吕珏.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在不同类型肝炎中的结果[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6):428.

[6]桂晓美.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临床意义分析[J].检验医学,2005,20(1):3.

[7]周守勤,刘敏.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与α-羟丁酸脱氢酶变化的临床意义[J].疑难病杂志,2007,6(7):406-408.

[8]田麦,刘明开,佟凤芝.α-HBDH和LDH1两种试剂比较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08,3(12):96-98.

[9]周海莲.麻疹与心肌酶谱相关性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1):168.

猜你喜欢

麻疹病毒麻疹百分率
2013-2016 年江西省麻疹病毒分离株H基因特征分析
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部级优课)
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部级优课)
麻疹病毒流行株血凝素基因的变异及抗原性变异研究
CD46、Nectin-4在麻疹病毒感染人肺泡上皮细胞中的作用①
砂的粗细程度的评定
Trouble in Disneyland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麻疹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基于距平百分率的万源市气象干旱灰色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