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民间游艺校园导入的实验性研究

2012-02-15王念龙

体育科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莲塘游艺闽南

王念龙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闽南民间游艺校园导入的实验性研究

王念龙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背景下,开展闽南民间游艺校园导入的实验性研究。研究以培养少年儿童的体育兴趣为基点,采取富有特色的实验方法,分别在厦门市的灌口中心小学进行“闽南童玩体验教育”,在莲塘小学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校企联合模式”,取得了可喜成效。研究表明,闽南民间游艺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促进少年儿童的身心和谐,引导他们快乐地发展具有明显的价值。

闽南民间游艺;校园导入;兴趣;快乐发展

由于工作的缘故,笔者经常接触到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每每看到学生们站在队列里懒散无力地甩着胳膊踢着腿的时候,心里头便充满了不尽的无奈。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话题由来已久,为了“健康第一”的目标,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不是没有努力过,但学生不爱上体育课的状况似乎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也常询问他们原因,“没意思”是回答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体育课亦不例外。我们的课程改革,并不是没有注意到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总是被各式各样的教育规律、教学法则所限制,为了满足教学评价的条条框框,似乎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体育课就是简单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于是就制定了各种相应的量化生理指标,不免又重蹈按部就班的窠臼。体育课的“意趣”无法呈现,“乐学”也就无从谈起。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知晓20年前的一篇文章——《下一代的较量》。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和30名中国孩子一起在内蒙古举办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随队记者将两国孩子表现的巨大反差一一记录了下来,与日本孩子的勇敢、坚毅、合作相比,中国孩子普遍地表现出了自私、娇惯、脆弱、不善于沟通、缺乏团队精神等被教育学家们称为“性格灾难”的缺点,实在令人汗颜。乃至日本领队扬言,中日两国的竞争,将是下一代的较量。当时这篇文章在国内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关注。20年的荏苒光阴,我们孩子身上的“性格灾难”仍然存在,并且由于网络、电子游戏的介入,这种“灾难”还有蔓延的趋势。

我们一直希望体育教育能够承担起培养孩子体质和品质的多重任务,却常常事与愿违。笔者无意去评论体育课的评价指标等纷繁的名词概念,只是想通过若干实验性的尝试,探究体育学习的兴趣初始点,“凡科学皆宜引起多方之兴味,而于运动尤然”(毛泽东语),以求让我们的孩子在体育中收获快乐,并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消除“性格灾难”。当我们的孩子们充满兴味地在体育运动中锻炼出了健壮的体质、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时,那距离“健康第一”的目标应该不远了吧。

1 研究的实施

2007年6月,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花落闽南地区,涵盖了厦门、漳州、泉州三市,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活态性、整体性保护的里程碑阶段。《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文化传承机制,让闽南文化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进行乡土文化的普及性教育,这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在相关主管部门和各方学校的积极支持与协助下,我们课题组走进校园,选择了闽南民间游艺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内容,以期实现研究的初衷。

1.1 前期的准备

1.1.1 实验对象的选择

本着“体育收获快乐,培养儿童体育新观念”的理念,以少年儿童作为主要实验对象。我们都知道,儿时的记忆会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潜藏下来,在意识里逐渐积累起来,往往于不经意间产生出乎意料的作用。作为体育教育者,我们期望在孩子们的心里始终能够有体育运动的一席之地,我们的目标就有进步了。就像带着孩子去看画展,并买下一幅画送给他,也许,他就有可能喜欢上画画。

在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参与体育活动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体育运动的作用无需赘言。本研究重点在于对孩子们进行体育启蒙,让孩子们在参与的快乐中,认识体育运动、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增加孩子们对体育运动的感性认识,培养起对体育的兴趣,促进他日后“思维的觉醒”,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体育技能培训。

1.1.2 实验环境的选择

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区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有着良好的传统,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建立了文化遗产学校教学机制,这是国家选择闽南作为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方便起见,本研究立足笔者所处的厦门市,重点选择了集美区灌口中心小学与翔安区莲塘小学作为教学实验实施的环境。主要考虑到:一是所选择的学校位于农村,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并且具有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稳定基础,在长期的课改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课题研究的实施能够提供相应的保障。二是这两所小学都是乡镇学校,所面临的升学考核、应试压力小,体育课程的改革相对较为容易,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为民间游艺进入学校体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1.3 实验项目的选择

闽南民间游艺丰富多彩,但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于学校体育的实施。闽南民间游艺与岁时节日、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俗生活等有着紧密的关联,本研究根据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特点,有意识的把简单易学又有传统民族色彩的民间游艺活动纳入到体育教学中,重点选择了基础性较好、趣味性、表演性较强的闽南民间游艺项目,有的以嬉戏娱乐为主,有的需要技巧力量带有竞技性质等,在正常的体育课程和日常的体育活动中,渗透相关的内容,强调易被少年儿童接纳与吸收,以期实现预期的效果。

1.2 具体的实施

1.2.1 灌口中心小学的“闽南童玩体验教育”

“玩”与“学”在成人的功利教育观里,总是被视为对立的字眼。即便给孩子们一些“自由活动”时间,也都明确规定了什么可以玩,什么不能玩,玩到什么程度,玩到什么时间。孩子们成天被繁重枯燥的学业所束缚,找不到玩的乐趣和童年的快乐。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的孩子沉迷于电视节目、网络游戏,借此来缓解自己压抑的身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充分利用资源,把“闽南童玩”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和载体,引入校园,引导孩子们学会正确地玩、有意义地玩,真正体会玩的乐趣,形成正确科学的“玩乐观”。

教学实验以阳光体育为契机,把童玩与体育课程、课余体育相结合,开展童玩大课间、童玩兴趣小组、童玩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孩子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同时,还根据少先队的体验教育活动特点和课题研究的需要,将闽南童玩与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开设“特色争章活动场”,设置了童玩章、巧手章、棋手章、合作章等特色章,每隔一段时间,再评选出“争章达人”,让孩子们在欢歌笑语的闽南童玩活动中与传统文化有了亲密接触,让闽南童玩的快乐时光陪伴着孩子们共同成长。现在,“德育为先,体验为主,传承文化,寓教于玩”已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1]。

从2009年9月课题实验开始,童玩游戏已逐渐在灌口中心小学形成了固定化、常态化的模式。在学校的“每天一小时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表”上,我们可以看到,每天的8∶00—8∶25时段,一年级到六年级活动的内容固定是“童玩”,其他时段则安排有广播操或跳绳等活动。而且“少先队体验教育与闽南童玩之研究”还成为学校一项长期的教育科研计划。如今,走进灌口中心小学,迎面就是谐趣十足的童玩雕塑,而校园里更是随处可见颇具闽南特色的童玩项目如“行直棋”“虎豹狮象”等所需的各式各样的棋格子,就连班队会都以某个项目为载体,设计出“玩转陀螺”“棋如人生”“摇摇乐”“高跷舞动”等主题。

在学校的努力下,闽南童玩项目于2010年9月21日被确立为厦门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学校的陈文东老师、校外辅导员林得时老先生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学校争取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材料,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广闽南童玩文化,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传统的闽南游艺中收获成长的快乐。

1.2.2 莲塘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校企联合模式”

厦门市翔安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厦金宋江阵”就是其中一种颇具特色的民间游艺形式。它融武术、表演于一体,在闽南各地广为流传,每逢重大节庆祭典,宋江阵便成为人们必看的重头戏。于2007年8月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长期以来,宋江阵由于后继无人,曾一度面临失传。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宋江阵”才得以恢复演出。

2009年5月,翔安区内厝镇莲塘村企业家林良菽提出了推广宋江阵民俗武艺的计划,并成立了宋江阵团队,召集对武术感兴趣的村民利用业余时间操练各种武术招式。2010年4月,内厝镇莲塘宋江阵应邀参加台湾十二大节庆之一的内门宋江阵活动,还受到了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关注,这是60年来第一支赴台表演的宋江阵团队。为解决该项目的发展问题,2010年5月,翔安区在内厝镇莲塘村成立了首个宋江阵文化研究会。文化研究会以林良菽的厦门柯依达工贸有限公司和内厝镇莲塘村为依托,采取文化和企业携手的形式,走文化资源与企业资本融合之路,推广宋江阵民俗武艺,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

为了进一步传承宋江阵文化,扩大宋江阵学习人员队伍,同时希望通过宋江阵的习练来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笔者的课题研究组与翔安宋江阵文化研究会共同策划实施将宋江阵导入校园。通过校企合作,与中小学校共同研究体育新课程的改革与开发,翔安区内厝镇莲塘小学成为了第一个合作者。2010年11月18日,该校挑选了60名学生参加了第一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江阵培训班的学习。要想演好宋江阵,首先得打好武术根基,厦金宋江阵的武术基础是另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祖拳。在研究会的支持下,经笔者联系,莲塘小学特意请来了五祖拳的后世传人邱晟栋、邱晟樑兄弟作专业教练,与学校的体育老师们一起训练孩子们。经过短暂刻苦认真地学习,莲塘小学宋江阵小学生表演团于2010年12月25日参加“为厦门国际马拉松喝彩”的节目比赛,获得了最佳表演奖。之后,莲塘小学的宋江阵表演团火得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参加了多场表演,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和兴趣。2012年3月3日,莲塘少儿“宋江阵”还受邀参加台湾最大艺阵嘉年华——2012台湾高雄内门“宋江阵”文武阵头大汇演,成员中年龄最小的才8岁半,最大的也就12岁,“宋江阵”再创两岸文化交流的先河。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校企联合模式”的助力功不可没。

2 实验效果分析

上述各具特色的教学实验中,闽南民间游艺“作为劳动生活的一种补偿,作为欢愉情绪的一种宣泄,作为智慧和技能的无须追求某种效果的自然训练和展示”[2],让孩子们在游戏娱乐中,体验精神的愉悦、身体的放松,既锻炼了身体、发展了技巧、增长了智慧,又加强了彼此的合作,增进了互相的了解和感情。它在孩子们身心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也让研究的效果在不知不觉中显现出来。

2.1 道德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把体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与道德评价结合起来。在论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时,曾说过:“在一个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身上,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满与和谐。教育者在这种和谐里,应看到这样一些方面,诸如道德的、思想的、公民的、智力的、创造的、劳动的、审美的、情感的、身体等的完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3]只有当丰富的道德性这一条主导的红线始终贯穿于学生正在形成的个性,贯穿在他们对待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态度之中时,学校的教育才能成为现实的作用。

闽南文化源于中原文化,糅合了闽越土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本土文化内涵。民间游艺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继了闽南文化注重人伦、宗族关系,注重民俗教化风俗等特点,并以其特有的娱乐形式发挥教育的作用。

首先是传统文化的教育。民间游艺身上有着传统文化浓重的影子,我们在孩子们参与其中时,有意识地向他们讲诉游艺内容的渊源,例如,抬王船民俗中“送船化吉”的祈福心愿、宋江阵的闽台源流、拍胸舞的闽越遗风等,让他们了解游艺背后的人以及这些人的生活;组织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进行调查,挖掘民间文化资源,让他们亲身感受闽南文化,萌发对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悟与认同。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项目专员的木卡拉就提出:“历史悠久的国家的教育系统都应该保证把他们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他们的课程当中去,并把这些遗产和教育系统结合起来。这将会保证年轻一代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延续的战斗中来。”[4]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家乡乃至脚下的每一片土地,以及浸润在土地中的历史与现在,窃以为,这是最起码的道德。在孩子们的书包里不能仅仅只有舶来的变形金刚、Ipad,也应该让他们学会玩陀螺和铁环。

其次是人格品质的教育。前文所述独生子女的“性格灾难”在现在的孩子们身上同样有着明显的表现,这些性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社会适应性,过于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的。但在教学实验过后,我们欣喜地发现,他们变了,变得懂得约束自己、理解他人的情绪,变得懂得分享与协作。闽南民间游艺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使得它群体性的特点尤为突出。这种特点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如民间阵艺——拍胸舞、宋江阵、抬阁、龙舟竞渡等,讲究集体的力量配合以及各自的角色扮演;一类带有竞赛性质的,如跳房子、斗鸡、行直棋等,需要遵守群体约定的规则。在团队运动和合作游戏中,孩子们逐渐掌握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强化了社会规范的概念,帮助他们理解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自觉克制一些行为或愿望。12岁的林以恒是莲塘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宋江阵中表演的角色是在梁山排行第14位的“打虎英雄”武松。他说:“宋江阵让我改变很多,至少我的身体很棒。还有,我学会凡事能够让则让,不会为了一些小事情起争执而伤同学感情。”宋江阵教练苏春辉对孩子们的变化也深有感触:“一场完整的宋江阵,表演时间是半个多小时,这对于小学生的体力与耐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与精神,这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2.2 兴趣的开拓

少年儿童阶段的学生,爱玩好动,兴趣往往是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直接动力。“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5]所以我们在教学实验中十分强调为孩子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提供合适的养料,在孩子们直接参与的具体行动关节点上下功夫,例如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孩子自己动手制作难易程度不等的课程道具,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创编设计课程内容或是制定相应规则,并且让大家共同分享创造的成果,全员参与,集思广益,其乐融融。

我们同时还发现,在“提供养料”这样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孩子们自信心和自尊感的增强,从而激发了他们更浓厚的学习兴趣。袁原是灌口中心小学师生眼中的“问题生”,随外来务工的父母转学来这,对环境的不适应使他显得孤僻、自卑,常常和父母争吵,负气出走。自从学校开展闽南童玩活动后,擅长滚铁圈的他在比赛中夺得了第一名,而且很多取材于农村的项目都让他如鱼得水,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高手”,从此变得开朗和自信了许多。现代体育课程过多引入了西方体育元素,竞技性技术性的痕迹明显,致使有些学生适应不了,只好坐冷板凳。相比较而言,民间游艺的介入一定程度上消弭了竞技水平差距,丰富多彩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们各取所需,各得其乐。

2.3 身体的发展

既然是体育课程改革,学生的身体发展是绕不开的话题。不同类型的闽南民间游艺项目能够产生不同的作用,表演型的如拍胸舞、车鼓弄、贡球舞,侧重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阵艺型的如宋江阵、抬阁,侧重不同身体素质成员之间的互补;而游戏型的如抽陀螺、走直棋,则讲求智力与技巧。在教学实验中,我们根据教学对象的身心和认知特点,逐渐加大运动难度和强度,提高其身体负荷。通过民间游艺的练习,像莲塘小学林以恒同学那样觉得自己身体棒了许多的学生并不少见。

与单纯追求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目标不同的是,我们提倡淡化技术教学,提倡实验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融合,注重教学过程,注重学习兴趣。例如闽南童玩实验,我们将滚铁环用在了短跑的速度追逐和400 m跑的耐久竞逐上,将跳格子用在了跳跃技能的教学中[6]。这样,极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乏味情绪,调动了竞赛的积极性和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累并快乐着。

3 结束语

研究告一段落后,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微微松了一口气,大家都感觉到了幸运。幸运之一,我们的教学实验取得了一定效果,尽管也有若干预期的成分,但毕竟付出了努力收获了期许。幸运之二,我们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而后者,更为我们所看重,因为这个幸运的组成有很多是意料之外的。“游戏的童年”对于孩子们来说,似乎是个没有尽头的等待。我们从幸运中窥见,其实让孩子快乐地发展是每个人的心愿,但如何达成这个心愿,却制造了难题。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7]这就提醒我们,教育与教学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去满足他们的要求和愿望,也许就能够解决这个难题。但愿我们的幸运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庆幸之余,我们还有惶惑和隐忧。民间体育进入学校体育的改革其实并不是新鲜话题,但如何利用的争议却也始终不绝于耳。当前的基础教育,应试体制是萦绕不散的紧箍咒,甚至体育课都成了体制内的。我们的教学实验初始也曾遭遇同样的问题,就连课题组内部都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应对实验项目进行“现代性”改造,以符合现代体育课程的评价需要。最后,终于达成共识,尽可能保持闽南民间游艺的原汁原味,因为,文化内涵是民间体育生命所在,也是它区别于现行体育课程中西方体育内容的关键节点。毕竟,体育运动中的人不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更不是体育课的全部。

最后,笔者仍然还想引用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体育教育的一段话,欲以此来作为本文的诠释,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8]

[1]陈永胜,陈文东.闽南童玩的快乐时光——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心小学闽南童玩活动扫描[J].辅导员,2010(13):48.

[2]刘魁立.《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序[J].民俗研究,1995 (1):77-79.

[3]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3.

[4]木卡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文化认同感[J].文明,2003(6):12-13.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8.

[6]杜亚群.闽南童玩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博览,2011(13):56-57.

[7]苏霍姆林斯基名人名言[EB/OL].(2011-06-19)[2012-04-10].http://www.5156edu.com/mr/html/z888m808j343.html.

[8]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8.

[9]虞重干,张基振.民间体育游戏之于少年儿童和谐发展的实证——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第二小学的个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21-25,31.

[10]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26(8):66-70.

[11]邵荣,柯玲.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思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78-1680.

[12]张基振,虞重干.中国民间体育保护与发展实践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78-1680.

[责任编辑江国平]

Experimental Study of Leading Minnan's Folk Entertainment into Campus

WANG Nian-lo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tecting Minnan's cultural ecology,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leading Minnan's folk entertainment into campus was carried out.On the basis of cultivating the children's interest in sports,the“Child's play experience education”in Guankou central primary school of Xiamen and non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in Liantang school were explored with the ric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respectively,and obtained very good results.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Minnan's folk entertainment was on the obvious value of promoting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and leading their happy growth.

Minnan's folk entertainment;leading into campus;interest;happy growth

G 852.9

A

1007-7413(2012)03-0032-05

2012-04-15

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JA09152S)

王念龙(1973—),男,福建福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体育传播。

猜你喜欢

莲塘游艺闽南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误西风
王光先国画作品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游艺大转盘
游艺大转盘
厦门 厦门市老促会到翔安区老区莲塘村考察调研
游艺大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