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氨茶碱对COPD稳定期患者诱导痰中IL-17、IL-8及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2012-01-29符丹丹欧阳瑶

山东医药 2012年44期
关键词:氨茶碱中性粒细胞

符丹丹,欧阳瑶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遵义56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炎症机制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和聚集是COPD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1]。IL-17与IL-8在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和聚集中起重要作用。大量的研究发现,IL-17、IL-8及中性粒细胞在COPD炎症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些研究都局限于COPD急性加重期。研究证实,COPD缓解期炎症仍持续存在,因此,对缓解期的治疗也日益得到重视。氨茶碱在COPD治疗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证实,主要是基于其对支气管平滑肌的直接舒张作用,近来发现其在抗炎、免疫调节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2]。本研究通过观察IL-17、IL-8及中性粒细胞在COPD患者缓解期口服氨茶碱和常规治疗诱导痰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IL-17、IL-8及中性粒细胞在COPD患者缓解期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50例,分为口服氨茶碱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组25例,年龄(71.9±8.4)岁,GOLDⅢ~Ⅳ级;常规治疗组25例,年龄(72.3 ±7.6)岁,GOLDⅢ~Ⅳ级。另选取我院健康体检无吸烟者10例为正常对照组,年龄(68.1±7.9)岁。入院当天采集临床资料。根据2007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评价,对COPD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临床评估。待COPD患者缓解出院后,均给予家庭氧疗及肺功能锻炼,治疗组口服加用氨茶碱100 mg,3次/d,30 d后追踪随访,取3组诱导痰测定IL-17、IL-8及中性粒细胞的含量。

1.2 主要试剂 IL-17试剂盒、IL-8试剂盒及中性粒细胞试剂盒为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美国B&D公司生产。

1.3 标本采集 采用氧气雾化吸入法收集受试者的诱导痰,采用改良pin法,常用梯度高渗盐水法,试剂配制:3%、4%、5%高渗盐水,0.1%二硫苏糖醇(DTT)等。

1.4 痰液处理及标本测定 痰液称重,加入2倍体积的0.1%的DTT充分混合,在漩涡振荡器上混匀;再置于37℃恒温水浴箱中孵育并震荡30 min,加入与DTT等体积的D-PBS后继续水浴并震荡5 min;将稀释的痰液经4层无菌纱布过滤,滤液在离心机中以1 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置于-80℃冰箱保存;细胞层(沉淀)用D-PBS重悬,用300目尼龙网过滤,离心机中1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2次,吸管吸去每次离心后的上清液;沉淀用D-PBS重悬,在倒置显微镜下调整细胞数为1× 106/mL;上清液于ELISA实验前1 d放置密封冷冻干燥机进行样本浓缩12 h,后取出解冻备用。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因素相关分析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受试组基本资料及肺功能比较 对不同受试组的性别及年龄进行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各组肺功能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受试组肺功能的测定结果(±s)

表1 不同受试组肺功能的测定结果(±s)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n FEV1% FEV1/FVC正常对照组10 91.43±12.37 82.65±9.14常规治疗组 25 33.47±9.25* 45.87±7.36*治疗组 25 35.64±7.93* 42.52±6.89*

2.2 出院30 d后诱导痰中的IL-17、IL-8及中性粒细胞的含量 见表2。

表2 不同受试组痰IL-17、IL-8及中性粒细胞测定结果(pg/mL,±s)

表2 不同受试组痰IL-17、IL-8及中性粒细胞测定结果(pg/mL,±s)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0.05

正常对照组26.75±17.16 18.83±3.16 23.48±9.24常规治疗组 75.86±38.99* 46.29±12.76* 55.27±13.75*治疗组 56.24±17.48*△31.37±14.51*△32.36±15.89*△

2.3 相关性分析 治疗组IL-17与IL-8呈正相关(r=0.652,P<0.05),IL-17与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r=0.713,P<0.05),IL-8与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r=0.649,P<0.05);常规治疗组IL-17与IL-8呈正相关(r=0.749,P<0.05),IL-17与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r=0.691,P<0.05),IL-8与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r=0.648,P<0.05)。

3 讨论

近几十年来,COPD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我国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已高达8.2%,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慢性持续性气道炎症反应是COPD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有研究显示,在COPD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加,且已戒烟的COPD患者中也具有类似现象,这提示COPD患者气道内存在持续的慢性炎症改变。

1995年Yao等首次报道,在T细胞诱导的慢性炎症过程中,可溶性细胞因子IL-17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将经细菌诱导的小鼠模型以酒精处理后,其气道内中性粒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与支气管灌洗液(BALF)中的IL-17水平增加呈正相关[3]。国内沈锋等[4]发现大鼠COPD模型中BALF和肺组织匀浆中IL-17水平亦显著增高。其他研究也显示,COPD急性期患者肺组织中IL-17明显增加,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5]。本研究发现,在COPD稳定期患者中,IL-17水平亦显著增加,这支持COPD缓解期患者存在持续的气道炎症反应。

IL-8可趋化中性粒细胞在气道内聚集,诱导炎症细胞分泌黏液,促进炎症过程。Pesci等研究发现,COPD患者BALF中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无吸烟人群;进一步研究证实,IL-17可激活NF-κB,并诱导IL-8至炎症部位,从而发挥IL-8趋化募集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促进气道炎症发展。我们前期研究也显示,在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中,IL-17与IL-8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无吸烟者,这提示IL-17及IL-8可能共同参与了COPD的发病过程[6,7]。本研究观察了COPD缓解期患者中使用氨茶碱对IL-17和IL-8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常规治疗组比较,COPD稳定期患者加用氨茶碱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诱导痰中IL-17、IL-8及中性粒细胞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氨茶碱治疗组IL-17、IL-8和中性粒细胞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这表明IL-17和IL-8也参与了COPD缓解期的慢性持续炎症反应,而氨茶碱治疗可能通过影响IL-17和IL-8的水平而降低COPD缓解期的气道慢性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显著的抗炎症作用。

总之,本研究发现COPD缓解期患者口服氨茶碱能降低诱导痰中IL-17和IL-8的水平,进一步阐明了氨茶碱抗炎症机制,为COPD缓解期患者长期口服氨茶碱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证据。

[1]Williams TJ,Jose PJ.Neutrophil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Novartis Found Symp,2001,(234):136-141.

[2]黎友伦,罗永艾.氨茶碱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医药导报,2005,24(9):807-809.

[3]Shellito JE,quan Zheng M,Ye P,et al.Effect of alcohol consumption on host release of interleukin-17 during pulmonary infection with Klebsiella pneumoniae[J].Alcohol Clin Exp Res,2001,25(6): 872-881.

[4]沈锋,赵鸣武,贺蓓,等.白细胞介素17在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模型中的变化及意义[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10),654-658.

[5]Pridgeon C,Bugeon L,Donnelly L,et al.Regulation of IL-17 in chronic inflammation in the human lung[J].Clin Sci(Lond),2011,120(12):515-524.

[6]刘晓丽,欧阳瑶,张龙举,等.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诱导痰白细胞介素17和中性粒细胞CD11b/CD18的测定及意义[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3);250-254.

[7]罗登攀,欧阳瑶,张洪球.白细胞介素-17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 (4):366-368.

猜你喜欢

氨茶碱中性粒细胞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英文的中性TA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FREAKISH WATCH极简中性腕表设计
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观察
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
持续静滴氨茶碱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西替利嗪与左西替利嗪对大鼠氨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