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方今用四磨汤验案4则

2012-01-28高水波王振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1期
关键词:乌药通腑行气

吴 鸿 高水波 王振涛



古方今用四磨汤验案4则

吴 鸿 高水波 王振涛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郑州 450002)

四磨汤出自宋代严用和之《重订严氏济生方》。方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四药组成,功能行气降逆、破滞消满,临床上擅长治疗胸膈胀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之肝气郁结证。该方药物组成虽然简单,但在临床中可应用到内外妇儿各科,疗效确实。本文记载了临床应用四磨汤的4个验案,以飨同道。

四磨汤;肝郁气滞;胃脘痛;便秘;腹泻;医案

《重订严氏济生方·咳喘痰饮门•喘论治》曰:“四磨汤治七情伤感,上气喘息,妨闷不食。”功能破滞降逆、补气扶正。主治由肝气横逆、上犯肺胃所致的气逆喘息、胸膈不适、烦闷不食之证。由于采取浓磨温服的用法,故方以四磨汤命名。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效果良好,现记述如下,旨在通过阐述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之临床实例,开拓医者思路。

1 浅表性胃炎案

王某,女,35岁。胃脘痛反复发作5年余。曾在某综合性医院做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临床给予雷尼替丁等西药治疗,服药期间症状缓解,停药后稍有情志不舒或饮食不慎即胃脘痛复发,大便不爽。平素虚汗多,易感冒。现症:胃脘部胀闷疼痛,胀甚时攻冲季胁,心烦易怒,嗳气频繁,矢气连连,大便不爽,纳食欠佳,周身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辨为胃脘痛,证属肝气犯胃,治当疏肝理气、降逆和中,处方:党参12g,沉香6g,乌药12g,炒槟榔10g,枳壳9g,柴胡6g,木香5g,鸡内金9g。3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空腹温服。

再诊:服药后胃脘胀痛明显减轻,冲气已平,嗳气较多。继以前方加半夏9g,砂仁6g。5剂,水煎服。药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严用和之四磨汤,方精药专,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四药组成,具有破滞降逆、补气扶正之功。患者体质较差,平素虚汗多,易感冒,提示该脾肺之气不足,加之工作压力较大,生活、饮食没有规律,日久终至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伤胃,导致肝胃不和,肠胃结滞。本病标在胃肠,本在肝脾。治宜行气疏肝、降逆和中,兼以益气扶正。方用党参益气扶正,使郁结之气散而正气不伤;沉香顺气降逆;柴胡、乌药行气疏肝以解郁;槟榔行气化滞以除胀;枳壳、木香、鸡内金、半夏、砂仁理气和胃,消食化滞。胃痛之病,原因多多,必审因而论治。本病系肝郁气滞、升降失序、中焦气滞、郁而上逆而成。故以四磨汤为主方,适当加柴胡、枳壳等疏肝之品,以达到疏肝和胃降逆之功。

2 小儿功能性便秘案

尤某,男,3岁。便秘,依赖开塞露通便20余天。患儿平素大便偏干,但是通过调整饮食可以缓解。一月前服用劲得钙片补钙,每日一片,连续服用了10d,出现大便不解、腹胀,伴有食欲差,易哭闹,给予开塞露(10ml)肛内注入后,虽有便意,但是仍排便艰难,出现肛裂,排出黑色坚硬粪球,混有鲜红色血液,患儿哭闹厉害,进而惧怕排便。此后每次都用开塞露辅助排便,曾经口服滋阴润肠口服液3盒,双仁润肠口服液5盒,均未见效。现症见患儿精神欠佳,腹胀膨满,时有矢气,其气极臭,食欲差,夜寐时有惊醒,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厚腻微黄,脉数无力。考虑便秘是服用钙片后最普遍发生的不良反应,给患儿带来痛苦。中医认为腑气不通、气机不畅是患儿服用钙片出现便秘的根本所在,治宜行气导滞、理气通腑,方用四磨汤加减,药用沉香3g,乌药9g,枳壳9g,槟榔9g,木香6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2次空腹温服。

再诊:服药两剂后,肠鸣音增强,矢气增多,患儿要求排便,患儿家长因恐其便硬引起肛裂出血,遂用开塞露引导通便,腹部膨满缓解。第3天晨起第3付药服用后,患儿要求大便,并且顺利排出大量黑色软便,腹部膨满完全消失,食欲亦恢复正常,夜寐转安。守原方继服3付以巩固疗效,并嘱其父母,合理调整患儿的饮食习惯,随访一个月,大便正常。

按语:明代名医万全提出:小儿五脏“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小儿进食往往由家长控制,容易出现过量饮食,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煎炸油腻食品增多,小儿若饮食不节,最易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功能失常,饮食停滞中焦,积久化热,胃肠积热,耗伤津液,致津液不足,肠道干涩,糟粕传导失常,出现便秘。本患儿平素肠腑积热,加之长时间服用钙片,使腑气不通出现便秘;气机受阻,浊气不得下降,使便秘加重,并出现腹胀、纳差;内有积热,上扰心神,故见夜间时有惊醒。治疗宜行气导滞,理气通腑,选用四磨汤加减,以破滞通腑。《成方便读》曰:“若纯实无虚者,即可去参加枳壳。”故原方去人参,加枳壳而成。方中沉香能理诸气而调中;槟榔行气导滞以除满;乌药行气疏肝以解郁;枳壳长于行气宽中而消胀;另加善行脾胃气滞而止痛之木香,增强理气破滞之功。全方仅五味药,处处着眼于调畅中焦气机,气机调和则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而便秘之症自除;釜底抽薪,停滞之糟粕排出,则积聚之内热自清。

3 肠易激综合征

张某,男,32岁。反复腹胀、腹痛,排便后缓解2年余。2年前从外地迁入,即出现便秘和腹泻交替发作,起初以为是水土不服,加上工作压力大导致,未予治疗。近一年来有加重趋势,并出现腹胀、腹痛,伴纳差,稍稍进食辣、热、冷等刺激性食物,亦出现腹痛,有便意,但是临厕努挣,排便不出,只能使用开塞露通便,大便排出后,腹胀、腹痛缓解,但始终有排便不尽之感,通常3~4d大便一次。患者精神欠佳,面容憔悴,面色萎黄,形体偏瘦,心悸气短,夜寐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X线钡餐灌肠检查可见结肠充盈迅速及激惹征,余未见异常。辨证为气秘,治以疏肝理气、解郁散结,给予党参15g,柴胡10g,乌药15g,槟榔15g,木香10g,沉香5g,莱菔子15g,炒麦芽15g,当归10g,柏子仁10g,远志15g,夜交藤15g。3剂。

再诊:服药当晚感觉肠鸣音增强,次日晨起即有便意,排出大量黑色宿便,大便开始较干,最后出现黄色软便,排便不尽感消失,3剂药服完,3d内大便两次,感觉腹胀、腹痛、心悸气短等症状完全消失,周身轻松。为巩固疗效,原方继服6剂。并嘱患者养成定时临厕的习惯,3个月后介绍别人来就诊,自述未再复发。

按语: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常表现为腹部不适、大便次数及性状改变等一系列肠道功能紊乱症状。依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便秘”、“腹痛”之范畴,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横逆犯脾、肝脾不和,导致气机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金匮翼•便秘》曰:“气秘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后世医家根据六腑特性,提出“六腑气化宜动不宜滞,功在走而不守,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本例病位在大肠,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肝郁气滞。笔者选用四磨汤加减,以行气舒肝、解郁散结,获得了满意效果。选用柴胡、乌药、槟榔、木香、沉香等药有调气解郁之功;党参补中益气、健脾助运、理气而不伤气;气滞则血瘀,久病必入络,选用“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之夜交藤和“补血活血、润燥滑肠”之当归以活血行气,标本兼顾;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远志安神益智、祛痰、解郁;炒麦芽消食、和中、下气。诸药合用,共奏理气行滞、通腑达下之功,使气顺、郁解、便通、症除。观当今之世人,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大,或情绪失调,或饮食结构不合理,可引起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粪便干燥、排便困难等不适,甚至出现心理负担,属中医“肝胃不和、肠胃结滞”之证候范畴,四磨汤实为治疗此证之良方。

4 腹腔术后肠粘连

梁某,女,58岁。1个月前因胆囊多发性结石而接受手术摘取胆囊,2周前因家庭琐事,多次与家人发生争吵,1周前出现进食后腹痛、腹胀、排气不畅、嗳气频作,大便干燥,2d前出现腹痛,并逐渐加重,经检查诊断为术后肠粘连,给予胃肠减压、灌肠等方法治疗,效果欠佳。患者腹满胀痛,恶心欲呕,嗳气频作,心烦易怒,舌质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数。辨证为腹痛,属肝郁气滞、瘀热互结、内热炽盛,治以理气开郁、通腑泄热、消积祛瘀,给予四磨汤加减,处方:沉香9g,乌药10g,槟榔10g,枳实10g,大黄10g(后下),川厚朴15g,柴胡10g,鸡内金15g,当归10g,桃仁10g,赤白芍各1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空腹服用。

再诊:服药第2天,患者腹痛肠鸣,排出许多干燥粪块,腹痛减轻,服3剂后,大便1天3次,但是便后舒服,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上方减大黄,加玄参15g,生地黄15g,继服6剂,诸症消失。

按语:《素问•五脏别论》总结六腑的生理特点是“实而不能满”,若腑气不通,则气逆不降,影响水谷受纳,出现腹痛,腹胀,排气不畅,嗳气频作,恶心欲呕等症。《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六腑以通为补”,六腑病变因势利导,腑气得通,使邪有出路,达到“通而不痛”之目的。“通”非单纯攻下之意,分指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等义。正如《景岳全书•心腹痛》云:“凡治心腹痛证,古云痛随利减,又曰通则不痛,此以闭结坚实者为言。若腹无坚满,痛无结聚,则此说不可用也。其有因虚而作痛者,则此说更如冰炭。”只有六腑保持不断传输升降的生理功能,才能“更虚更满”、“气得上下”。本证属肝郁气滞、瘀热互结、内热炽盛,治疗宜理气开郁、通腑泄热、消积祛瘀,方用沉香、槟榔、乌药理气开郁;大黄、枳实、厚朴通腑泄热;当归、桃仁、赤芍活血祛瘀;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鸡内金消食导滞;诸药合用,使郁滞除,瘀热解,内热清,而收良效。

众所周知,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由此派生出的异病同治是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之一。以上4个病例虽然病因、病名、症状不尽相同,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共同的病机:肝气郁结、气滞不行、腑气不通,所以临证时采用了同一种治疗方法:疏肝解郁、行气破滞,选取行气降逆、破滞消满之四磨汤加减,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以上病例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原则,即不是着眼于病因、病名或症状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有是证用是药”,临证处方用药不离辨证论治,不能拘泥于某一方只能治某种病,而要着眼于“证”的异同,遵循“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的治疗法则。在病机相同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抓住病机而处方遣药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2-03-29)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1.062

1672-2779(2012)-11-0093-02

本文校对:苏玲

猜你喜欢

乌药通腑行气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观察通腑平喘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缩泉丸中益智、乌药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的优化
不同产地乌药质量的评价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盐酸去甲乌药碱负荷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不同产地乌药质量研究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
战国时期房中学著作《行气铭玉杖饰》
通腑逐瘀汤治疗创伤后腹胀12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