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0例临床分析

2011-12-08王天恩新疆和静县人民医院8413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12期
关键词:穿刺针脑室血肿

王天恩 新疆和静县人民医院 841300

我院自2006年11月-2010年10月在CT的帮助下行微创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者中,男7例,女13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2.2岁,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16例。

1.2 临床表现 术前意识障碍程度:清醒5例,嗜睡4例,浅昏迷6例,中度昏迷3例,重度昏迷2例;出血部位CT示:左侧基层节区出血6例,右侧基底层节区出血8例,皮质下出血3例,血肿破入脑3例;根据多田氏方法计算法:血肿量30~50ml为12例,50ml以上者8例。

1.3 手术方法 (1)定位:根据CT片提示的基线(外耳道与骨性耳洞相差1cm向上1cm)做标记,或用耳尖上第一层面为标示线向上找血肿中心。(2)手术操作:CT血肿定位,以确定好穿刺进针点,消毒铺巾,定位点局部麻醉后,用尖刀切开约0.6cm的切口深达颅骨,微创穿刺固定电钻后进入切口内开动电钻,穿刺突破颅骨后,进入颅底部(计算血肿时已测好选用多深穿刺针),退出电钻,拧松针芯后并拔出,如进入血肿腔,这时可见发紫和暗色血液流出,固定穿刺针,CT复查,确定穿刺针是否对准血肿中央,否则调整穿刺方位,成功后,抽吸血肿,并配合血肿冲洗液冲洗,不易引出的血凝块,则用血肿液化剂进行溶解,夹管2h后引流,仍不能溶解的,可进行反复多次溶解。

1.4 脑室出血 脑室出血多数为临近脑室的脑组织出血破入脑室,常造成一侧或双侧脑室铸型,脑脊液循环梗阻,治疗时除行脑组织血肿穿刺引流外,还需单侧或双侧脑室穿刺碎吸引流,尿激酶冲洗。

2 术后处理

2.1 常规处理 (1)术后血肿溶解及冲洗引流;(2)复查CT;(3)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检测与护理;(4)防止感染,适当脱水,防止并发症;(5)康复治疗。

2.2 微创技术清除高血压脑出血注意事项

2.2.1 手术并发症的处理。(1)颅内继续出血及再出血。本组颅内2次出血1例,经抢救无效死亡,kazui等研究发现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在超急性期最高,6h内者,发生率83%;6~24h者为17%;24~48h无血肿扩大,继续出血有3个预测因素,按强度依次为:起病至入院时间短,酗酒,意识障碍;血肿的形状不规则,纤维蛋白原水平低,此外,早期大量使用甘露醇可能也是继续出血的因素,再出血的发生率为4%~16%,本级发生为5%,主要原因与血肿排空速度太快,导致原发性出血动脉失去血肿块拖依而出血有关,其次是定位不准或穿刺方向有误、血压过高、长期酗酒、抽烟、肝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血肿形状不规则、再次对侧出血、躁动不安或情绪激动者易再出血,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再出血。如发现再出血,可给予肾上腺盐水冲洗开放引流,或立止血IKV冲洗。(2)术后有大量脑脊液渗出。术中如果穿刺针与蛛网膜下腔或脑室相通,出血并破入脑室型出血中,一般都有一定量的脑脊液引出,如保持颅内压平衡,一般认为有利于治疗,但出血液化剂不易聚集到血肿,减慢血块溶解和排除速度。此外,应注意引流高度,防止颅内压和气体进入颅内,拔针后如有脑脊液,则消毒后应全层头皮缝合。(3)颅内感染。本组20例中均无发生。(4)颅内积气。多因血肿抽吸后,相对低压,引流管位置太低,气体进入颅内。小量气体对颅影响不大,但如果量大,并有一定张力,则增大颅内压,如中线移位,则需积极处理通过体位排出,必要时穿刺放出颅内积气。(5)应激性溃疡。主要见于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出血常累及鞍区、下丘脑、脑干及出血破入脑室者,出血常反复发生,量多少不一,本组出现应激性溃疡者6例,发生率为30%,一般重症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常规给予H2受体阻滞剂,及 H+泵抑制剂,如:甲氰米胍和奥美拉唑等,以减少胃酸分泌,同时停鼻饲及停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及时输血补液预防失血性休克。(6)肺炎、褥疮。重型脑出血患者,常因咳嗽反射减弱,呕吐物误吸、卧床至痰液引流不畅和平卧不能自主翻身致背臀部受压过久,血运障碍,器官插管、气管切开辅助呼吸、雾化吸入等的污染,抗菌素的不合理应用,激素所致免疫低下,均易致肺部感染和褥疮发生,治疗应用广谱抗菌素,根据痰培养结果选用抗菌素,痰液引流不畅者尽早气管切开,并加强吸痰、翻身、拍背等护理,同时补充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7)急性肾功能衰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常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①脑出血致应急性反应,致全身及局部血管活性物质如茶酚胺分泌释放,致肾血管收缩,肾血管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②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伴有动脉硬化,肾动脉相对狭窄,持续或高颅内压,导致血压升高,肾动脉痉挛,肾血流量减少;③脑出血患者,一般需控制液体量,并呕吐出汗,血容量相对不足,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肾小管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血黏稠度增加,肾小管的清除功能减弱;④某些药物,特别是一些抗生素及甘露醇的应用,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急性肾功能衰竭以预防为主,注意血容量,保证水、电解质平衡,24h尿量在1 000~1 500ml以上,检测尿常规及血尿素氮、肌酐变化,发现有肾功能损害,停用肾毒性药物,并给予相应治疗。

2.2.2 术后重症监护。多数重症脑出血患者都死于急性期,主要死亡原因为颅内高压、脑疝、消化道出血、感染、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果能严密监护,及时准确的掌握病情,并给予正确治疗,是患者度过危险期的重要环节,可大大降低危重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1997年在全国推广以来,已在全国30个省,2 000多家医院开展此项技术,并有10万多例的临床治疗经验,该技术简单安全,微创高效,价格便宜,可在我国推广应用,这项技术特别适合基层医院。

猜你喜欢

穿刺针脑室血肿
成人幕上脑胶质瘤切除术中进入脑室相关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
脑室镜清除脓苔及术后脑室灌洗、引流在脑室感染中的应用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无菌棉签按压法拔除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无损伤穿刺针对患者的影响分析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静脉针及穿刺针中锡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