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分析

2011-08-15苏淼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课校园文化

苏淼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分析

苏淼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文化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与作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然而,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学校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障碍。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创新思维

从上世纪末开始,十几年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效果是明显的,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新形势下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进行再思考。笔者拟结合理工科院校的办学实际,探讨加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在对问题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加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

一、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方面主要是针对高等院校中的“单科”院校如工科、农科、医科、林科院校等而言的。这类院校中的课程设置偏于某一学科,人文素质类课程基本不开或开设较少,学生除了自己的专业学习之外,基本上对文学艺术等人文素质的主要内容知之甚少,以至于整体文化素养不高。另一方面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为了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我国对中学生实行文理分科的制度,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分离,也直接影响了理工科院校重理轻文现象的产生。欲克服现存教育体制的弊端,拓展大学生的知识、提高品位、塑造健全人格,文化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首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贯彻党和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针的重要切入点。大学不能仅注重于专业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而对于理工科院校来说,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规划和教学计划,大力推进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从更高的层次体现和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无疑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和关键切入点。

其次,文化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人才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文化素质是重要前提。文化素质教育同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为基础的文化素质,能够促进其他素质的发展。同样,其他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促进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准确理解文化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才能有效地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再次,文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源动力。实践证明,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除了需要对专业进行深入钻研之外,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其广博深厚的多学科知识积淀。如今人们在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以及其他重大科技问题时,仅专注于问题本身寻求答案是不够的。事实上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运用到多方面的知识,全盘考虑,才能创新解决路径,获得良好效果。理工科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正是让学生可以在专业知识之外涉猎更多的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上述论及的必要性的认识,一直以来各高校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于理工科院校来说,由于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时间不长,实施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理解存在偏差。文化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极易被人误解,它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将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化。有人认为搞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琴棋书画,蹦蹦跳跳”,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不过是增开几门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而已。其二,专业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未理顺。传统观念认为高等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业教育,有些师生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仅仅是专业课以外的补充,是可有可无的添加物,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是少数人的事。在理工科院校,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往往不受重视,常常产生自身价值难以实现的失落感。

二是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互相渗透。专业课程之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学艺术学科中也流淌着科学理性的血液。专业课教师和人文素质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若能做到二者相互渗透,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挖掘和发挥二者之间互相的潜移默化作用,才算是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但目前来讲这一点比较欠缺。首先,就承担专业课和文化素质课教学的老师来说,多数教师过去所接受的依旧是传统的单科教育,彼此对对方的知识领域了解不深,因此,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难以互相渗透。其次,就学生而言,理工科院校的学生还是更多关注于自己的专业课学习,文化素质课程仅仅出于自己的兴趣,不感兴趣就不予关注。而对于专业课,即使教师讲得很枯躁,学生依然能够坚持学下去。这就使某些人对在专业课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产生怀疑。再次,在专业课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难以量化。现在,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大学教师大都承担着相当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工作极其繁重。教师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对教师在专业课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难以提出具体要求,因而目前尚无法建立起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三是对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不够。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对学校师生特定气质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各个学校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将一些著名的专家请进校园给学生作讲座,将一些高雅艺术团体请进来演出等;有些院校还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或搞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巩固和深化课堂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至关重要。然而,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院校由于经费有限,把专家请进来容易,让学生走出去却较难;有的院校甚至连专业教学所必须的实践活动都难以保证;更多的学校因为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管理难度较大,干脆让学生自己去搞社会调查。这种“散兵游勇”式的社会实践很难保证效果。

三、加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分析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向更深层次推进。因此,必须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笔者认为,全面提升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应本着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对理工科大学来讲,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在专业教学之外的附加课程,而是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一种教育思想”[1]。具体而言,就是学校不能仅仅满足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专门技术的工匠,更要成为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具备良好文化修养的复合型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学校就必须一手抓专业教育,一手抓文化素质教育,两手都要硬,使两者相互渗透。这就要求学校上下更新观念,从深入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出发,合理规划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尤其要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完善教学管理,多方面着手,为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执教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在谈到教师的人格问题时说过:“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中国过去教经书中的知识的称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2]目前的情况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高校教师要适应目前的教育形势,就需要不断充电,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课老师要有丰富渊博的文学艺术知识,具备一点浪漫气质,以便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而文化素质教育课的老师在抒发浪漫主义人文情怀的同时也要不失理性,注重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真正从“经师”型转向“人师型”。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有意识树立起“人师型”典型,引入合理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老师从事相关教学研究,如为教师申报相关类课题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提供一些便利条件。在适当时候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程度纳入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最后,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实习、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生产实践、课余科技和文化活动等。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从自己的言行开始,将人文知识通过实践和体验,上升为人文精神;通过科学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态度,提高其创新能力。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的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生活方式,是有一定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一要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和校舍建筑等都是现代大学人文、学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人文教育的隐性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和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二要开展以学生社团活动和课外学术讲座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主要有学术类、实践类、文艺体育类等,这些社团可经常举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系列学术报告和讲座,也可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比赛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商、智商也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在观念上要统一认识,切实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重视社会实践,加强实践教学。这是理工科院校推进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其关键在于要在课堂教学主阵地上,真正使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互相渗透,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满足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乔光辉.对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1,(12)

[2]徐特立.各科教学法讲座[J].人民教育,1951,(3)

Path Analysis on Students'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U Miao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orth China Institute of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Zhengzhou450011,China)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has fundamental position and effect 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t is themost basic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as great effecton developing other qualities.Wemust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quality.However,there aremany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ing process,especially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arrier of preventing college students froMimprov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Creative thinking

G640

A

1008—4444(2011)05—0173—03

2011-06-01

苏淼(1977—),女,河南沁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宋孝忠)

猜你喜欢

理工科专业课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