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复翻译《天演论》在辛亥时期的影响

2011-08-15黄庭月

关键词:天演论严复

黄庭月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2)

严复翻译《天演论》在辛亥时期的影响

黄庭月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2)

辛亥革命前期,严复翻译出版了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天演论》“优胜劣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以及严复对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的热情歌颂,对我国思想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严复翻译《天演论》以及发表有关进化论文章之时,我国正处于辛亥革命前期。《天演论》的问世,对辛亥前期革命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为辛亥起义的爆发奠定了声势浩大的群众基础和理论基础。

一、严复翻译《天演论》的背景与目的

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人,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1866年,严复考入了福建马尾船政后学堂。1877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后在普茨茅斯大学、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1879年严复回到中国。

在英国,严复对西方哲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开始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和伦理学》,并将其定名为《天演论》。严复翻译《天演论》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在于“自强保种之事”,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而进行译述。

1897年底至1898年初,《国闻报》社创办的副刊《国闻汇编》第二、四、五、六册之首连载了《天演论》部分内容。1898年,湖北沔阳卢氏慎始基斋木刻出版了《天演论》,其后由商务印书馆再版。严复的《天演论》虽属于翻译,而且严复也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但是严复并没有完全按照原文原意翻译,而是根据中国人的思想和需要进行翻译,特别是每段译文都加了作者按语,从而使这部书以我们国人能够接受的语言形式出版,更容易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

是时,古老的中国正处在民族危难的关头。1894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失败;1895年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2万万两白银。古老的中华帝国在外来侵略者的面前,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被摧毁。

在英国学习时,严复认识到西方国家强胜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先进只是其外表,而其内在的原因在于自由民主制度的先进。严复的《天演论》在中国思想界引起巨大的反响。梁启超说:“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关系者,复其首也。”蔡元培也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

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所倡导的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香港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失败。广大的爱国志士对满清政府、对维新变法彻底失去了信心。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已经认识到满清政府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更不会主动给人民以民主权利,于是他们开始组织革命政党,成为坚定的反清志士,并向封建专制的满清王朝发动最后的攻击。一场更大的革命风暴在酝酿着。

在此民族危亡之关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问世。严复说:“存亡之机,间不容发,视乎天心之所向,亦深系四万万人心民智之何如也。后此之变,将不徒为中国洪荒以来所未有。其大且异,实合五洲全地而为之。”严复翻译《天演论》,态度是明确的。他为“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严复把达尔文、赫胥黎的进化论引进中国,是为了唤醒人们存亡意识,他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问题而进行翻译。

吴汝纶为严复作的《天演论序》中说:“严子之译是书,不惟自传其文而已,盖谓赫胥黎氏以人持天,以人治之日新,卫其种族之说,其义富,其辞危,使读焉者怵然知变。”严复在《天演论·进化》中大声疾呼说:“吾辈生当今日,……固将沉毅用壮,见大丈夫之锋颖,强立不反,可争可取而不可降。所遇善,固将宝而维之;所遇不善,亦无懂焉。早夜孜孜,合同志之力,谋所以转祸为福,因害为利而已矣……吾愿与普天下有心之人,共矢斯志也。”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目的就是要和“普天下有心之人”,共同完成挽救祖国的大业。

二、《天演论》的问世与严复的“自由民主”思想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以及在这个时期他所发表的文章不仅表现出“物竞天择”的观点,而且表现出对“自由民主”政治制度的强烈追求。

《天演论》的主题表现出一种“优胜劣败”、“物竞天择”的观点。《天演论·察变》写到:“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看着窗外的景色,‘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

“天演”的含义是什么呢?《天演论·察变》曰:“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类为尤著。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而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严复说:“赫胥黎氏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与吾古人有甚合者;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严复告诉人们,在当前的大千世界中,一切生物都在进行生存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者后亡,弱者先绝”,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如果不能自强自立,不能适应这个社会,那么就会被淘汰、被灭亡。

严复告诉国人,如果我们认识不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在世界的“天演”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就可能被淘汰,就可能会有亡国灭种之危险。《天演论》的问世,犹如酣梦之警钟,石破天惊、振聋发聩地震动了当时的知识界,使大批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睡梦中惊醒。

严复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进步的原因在于其自由民主的制度。当时,许多中国人认为,西方人的优势主要在于“善会计”、“善技巧”、“船坚炮利”。严复认为这些都是外表之粗谈,而其真正的内涵则是西人的自由与民主。严复说:“中国尊主,西人隆民”,西方的“学术黜伪而存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斯二者,与中国理道初无异也。顾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则自由不自由异耳”。严复大声疾呼:“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今之夷狄,非犹古之夷狄也。”西方能够“屈私以为公”,在于“自由不自由异耳”。如果国人再不认清形势,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之中,就有亡国灭种之危险。中国人欲维护五千年的文明,自立于世界列强之林,就必须给人民自由,有自由的刑政和法律。

具体包括近坝库岸崩岸、滑坡渗漏、安全监测设施、备用电源、应急通信设施以及交通等震损情况。地震可能造成库岸崩塌、滑坡渗漏、供电与交通故障,备用电源、应急通信与交通畅通对震后检查与应急处置将起到关键作用,安全监测设施的即时观测记录可为分析评估“地震对大坝安全影响”提供基础信息。

严复认为,人们要想在斗争中取得胜利,必须有群体意识。国人要去掉私心,精诚团结,才能在斗争中取胜。严复说:“其始也,种与种争,及其成群成国,则群与群争,国与国争。而弱者当为强肉,愚者当为智者役也。”“人之有群,……合而与其外争,或人、或非人,将皆可以无畏,而有以自存。”“则天演之事,将是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

严复还认为,国人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胜,必须大开民智。严复说:“民智如土田,民智既开,则下令如流水之源,善政不待举而自举,且一举而莫能废。不然,虽有善政,迁土弗良,淮橘成枳也。”如果不开民智,那么就会如前所述,“而弱者当为强肉,愚者当为智者役也”。

严复翻译《天演论》之外,还发表了许多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严复呼吁中国实现民主自由、开启民智、国民团结,否则就会被淘汰、被灭亡,这就是“优胜劣衰”、“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道理。

严复是杰出的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最早把西方民主思想的合理内涵,把“优胜劣败”、“物竞天择”的道理介绍到中国,在古老的中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启蒙效果。严复热情地歌颂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思想,他提倡“天赋人权”、渴求“自由”的思想在中国思想界首开风气之先,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严复说:“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代圣贤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勿相侵损而已。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其杀人、伤人及盗蚀人财物,皆侵人自由之极致也。故侵人自由者,虽国君不能;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严复又说:“中国最重三纲,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

在中国未来的道路选择上,严复说:“吾欲富强,西洋富强有在也,何不踵而用之。于是,其于朝也,则建民主,开议院;其于野也,则合公司,用公举;练通国之兵以御侮,加十二之赋以足用。如是而亦期之十年,吾知中国之贫与弱有弥甚者。”严复认为,西方的“船坚炮利”只是表面现象,而真正使其拥有强大竞争能力的在于其政治和指导政治的思想,在于“自由不自由异耳”。

诚然,严复是一个保守的立宪变法派的学者。但当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传入迫切需要这种思想的中国社会时,其所起到的作用与发展并不是严复本人所能够预料的。

三、《天演论》在辛亥时期的影响

严复进化论的观点问世,在中国引起极大的反响。胡适说:“《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的成了报纸上的热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们的口头禅。”

在群学意识的推动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意识大大增强,中国相继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以及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严复“优胜劣败”、“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惊醒了国人,中国知识分子中掀起了一个自强自立的热潮。中国赴日本的留学生创办报纸,用“天演论”的观点发表议论,坚决反对女子缠足。他们认为缠足是病态女子的表现。女孩在童年就以布帛缠足,从而举步维艰,周身血气,不能流通,“痼塞智慧,残贼肢体”,“此时为病女,将来即为病妇,病体之遗传,势必更生病子孙。使仅为一人一家之事实,则所关尚细,无如千百年来,统二万万之妇女,已皆沦于此境界,迄未改革焉。则其人种之健全,必不可得”。千百年来,中国广大妇女缠足,形成病态的母亲,生出的孩子也不会健康;代代相传,中国人从而就会“体智渐弱,智识渐陋,德性渐坏,种族渐劣”。

爱国志士提倡教育,特别是女学教育。“一女不学,一家之母无教;一家之母无教,则一家之子失教;积人成家,积家成国,国有学无学,受教失教,优劣相形,胜败立判矣。知痛求医,勿敢讳医。”“欲纳吾种族而跻于优胜不败之地,以与欧美民族者相颉颃而超越之,则惟兴吾女学,以端天下之母范。”“女子为人群之母,母教之不讲,民品所由败也;女学之不昌,人种所由弱也。”

留日学生创办报纸的观点明显地表现出对“天演”中“种族渐劣”、“人种所由弱”的畏惧与担忧,由此可以看出严复《天演论》的巨大的启蒙效果。

《中国新女界杂志》第五期以“醉白词人”笔名发表的《幽兰怨传奇》是一篇文艺作品。文中说苏州有一个名胡仿兰的女子因放脚,而被其公婆虐死。该篇对此表现出极大的愤恨:“这些禽兽和那一班东西,活活地把‘天赋人权’玩了。”“愿持十万横磨剑,誓扫妖雾净碧天,凉血物真堪贱!……怕只怕,美雨欧风如剪,到那时焚琴煮鹤,便为个才子红颜。冠裳相幻夜叉妍,河山春破泥犁变,枪林电闪,墨突无烟,刀光匹练,血海生莲,看劫尽灰残,方晓得亡灭由天演。”《幽兰怨传奇》的作者已经认清了如果中国哪一天由天演而亡灭,就是这班玩弄“天赋人权”的魔王恶鬼所造的孽。革命者“愿持十万横磨剑”,扫灭妖雾,推翻专制。

革命者已经认识到,专制的满清王朝是不会给人民自由与民主的,也绝不会接受变法。1907年,留日学生周仲良在《河南》第三期用“明民”为笔名发表文章《预备立宪者之矛盾》云:“国民普通之自由,彼不能于立宪时代保护之,乃反于立宪时代剥夺之。国民政治之权利,彼不能于立宪时代促进之,乃反于立宪时代限制。非丧心病狂奚为?”《河南》第五期“明民”又发表文章《中国变法之回顾》曰:“因故政府之于吾民不欲其智,而欲其愚;不欲其明,而欲其闇;不欲其强,而欲其弱;不欲其刚,而欲其柔。然后彼可高卧于九重,偃然肆于吾民之上,而坐收指挥奠定之功,脱使吾国能长此终古绝客闭关,亦未始不可。永享升平,维持专制。”

中国留日学生与革命志士组织同盟会,决心与满清专制政府决一死战。辛亥志士已经完全认清了满清王朝的反动本质与不可调和的敌我关系。

《河南》第四期用“鸿飞”之笔名发表的文章《对于要求开设国会者之感谓》:“故时至今日之政府,与平民既成绝对不相容之势。政府所据之利,即平民所蒙之损害;政府蒙被之损害,即平民所争之利益。故政府自为计以酷虐平民,为无上之长策。若平民自为计,又以脱离政府为最完之远谋。盖其利益相反,得失相敌,而其不能调和;亦可断言,不待龟筮。由是言之,则我平民之在今日,既思所以自全,则当以绝对不能与此恶劣政府两立为第一要义。”这里用笔名“鸿飞”发表文章的就是河南省辛亥革命起义的总司令张钟端先生。辛亥革命志士彻底认识到满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做好了推翻满清王朝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

中国革命是曲折的、漫长的,在民主共和的思想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严复是介绍西方民主思想的第一人,他提倡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以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为辛亥革命思想理论的成熟发展、为辛亥起义的爆发,奠定了声势浩大的群众基础和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天演论严复
严复的遗嘱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天演论》初版时间再探——以新近发现的“味经书屋本”为中心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关于《天演论》翻译中语言哲学的研究
严复修改试卷
浅析严复《天演论》中的术语译名
变译之更改策略研究:以严译《天演论》为例
《易经》里的《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