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海南民族贫困地区中学教师研修模式的新路径——以海南师范大学“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为例

2011-08-15张所帅林中伟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中学教师师范大学研修

张所帅,林中伟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探索海南民族贫困地区中学教师研修模式的新路径
——以海南师范大学“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为例

张所帅,林中伟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日益深入人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主要议题。教师研修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实现教师研修模式创新,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中学教师研修模式创新,探索符合地方实际、切实有效的研修形式,具有现实意义。

海南;民族贫困地区;中学教师;研修模式;实践共同体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教师,才有好教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日益深入人心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主要议题。近年来,随着教师培训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教师培训理念与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培训中教师研修的做法越来越被熟知和认同,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研’是研究,是认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修’是修养,‘修以求其精美,养以期其充足’,是发展人。这样,研修从目的上要求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和发展中小学教师的有机统一”,整合了培训、教研和科研任务与目标。如何实现教师研修模式创新,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中学教师研修模式创新,探索符合地方实际、切实有效的研修形式,具有现实意义。

一 海南民族贫困地区中学师资水平及研修状况分析

海南作为我国最南端省份,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比较低。18个行政市县中,有11个贫困市县,其中又有6个民族自治县。社会结构多元、区域差距明显、经济文化落后直接导致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师资队伍还相当薄弱和落后。目前民族贫困地区中学教师整体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人第一学历仅为中师或大专。由于受地域、环境、氛围、时间等诸多因素制约,教师工作状态不理想,教育观念比较陈旧,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精神不够强,缺少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意识。面对社会发展新需要、教育变革新形势,民族贫困地区中学教师师资水平亟待提高。课改以来,海南省逐步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扶持力度,各类教师培训活动渐渐多了起来,教师一味工作、不能进修学习的局面开始扭转。培训层次有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和学校层面的;培训形式有专题讲座、观摩学习、听课评课、远程研修等。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培训观念和思路还主要停留在传统层面上,培训过程往往忽视被培训者主体地位、教学经验、培训需求,既不能有效解决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也没有关注其专业成长;培训时间或长或短,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更谈不上长远发展,同时也挫伤了教师进修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教师继续教育话语体系中,“研修”正逐渐取代“培训”成为主流话语。按照研修规模和广度,其基本模式可分为个人研修、校本研修、区域研修和国家级研修等不同类别。在海南民族贫困地区现有教师教育活动中,这几类研修模式都零星存在,但囿于教师专业底蕴薄弱、研修资源匮乏、研修氛围缺失、研修条件不成熟等原因,个人研修、校本研修、区域研修未能在面上有效展开;国家级远程研修尽管资源丰富,学习便利,但其研修内容不能很好兼顾不同地区教师的特殊需求,研修活动不能保持常态,研修组织和指导难以做到有效保障,也无法在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中“唱主角”。为此,必须探索一条符合海南民族贫困地区中学教师的研修模式新路径。

二 区域学科教师实践共同体—海南民族贫困地区中学教师研修新模式

鉴于海南民族贫困地区中学教师研修条件基本现状,结合已有教师研修理论与实践成果,在区域研修层面上寻找突破口,通过构建区域学科教师实践共同体——“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样既可以克服基层研修力量和资源薄弱难题,也可以避免国家宏观层面研修针对性和指导性不强的弱点,实现民族贫困地区中学教师研修模式创新。

(一)构建区域学科教师实践共同体

区域学科教师实践共同体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同一学科领域教师(包括教师、专家、指导教师等)围绕共同专业学习任务组成的专业发展团体,它的组建需要专业的组织主体、有效的活动平台、强大的研修资源和明确的学习任务。其中专业的组织主体是前提,有效的活动平台是保障,强大的研修资源是根本,明确的学习任务是目的。

1.依靠专业的引领主体——海南师范大学

区域学科教师实践共同体需要有专业的组织主体,由它发起、策划和运作,切实承担教师研修活动主要任务。组织主体可以是大学、研究机构或教师进修学校(院)等。海南师范大学作为海南省唯一一所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在海南基础教育发展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近年来,学校坚持教师培养与培训一体化的办学特色,在服务基础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海南基础教育中拥有很高威望。2006年下半年,经过调研论证,学校正式启动“播种希望行动计划”之“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成为面向海南民族贫困地区中学区域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倡导者和组织主体,发挥其在教师研修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2.搭建有效的活动平台——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

区域学科教师实践共同体必须通过活动开展学习,达成目标,这就需要搭建活动平台,为此专门成立了“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既是一个团队组织,又是一个专业课堂,通过它整合海南师范大学与海南基础教育优质智力资源,以提高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中学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宗旨。以市县教育局、教研室或培训机构为依托,基地学校为支点,利用周末休息时间通过机动、灵活方式送教到市(县),送训到校,按照“立足课堂,服务教学,培训骨干,辐射全员”指导思想,为当地培养一批研究型骨干教师,促进受训地区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升。

3.整合强大的研修资源——优势互补的团队成员

区域学科教师实践共同体打破了地缘限制,实现了区域内部、区域之间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形成了强大的研修资源,为保障研修活动有效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以“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为例,参与研修指导工作的团队成员分为“两大类,三个部分”。所谓“两大类”是指海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论专家、教师和海南基础教育中国家级、省市级学科骨干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前者为专职指导教师,后者为兼职指导教师;“三个部分”包括师范大学专家、教师,海口、文昌、三亚等教育发达地区优秀中学教师以及受训地区优质教育人才资源。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可以充分发挥理论优势,中学教师可以发挥实践专长,这种混合型、异质性的团队成员构成,有利于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保证研修活动实效性。

4.明确学习任务——促进学科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

作为教师,首先要站稳讲台,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专业理论和学科素养。根据海南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中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不高和教学基本功薄弱的现状,我们的研修模式一改往日华而不实、空而无用的培训方式,本着“缘于实践,行于实践,为了实践”价值取向,遵循“决战课堂,立足反思,问题觅析,因材施训”指导思想,在研修中注重学科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使其具备教学诊断技能、经验技能、策略技能、分析技能和评价技能,并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觉的、系统化的反思,逐步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二)区域学科教师实践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区域学科教师实践共同体是一个常态、复合的专业组织,需要较为完备的运行机制保证其正常有序运转。在搭建“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基本框架的同时,我们也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

1.组织机制

区域学科教师实践共同体——“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作为“海南省中西部市县人才智力扶持行动计划”项目之一和海南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播种希望行动计划”项目之一,得到了省厅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为此专门成立了由省厅相关部门、海南师大、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等组成的领导机构,具体培训工作由海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实施,各学院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以学科教学论教师为主体的工作团队,具体负责各学科培训工作。同时,各市县教育局依托教研室或教师培训中心,全面协调、配合培训活动的开展。

2.培训机制

“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采取灵活多样、层级化和系统化的培训模式,做到全天候跟踪指导,其形式具体包括:

(1)集中培训与自我研修相结合

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主要利用周六或周日开展集中培训,每次半天时间,一年集中活动10次。集中培训按照“课堂观摩—交流研讨—专家引领—行为改进”的基本模式,遵循“上课—说课—评课—讲座”的基本环节进行。活动中,中学兼职指导教师与受训学员同台上课,“同班异课”、“同课异构”、“同课异班”、“原生态课”等多元课型并举,通过课堂观摩比照,引发受训教师对课堂教学诸多问题的交流研讨,促使其对以往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在专兼职指导教师引领下,实现受训教师教学行为改进。

集中培训之余,受训学员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并在专兼职指导教师指导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行动研究,同时要带着学院布置的任务进行自我研修学习,按时提交作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和主动性。

(2)师徒结对与自由帮扶相结合

专兼职指导教师与受训学员进行师徒结对,每位专兼职指导教师帮带2~3名学员,平日或活动时进行“点对点”指导与交流,及时解决受训教师困惑,助其专业成长。除此之外,受训教师与专兼职指导教师以及受训教师之间可以自由沟通联系,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现场交流与网上交流相结合

为使培训活动真正做到扎实有效,除现场面对面交流学习之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巨大优势,进行网上交流学习。为此要专门建立博客、QQ群便于沟通,并有专人负责管理,保障培训活动集中与分散结合、周末与日常配合,实现培训工作常态化、网络化。

3.管理机制

区域学科教师实践共同体实行常态化、动态化管理机制,各部门分工合作,协调统一。海南师范大学作为区域学科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实施主体,具体负责研修活动的前期调研、方案设计、研修活动实施以及研修之后的反馈总结。参与活动的专兼职指导教师由海南师范大学选聘,校外兼职指导教师由海南师范大学颁发聘书,纳入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在进修学习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骨干学员选定、学员档案管理,以及集中培训活动场地安排、学生组织、受训学员通知,并进行活动考勤管理,同时为专兼职指导教师提供食宿。

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均由海南师范大学、市县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受训学员共同享有,成果形式以学员成长记录袋、活动现场录像、博客资源、作业等分类归档、汇总。

4.保障机制

省政府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活动,由海南师范大学负责管理使用;兼职指导教师参与“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工作,完成工作任务,可取得相应继续教育学分,并与继续教育全员培训学分互通,凡在“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工作满五年,其工作经历可等同于下乡支教一年;兼职指导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课时补贴、差旅费等由海南师范大学从专项经费中支付;受训学员按规定参与培训并完成学习任务,考核合格者,由流动学院颁发结业证书;优秀学员予以表彰,参训课时量可顶替当年继续教育学分。

三 区域学科教师实践共同体研修模式的创新

区域学科教师实践共同体具有传统教师培训模式无法比拟之处,总体来说,在以下方面实现了创新:

(一)研修目标由注重知识理论培训变为注重教师实践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引领,既立足受训学院眼前急需,又着眼其未来长远发展。

(二)研修活动流程按照“课堂观摩—交流研讨—专家引领—行为改进”等环节进行,实现了教师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研修内容以“教材研习”和“教学基本功”为依托,着力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抓住关键,立足实际,夯实基础。

(四)师资队伍实现了高校教师、省内中学优秀教师和受训地区优秀教师资源有机整合,解决了基层一线培训力量不足的现实问题。

(五)研修时间分散的师徒结对制与集中的学院培训制结合,现场交流与网上交流配合,实现了培训时间机动灵活和常态长效。

(六)研修地点采取“送训到县”、“送培到校”,实现了培训重心有效下移,培训活动更贴近一线实际,既解决了参训教师交通不便问题,又可带领更多基层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

(注:区域学科教师实践共同体研修模式自2006年10月开始实施,已有语文等8个学科在海南中西部11个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县市组织培训活动,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市县级骨干教师,产生了良好效果和深远影响。)

[1]王占伟,陈大伟.变革教师培训的理念与方式[N].教育时报,2007-11-02.

[2]地区司扶贫办.海南贫困市县的现状[EB/OL].http://www.sdpc.gov.cn/dqjj/fpkf/fpgzxx/t20080331-202175.htm.

A New Path to Explore Training Mode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Ethnic Poor Areas in Hainan——An Example of"the Weekend Floating Teachers’Training College"in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 Suo-shuai,LIN Zhong-we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With an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teachers’profession and a deepening refor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it is high time to focus our discussion on how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 teachers’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rengthening the faculty construction,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ainan;Ethnic poor areas;Training mode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Community of practice

G 635.1

A

1009-9743(2011)04-0130-04

2011-10-10

张所帅(1978-),男,汉族,山东青岛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及教师教育;林中伟(1947-),男,汉族,海南琼山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及教师教育。

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一般资助课题“海南民族贫困地区中学教师研修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为QJH115137)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李 欢)

猜你喜欢

中学教师师范大学研修
教师作品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