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1-08-15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理论课校园文化

钟 慧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0228;琼州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海南三亚 572000)

“以人为本”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钟 慧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0228;琼州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海南三亚 57200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工作中把人的发展放到首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以人为本;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高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大学生发展放在首位,充分肯定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实施适当的引导,从而让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一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管子·霸权》中曾说:“夫霸王之所以也,以人为本,则故国。”意思是说,如果想成就霸业,就要以人民作为依靠的根本,那么国家统治才会牢固。这句话显然是古人对治国之道的一种总结,可见,国家兴亡与君王对待老百姓的态度是密切相关的。也正是这句话,让“以人为本”理念流淌在我国的思想长河中,成为千古帝王追求圣明统治的信念。

“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的是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一思想不仅被古代很多思想流派所倡导,也被许多贤明的君主所认可。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社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以人为本”思想作为十六大的核心思想被明确提出,正是对新时期新要求的正确回应。“以人为本”思想中所讲的“人”,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是指受我国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人民始终是以占人口大多数劳动者为主体,在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最大的人群共同体。“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对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性、主导性。也就是说,各项建设和社会活动都必须把关心人的生命和命运,把满足人的需要和利益、实现和维护人的权利,作为首要的原则和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社会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社会成员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和伦理道德知识影响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其根本任务是调动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这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相一致。“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实现人的发展、人的价值和人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既把人作为实践主体,又把人作为价值主体,既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要关注人的价值追求和实际利益。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就要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重视学生情感、意志、兴趣、信念等个性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要在日常工作中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关心、尊重、激励学生,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活,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以更好地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吸引力

首先,教学内容脱离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特点实际,导致学生学习意愿不强。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没有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完整体系,部分内容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课程内容也有诸多重复。此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价值观呈现多样化态势。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出现了新思想特点和新思维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如果不能捕捉和反映这些新特点和新变化,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必将失去吸引力,使学生难有兴趣参与到教学中,学习主动性下降。其次,教学方法普遍采取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进行集中式教育,并通过外部强制作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这种教育理念严重局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的效果,甚至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的忽视

大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对事物认识不断产生新看法,甚至出现一些创新性想法。但是由于没有得到教育者重视、积极引导和鼓励,最后这些新想法、新创意没能得到更好发展。同时,这个时期大学生也处于一个不稳定时期,身体变化会引起他们心理变化,如出现自恋、自卑行为。而且,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接触越来越广泛,难免会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如果教育不力,引导不当,就很容易使其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甚至违法犯罪。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特别是在这种坏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与以往大不相同,更加灵活多样和复杂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思想多元化特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忽视

所谓人的主体性,就是指人的主体意识和倾向以及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属性的总和,主要表现为主客体之间人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主导性和意识性。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把大学生作为消极被动的受教育客体,教育者成了机械的“传声筒”,这势必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人内在积极性的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失去吸引力甚至使其产生抵触情绪。

三 “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种种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做到从学生个体情况出发,结合学生不同特点,给予学生针对性教育。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的落后观念,把“以人为本”思想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一)“以人为本”,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品德培育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吸引力、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及时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党的新理论、新政策,回答学生关心的社会生活问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应全面实施心理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塑造其健全人格;要根据大学生、研究生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安排教育内容,使之互相衔接;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要避免内容重复,并能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同时,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能动性。

(二)“以人为本”,强调主体参与,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主体性是人类根本特性之一。对大学生而言,是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内在特性,集中体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正在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把大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独立人格,又能够适应社会的人。

首先,要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大学生渴望独立,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因此他们十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本质上就是要尊重学生,从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关怀的温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突出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把大学生作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主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

其次,要重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第一,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让学生由“管理对象”变成“管理主体”,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校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第二,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大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管理,将情感、才智等投入到学校发展活动中,是学生作为学校主体的重要体现。高校应积极鼓励和安排学生参与学校一些重大事务,对学校的重大人事安排、教学、生活等事务发表意见,通过合法手段对学校内部管理要素施加影响;第三,积极组织、培育、管理好各类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作用。要积极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作用。

(三)“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生活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学校精神、风气与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它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积极向上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高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意识,充分调动校内全体师生员工的力量,共同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全员共建,要求校领导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政策上大力支持,制度上有保障,协调管理,监督落实;要求各部门管理者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配合、互通有无、共商对策、畅通服务渠道;要求教师加深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传承者、传播者的重要作用,以他们的知识能力、职业道德、治学态度、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直接影响学生,在教学、工作、生活中对学生起榜样示范和引导作用;要求其他职工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要求大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模式,丰富校园文化,提升文化品味。

(四)“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尊重人的主体性为原则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尊重的就是人的直觉性与创造性。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开发,首先要尊重的是个人兴趣爱好。大学生各方面兴趣和天赋已展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挖掘他们的兴趣特长。让学生尽其所长,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给予鼓励,给有才能的学生发挥个人优势的机会。高校要建立有效机制,激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创新活动,要重视第二课堂建设,体现“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积极开展和鼓励学生参与助学助研活动。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创新活动,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引导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创新教育的学习实践中来,激发大学生潜能,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1]李聚山.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田鹏颖,赵美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4]林乐香.高校思想教育要以人为本[J].继续教育研究,2007(3).

[5]陈军强.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人文向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5).

[6]杨洪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J].学习月刊,2006(14).

[7]陈志尚,任青.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N].人民日报,2006-08-07.

[8]周振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N].河北日报,2007-09-04.

[9]寇嘉.传播学视野下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0.

[10]邹丽萍.追释邓小平“以人为本”理念的当代意蕴[D].辽宁师范大学,2005.

The Idea of Human-centeredness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ONG Hui
(School of Marxism,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China;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Qiongzhou College,Sanya 572000,China)

As the esse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human - centeredness”has become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with China’s features.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cultivating constructo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The insistence of“human-centeredness”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ignifies the respect to people’s dominant position.In other words,humanity should be put in the first place in educ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helped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and to improve their all- round development.

Human-centeredness;Colle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 641

A

1009-9743(2011)04-0013-04

2011-09-20

钟慧(1977-),女,汉族,海南东方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琼州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 欢)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理论课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