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若干思考

2011-08-15王家仁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节约

王家仁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处,海南琼海 571400)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若干思考

王家仁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处,海南琼海 571400)

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它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在经济全球化,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工作要从节约化、信息化、制度化、人本化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后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新形势;高校;后勤

高校后勤管理是指高校管理者通过有效地完成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充分调动高校后勤管理和参与人员积极性和能动性,建立正规的高校后勤活动秩序,创造有利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保证高校培养目标实现的活动过程[1]。众所周知,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它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它涉及到学校基础建设、维修、安保、房产、水电、饮食服务管理等方方面面。

当下,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给高校后勤管理带来新挑战,高校后勤工作的广泛性、服务性、琐碎性、时效性又对后勤工作提出较高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后勤工作,促进高校工作不断发展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高校后勤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 节约化

高校后勤工作首先要重视节约,走节约型的后勤发展之路。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高校后勤部门是资源占有和能源消耗大户,因此,节约化是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发展的必然趋势,节约化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创建节约型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高校资源如水电、粮食、基础设施等许多方面浪费十分严重。不少学生洗漱完不关水龙头,行政人员下班不关电脑、不关显示器,白天开大灯、空调温度设置过低;粮食浪费也很严重,食堂餐桌上的残羹剩饭,甚至比吃掉的食物还多。有统计显示,如果平均每位学生一天浪费1/3两粮食,那么每天仅高校就会有近400吨的粮食被浪费掉,一年的浪费将达到12万吨,足够67万人吃一年;此外,还有部分大学生有意无意在课桌上乱写乱划、拆卸课桌椅、破坏消防设施、违章用电、随意践踏草坪、损坏树木等,使得高校每年的公共设施维护改善费用不断增加。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后勤人力资源利用不合理,制度不合理,人浮于事,职责不清、效益不高;后勤职工只满足现有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对节能知识和节能产品知之甚少;管理运作不规范,工作环节损耗浪费严重;师生员工消费观念畸形,节能观念落后,对认识不到位、节约意识不强等。实现高校后勤的节约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日常管理、管理制度、宣传教育、价值引导等诸多方面。

具体要从“开源节流”,即节能型产品和节俭的观念两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强化服务环节的精细化

高校后勤职工要加强节能知识及节能产品的学习和掌握,善于用高科技手段实现节约。如使用节能灯,变频空调,推广智能用水管理系统,对洗澡和打开水实行用水控制和计费。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节能产品从技术上、设备上降低能源消耗,是高校后勤实现节约化的根本途径。

(二)宣传节俭,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师生的节能意识

高校后勤应主动联合校团委、学生会、学工部,利用校园网、广播站、校报、宣传栏等媒介,积极宣传节约资源的意义、国家关于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标识等。对学生、后勤职工开展广泛、持久的节约教育,增强师生和员工节约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帮助大家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理念。

二 信息化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先进的管理都依托于先进的信息技术,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高校后勤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同样要实现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对后勤管理工作中产生的各类信息,进行存贮、分类、统计、汇总,为后勤管理工作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资源服务[1]。

高校后勤实施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规范后勤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公众对后勤服务的认可,有利于优化管理模式,能够培养优秀管理人才。但在现实工作中,笔者发现很多高校后勤管理无法实现信息化,主要原因是:1.思想观念落后,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存在不同认识,对信息化的支持力度不够;2.很多高校后勤的信息点分散,互通性差,很难保证信息的采集和及时有效地供给、共享;3.后勤管理无法达到标准化、制度化、统一化,管理者水平存在差异,无法满足信息化基本要求;4.后勤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目前高校后勤职工的主体大部分是从学校分离出来的人员和家属,综合素质偏低,难以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因此,实现高校后勤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后勤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信息化是高校后勤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高校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建立有利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管理理念,比如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精确管理的理念。

(二)加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

信息化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因此后勤要积极改善相关的硬件设施,为实现信息化提供基本的保证。比如购置计算机,铺设网络等。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制

建立高校CIO制度,同时要加强信息化人才建设,尽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实现后勤可持续发展。

(四)搭建网上后勤服务平台

后勤服务平台将分散的部门管理和信息汇总处理形成信息管理链,以此实现数据整合、信息共享,使后勤管理成为统一体,推动后勤各部门管理和服务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大幅度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例如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一卡在手就能走遍校园,既可在校内食堂、游泳池、商店等收费场所使用,也可以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借阅书籍等。

三 制度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管理的基础,能够深刻地体现管理思想和服务意识。科学合理的制度是新形势下后勤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后勤想要把“优质、周到、安全、满意”的服务理念贯穿到工作过程中每个环节就必须完善后勤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

在实现高校制度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种制度的制定。应从后勤的根本性需求出发,要与后勤的最本质目标相联系,符合后勤发展的需要。制度应使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 并产生互相制约的作用,制度出台的程序应公正和规范,执行过程要严格平等。高校在实现制度化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制定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快捷、方便、满意的服务作为重要依据,实现制度上“零缺陷”、管理上“零失误”、服务上“零差错”。

(二)重视风险制度的建设

目前高校后勤存在的风险主要有:食品卫生安全风险、交通安全风险、机械操作安全风险等。高校的安全涉及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防范风险要作为高校后勤的头等大事去抓。例如海南某高校忽视食品安全管理,将食堂承包给个人,结果导致学校发生了霍乱的重大疫情。因此,高校后勤要下大力气抓好风险管理。要禁止食堂的商业化、私人化确保食品安全;要加强车辆管理,禁止外来车辆入校确保校内交通安全,紧抓宿舍安全,禁止学生私自使用大功率电器等。

(三)构建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

通过构建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定期地、有组织地、实事求是地评定员工的工作状况、能力、工作业绩和素质,以此培养、开发和利用员工能力,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四)完善和健全行政问责机制

要合理划分部门责任,强化监督管理,加大追究惩戒力度,对行政不作为和绩效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以此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公正、公平。主要由学校分管后勤的领导牵头、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后勤部门,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施行问责制和督查制,细化责任,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同时,加强对节约工作的监督、评估和考核,为后勤工作的节约化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后勤管理的科学化。

四 人本化

人本化的实质就是要“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以实现人与高校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具体到后勤管理工作就是要从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切实保障和维护他们的权益,实现后勤和师生的共同发展。目前,一方面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物业管理专业知识掌握甚少,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不强;另外,相当一部分人员都是聘用的非骨干员工,流动性较大,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还有,高校后勤管理失范,缺乏对工作人员应有的关心,无法实现以人为本。因此,高校后勤在实现人本化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把握服务对象需求

以师生为中心,把师生的需求作为后勤服务和努力的方向,把师生的满意作为追求的目标。

(二)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

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全面提高管理专业化水平,增强物业管理的专业化程度。

(三)关心重视员工,增强员工凝聚力

具体来说就是要尊重理解员工,与员工全面沟通,通过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比如在实际工作中要多鼓励少指责,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为员工多办实事。

(四)重视文化建设,提升后勤管理的人文品位

注重校园美化工作,在教学楼、电梯、学生公寓等地加强文化氛围布置,开展“公寓文化节”活动,以此营造良好的有文化特色的学校后勤管理环境,进而很好地影响、熏陶、感染和教育学生。

(五)建立健全人本化的管理机制

完善的人本化管理机制是高校后勤实现人本化管理的关键,以人为本的管理要包括激励机制(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压力机制(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约束机制(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保证机制(法律保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竞争机制、环境机制等。

五结语

总之,高校后勤承担着为教育教学、为师生服务的重任,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础保障,后勤部门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工作要与时俱进,从节约化、信息化、制度化、人本化四个方面入手,把后勤工作与高校发展、师生需求、社会趋势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后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周恩友.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06).

[2]高洪章.顾客满意理论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经济,2006(03).

[3]王凤.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及其构建[J].经济学家,2006(05).

A Thinking on University Logistics Management under New Situation

WANG Jia-ren
(Logistics Department,Hainan College of Software Technology,Haikou 571400,China)

Logis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complex system.I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and the basis and guarantee of higher education.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society,logistics of higher education must see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saving,informationization,systematization and human-orientation.

New situ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ogistics

K207

A

1009-9743(2011)04-0097-03

2011-12-12

王家仁(1961-),男,汉族,海南东方人。海南软件职业学院后勤处职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责任编辑:李 欢)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节约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节约
节约
节约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