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雷蒙·威廉斯的“共同文化”思想的价值关怀

2011-08-15王小强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威廉斯主义革命

王小强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谈雷蒙·威廉斯的“共同文化”思想的价值关怀

王小强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雷蒙·威廉斯是英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他的文化研究提出了“共同文化”思想,这一思想对利维斯主义文化传统做了扬弃,把生命平等作为前提,将“共同文化”建立在文化自由选择基础上,充满了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追求及浓厚的人文价值关怀。

雷蒙·威廉斯;“共同文化”;价值关怀

雷蒙·威廉斯是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也是新左派代表人物。在研究中,他将文艺研究扩展到了文化研究,同理查德·霍加特、斯图亚特·霍尔、爱德华·汤普森等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共同开创了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威廉斯的文化研究思想建构过程没有为西方流行学术思潮所左右,他将自己的文艺批评和文化研究牢牢地与英国文艺批评传统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建构了独特的新左派文化研究思想体系。威廉斯文化研究思想与英国传统左派在经济和政治等领域革命和斗争的要求不尽相同,他提出和倡导“共同文化”思想,显示出他文本化研究的独特理论思路及价值关怀。

威廉斯的文化研究,直承的是利维斯主义所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传统。在利维斯主义代表的文化研究传统中,英国思想家们对工业革命以来三百余年间英国社会文化充满了忧虑和思考。这一传统认为,英国社会文化以工业革命为界限,工业革命之前,人们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构成了英国有机社会与文化传统;工业革命发生以后,工业文明以人为方式,打破了上述自然性,从而造成了田园牧歌式英国传统“有机社会”的分裂。因此,思想家们为抵御工业文明这种“破坏力”,提出各种方案试图恢复社会文化有机性。威廉斯的文化研究,对利维斯主义代表的文化主义传统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其问题在于试图站在精英主义立场上,以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文化策略,以“少数人”的文化传统作为指向,来实现他们所提倡的文化构想。对此,威廉斯评价道:“这种为了社会公益而设立精英阶级的观念至今仍未消失。如今讨论卡莱尔与柯尔律治,以及他们之后的马太·阿诺德,需要强调的是,他们所了解的现有社会组织并没有可以维持这种阶级的实际基础。”威廉斯进一步分析指出,在这种文化策略中,其严重失误还在于“文化终于被界定为一个与社会分离的实体、一个批判的观念。”[1](p125)也就是说,这一传统精英主义文化策略,并没有正视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社会文化复杂的现状,他们依旧沉湎于工业革命之前“有机社会”的想象式迷恋当中,因而从根本上脱离了文化的现实基础,他们的思考充满了文化怀旧意味和脱离实际的空想意味,缺乏实绩建设意义和价值。在固守精英主义文化建构立场的同时,利维斯主义代表的英国文化传统对新兴的工人阶级文化基本持反对态度。比如马太·阿诺德在他的《文化与无政府》一书中认为工人阶级的兴起,会必然威胁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秩序”,阿诺德认为正在组织自己的工人阶级只会滥用权利:随意、散漫地游行示威,随性叫喊恐吓或者捣毁,“所有一切都走向无政府。”[1](p171)又如艾略特,尽管认为工人阶级有自己“团体或阶级”的文化,但他认为“如果工业主义不加节制,其趋势不是创造一个社会,而是创造暴民。”[1](p297)在此,艾略特显然对工人阶级文化持贬斥态度。由此,艾略特强调在整个社会中,一个“比较高级的”阶级的文化对健康社会的维持,以及对大多数人是有益的。到了利维斯,他把文化主要定位在优秀的文学传统上,他坚持精英主义的文化传统,认为“依靠这少数人,我们才有力量从过去人类经验的精华得到益处。”对此,威廉斯指出,利维斯面临的问题要复杂艰难得多,因为到了利维斯的时代,报刊、流行小说、广播、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异军突起,这使得精英主义文化坚守变得更加困难。但是,对于这些极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传播方式,利维斯采取了激烈的抵抗,“他一方面全力鼓吹锲而不舍的防御行动,另一方面在批评中致力于阐述提倡可能的再创造。”[1](p328、329、335)但是,在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大众文化兴起的局面下,利维斯对少数人文化传统的选择性固守,显得更加偏执;不过也因此,利维斯主义足以代表一个英国社会于文化发展的传统。

在利维斯为代表的英国文化主义传统中,虽然探讨了民主、平等、自由等文化价值问题,但是威廉斯认为这些讨论都没有正视英国文化现实,比如社会主义者莫里斯。威廉斯指出莫里斯在“莫里斯—手工艺品—摆脱机器”的思想逻辑的反应中有“倒退成分”[1](p208);而维护少数人文化传统的马洛克则认为,民主理论的真理在于“少数人无论为文明添加什么可能的东西,多数人都必须根据他们的才能与之分享。”[1](p217)前者的民主不能建立在现实社会文化正视的基础上,后者显然是维护一种不平等的民主观念。在利维斯主义代表的英国文化传统中,民主、自由、和平等价值观显然是建立在承认阶级级差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的,这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过程中提出这些价值观念时的价值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这个传统中,利维斯等思想家们从建设“有机社会”的文化思考中,进一步将其理论化、合法化。工人阶级文化以及大众文化,在利维斯主义代表的文化传统中显然是被排斥的。对此,威廉斯认为其中有一些缺失是严重的:“以一个有教养的少数派的观念与一个‘反创造’的群众相抗衡容易形成一种有害的高傲和怀疑主义。以一个完全有机的而且令人满意的过去与一个解体的而且令人不满的现在相抗衡,则可能导致忽视历史而产生否定真实的社会经验的趋势。”[1](p336)

在批判利维斯主义为代表的文化传统过程中,威廉斯正视了利维斯主义所提及的社会有机共同体缺失的现实,但采取了和利维斯主义截然相反的立场和价值选择。在威廉斯的文化研究中,他首先把人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将“创造性”作为一种“普遍共同的人性”,认为创造由每个日常生活中的人进行;另外,他在艾略特文化是一个人“整体的生活方式”基础上,提出“文化是日常的”这一观点。威廉斯在这两者基础上使用“文化”这一概念的意义:“一方面它意味着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共同意义;另一方面意味着艺术和学识——发现和创造性成果的特定过程”[2](p11)这样,威廉斯通过“文化”概念的界定,把文化与广大工人群众联系起来,肯定了作为文化形式的工人阶级文化和大众文化。他评价工人阶级文化时指出:“它所产生的文化是集体的民主机构,诸如工会、合作化运动或政党,认识这个文化是重要的。”对于这一阶级的文化,威廉斯认为它“基本上是社会性的”,“是一种非常出色的创造性成就。”[1](p405-406)在谈到利维斯主义所追求的“共同体”这一观念的时候,他认为“工人阶级文化”的内涵中“集体性”和“团结”等观念展现的正是全新的“共同体”的文化形式。在上述认识基础上,威廉斯提出了自己“共同文化”的概念。

在威廉斯的“共同文化”建构中,他摒弃了利维斯主义对工人阶级文化、大众文化等的贬斥,恢复了这些文化的中性地位,并把它们与利维斯等人所推崇的精英文化等共同作为创造性“共同文化”的产生基础。这里,威廉斯的“共同文化”真正体现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资产阶级关于“民主”这一价值观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此,威廉斯这样强调道:“一种共同文化不是少数人意义和信仰的普遍延伸,而是创造一个人们作为整体参与意义和价值表达进而在这个意义和那个意义、这个价值和那个价值之间做出抉择的条件。”因此,“一种共同文化是一种有教养的、参与其中的民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是强有力地以那些机制为基础的。”[3](p36-37)威廉斯的“共同文化”为了消除利维斯主义传统中社会文化“分裂”的问题,但威廉斯显然把“共同文化”建立在了共同而平等的全体社会成员民主、自由地对话、参与和选择的基础上。对于“共同文化”的这种价值选择,他用“自然成长”以及对这种成长的“扶持”来进一步阐释。威廉斯用“自然成长”强调了“共同文化”创建过程中,文化资源和所持立场的选择是“自由的、共同的,或者是自由的共同的重新选择”;而威廉斯把“扶持”看作是对“自然成长”的扶持,它强调“以共同决定为基础的共同过程”。对于“自然成长”及其“扶持”,威廉斯突出强调了它们必需的基础,即“保证这种过程的基本原则是生命平等的原则。”[1](p415-416)可见,在“共同文化”建构中的“自然选择”以及对“自然选择”的“扶持”,前者强调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精神,而后者强调了求同性,这类似于我国古代儒家讲求的“和而不同”的君子作风,不过与后者不同的是,“共同文化”充满了现代民主色彩。威廉斯“共同文化”的提出,彰显了其与利维斯主义文化传统中“有机社会”建设在价值指向上鲜明的差异与不同。

在建设“共同文化”的过程中,除了坚定地坚持一种现代民主、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念之外,威廉斯还把“共同文化”看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非一种可以成为完成态的价值凝结形态。对于“共同文化”的这种过程性,威廉斯在《一种共同文化的观念》中这样写道:“声称一种共同文化,准确地说,就是在意义和价值创造中追求参与的一种自由的、奉献性的共同的过程。”[3](p38)这里,平等自由的参与性和价值创造的过程性被威廉斯作为“共同文化”的要义而突出了。

由于工业革命以来造成的文化冲击是巨大的,社会文化的分裂以及资本主义文化传统中资产阶级对文化的领导和有效控制,让威廉斯感到实现“共同文化”的艰难。为此,威廉斯认为工业革命为代表的经济革命和社会民主革命为代表的政治革命依然处于“未完成”状态,由此,他提出了“长期革命”的思想。他认为“长期革命”是真正的革命,因为它不仅改造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还改造着人们的生活。由于威廉斯把“文化”看作是人的“整体的生活方式”,同时认为“文化是日常的”,因此,他打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庸俗化决定关系,承续利维斯主义对文化的关注,把“长期革命”聚焦到了“文化革命”上,认为“文化革命”是“长期革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长期革命”中,比起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文化革命”似乎具有更彻底的革命意义。“长期革命”之所以是长期的原因,威廉斯认为在于它的复杂性,它一方面以大众生活、大众文化的形式不断被扩大,但是另一方面它又不断地被反动势力以及业已形成的习惯和观念等压力所抵制。对于“长期革命”中“文化革命”的意义,威廉斯这样写道:“这种深层的文化革命大部分是我们最为显著的活生生的体验,同时也正在艺术和观念世界中阐释和论战。当我们试图把这些类型的变化和其他政治领域、经济和传播领域的变化联系起来,将会发现一些最为困难同时也是最为人性的东西。”[4](p12)在此,“文化革命”其内涵就是人们整体生活方式的变革,而威廉斯所提出的“共同文化”,则正是沿着人们整体生活方式的变革方向前进并逐渐形成。而作为人们整体生活方式的革命,也就必然地涉及到了经济的、政治的革命,并必然地包含经济的、政治的、革命的成果,因此,“文化革命”在革命意义上更具彻底意味,同时,更具有人性价值。

对于“文化革命”,威廉斯还特别重视了工业革命以来由于教育扩张、传播造成的扩张以及文学扩张等诸种原因和形式造成的“文化扩张”问题。在“文化扩张”问题上,威廉斯继承了利维斯主义文化传统对教育、文学等领域文化扩张的肯定,也肯定了现代印刷和传播等带来的“文化扩张”。威廉斯把“文化扩张”看成了“文化革命”以其最终实现“共同文化”的必然途径,而不是像利维斯主义文化传统那样以选择性的文化策略去建设“有机社会”,并因此而选择性地对待“文化扩张”。对于威廉斯而言,“文化扩张”的问题不在于其扩张的形式,而是在于以何种形式去疏导其扩张,以期为“文化革命”服务,并最终实现“共同文化”。

在威廉斯“文化扩张”—“文化革命”—“长期革命”,并最终实现“共同文化”的逻辑思考序列中,其关注的对象是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正如他在《漫长的革命》中所提到的,“文化革命”关注的是“最为人性的东西”。因此,威廉斯的文化研究充满了人文价值追求。在“文化扩张”的诸多形式中,他特别关注文学扩张,并对文学的文化扩张作了认真的学术研究。在研究中,他以“情感结构”一词概括了文学在文化扩张中的内涵所在,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情感结构”的分析,考察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实践形式。对于“情感结构”,威廉斯强调了每一代人所处世界的独特性,他们对这一世界反应的独特性,他们对世界反应可追溯的连续性的吸收,以及他们感受生活的全部性和创造性;威廉斯还强调了每一时代的“情感结构”中个人经验与共通性公众经验有机融合的特性。这样,一个时代的文学“情感结构”也就成为那个时代人们文化实践形式的表征,研究每个时代的文学也就能够对那个时代的文化实践作出考察。在文学这种“文化扩张”形式中,威廉斯特别钟情于戏剧这种文学形式的研究,他基本同意传统中对于戏剧的习惯看法,即“戏剧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具社会性的一个,”戏剧既是文学的,又是剧场的;既是语言的,又是多种媒介综合的艺术形式。研究戏剧,可以涉及多种文化扩张形式。对于戏剧等文学作品“情感结构”的关注和研究,回应了威廉斯“文化革命”所声称的对“最为人性的东西”的关注,进一步展示了他“共同文化”的人文价值关怀。

[1][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英]Raymond Williams.“Culture is Ordinary”[A].John Higgins,ed.Raymond Williams Reader[C].Oxford:Wiley -Blackwell,2001.

[3][英]Resource of Hope:Culture,Democracy,Socialism[C].Robin Gable,ed.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89.

[4][英]Raymond Williams.The Long Revolution[M].New York:Harper&Row,1961.

The Value Caring of Raymond Williams’"Common Culture"Thinking

WANG Xiao-qi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Raymond Williams was a well-known contemporary British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n his cultural studies,he proposed the"common culture"ideology,which discarded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Leavis.It regarded equality of life as a prerequisite,based the"common culture"on a culture of freedom of choice,full pursuit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values and showed strong concern for human values.

Raymond Williams;"Common Culture";Value caring

G112

A

1009-9743(2011)04-0024-04

2011-11-15

王小强(1975-),男,汉族,新疆玛纳斯人。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本文系山东省文化厅项目“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研究”(编号:200913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于保霞)

猜你喜欢

威廉斯主义革命
新写意主义
雷蒙·威廉斯“文化革命”观发微
近光灯主义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妈妈的红沙发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粉红革命
冬日 新碰撞主义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