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教育透视

2011-08-15王玥李化树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力大学生

王玥,李化树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0)

基于“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教育透视

王玥,李化树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0)

教育作为积累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之中,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人口结构进一步变化。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这两种现象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蕴含对当前教育改革的若干深层思考。

民工荒;大学生就业难;教育改革

2002年伊始,我国首次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2003年上半年,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出现普通民工短缺现象。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这两种现象几乎相随而生。透析此种现象,探寻其教育根源,无疑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一、“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2011年新春伊始,关于民工荒的报道就屡见报端,这一次不仅民工的传统输入地出现了民工荒,四川、河南、安徽、湖北等传统民工输出地也出现了“招工难”。“民工荒”这一词语第一次进入国人的视野是在2003年初。2002年末到2003年初,我国出现了本世纪第一次人口向内地的回流,自此之后,回流的趋势一直没有改变,以至于民工荒现象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频繁地被提及。据悉,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60万人,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而近几年来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仅为70%左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有不少学生和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感慨。一边是大批企业已经出现毋庸置疑的“用工荒”,一边却是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当企业纷纷去民工输出源头、甚至火车站“堵人”,却始终招不到人时,大批应届大学生正怀揣印制精美的简历,直奔人才招聘会,却始终一职难求。

二、“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联系

从劳动力市场角度看,大学毕业生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一般通过初级劳动力市场寻求正规就业机会;而农民工则以初、高中学历为主,一般通过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求工作,二者分属不同的劳动力市场[1](P49)。表面看来二者并没有必然联系,其实,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同时发生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内在联系。

首先,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的四年后,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数目急剧增长,而相应市场需求并未增加。同时大学毕业生还停留在先前的“精英”就业观念上,与由大众化教育产生的“大众化”就业的市场现实不符。加之在高校扩招的过程中,教育质量并没有得到同步提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滑,因而市场的需求反而有可能下降。而且,1999年以来这种超常规的教育扩招方式,使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普通青年劳动力的供给。据统计,1999—2007年间,因教育扩招间接造成青年劳动力数量累计减少2 726.9万人。恰在此时,2002年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外贸扩张,我国制造业、建筑业等部门扩大了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这种供求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带来了农民工与大学生工资的趋同,另一方面导致了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并存。

其次,有学者认为,民工荒并非劳动力的全面短缺,而是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真正短缺的是具有一定熟练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民工荒的真相就是“教育荒”,是教育在培养劳动力知识技能上的不到位。同时,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难事实上是择业难,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里的“合适”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匹配;二是素质能力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三是职业满足心理预期。

再次,民工荒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自2010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开始趋于下降,2022年以后将大幅度下降,我国逐渐进入人口红利期的尾声,经济发展已经逼近“刘易斯转折点”。这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单纯依靠要素的转移和投入推动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迫使我们必须对现有的经济体制和结构进行改革,社会内部各方面的转型需要进一步深化[2](P88)。

三、对当前教育的反思

农民工和大学生构成了我国人力资本的大部分,“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产生,凸显了我们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显然,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开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在很多方面也是不到位的。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均衡。就教育自身规律而言,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某一层次的教育政策和程序必须和其他各个层次互为影响。各阶段教育的发展是渐次递进,只有在基础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充分发展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跳过其他层次单独发展必然会因基础薄弱而崩塌。教育结构和层次的不合理配置,阶段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不仅违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导致教育系统自身畸形发展,而且制约了教育功能的良好实现,甚至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是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不密切。从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在一定时期内,教育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使培养的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种层次、类型劳动力的需要。事实上,我国扩招政策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点,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以填补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事实上,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发展战略并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并未与劳动力市场形成良好的契合。

三是区域性教育不公平现象严重。目前,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主要是东西部经济发达与经济落后地区间和城乡间的不均衡,最为明显的是城乡教育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均衡体现在教育规模、教育资源投入、教育质量等各个方面。教育的不平衡布局大大制约了教育的整体发展,城乡教育的不公平也严重地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

四是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责任艰巨。在我国人口资源优势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下,要想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条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对劳动者本身的投资,加大人力资本积累,以质量取代数量。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最主要的途径,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每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最大化开发未来社会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

四、深化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城乡教育不同步发展

有研究表明,不论将受教育年限提高到何种水平,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收益都较城镇更高。但是,在收益更高的同时,为达到年限增长目标需要付出的教育成本也更高。因此,在综合考虑教育收益和成本后,对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不同的教育阶段做出一个客观的优先排序。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内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允许地区间教育不同步发展,妥善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的投入,最终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3]。首先,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让每个人都拥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其次,整合各方面资源,新增资源着重投向农村地区教育。再次,对城镇人口而言,除继续巩固高中阶段教育以外,还应大力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大专及其以上教育;对农村人口而言,首要任务是继续落实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并逐步在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同时也不放弃让更多农村人口接受大专及其以上教育。

(二)基础教育责任上移

第一,中央政府承担起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义务教育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统一服务标准、内容和形式,这就要求中央承担起义务教育的责任[4](P94-96)。随着责任上移,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也相应上移,这样,中央可统筹安排资金,对各地区实行均等化的分配,打破户籍地管理体制的局限。第二,为公民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账户,每个未接受义务教育的公民都享有国家提供义务教育经费及补贴的权利,公民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一个符合条件的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不受户籍、年龄、性别等限制。第三,基础教育阶段不鼓励多方办学,应由国家提供统一形式及内容的义务教育,通过义务教育内容的标准化,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开发,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义务教育中应融合职业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兴趣,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选择奠定基础,

(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

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最为密切,应根据劳动力市场信号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结构,根据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等科学规划专业设置。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大学生培训和见习计划,解决目前职业教育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问题,实现就业岗位与劳动技能之间的更好匹配。加大师资力量建设,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及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引入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和监督,在公共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格局,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实践集团化办学理念,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广泛联系。树立职业教育依托企业、面向市场的基本理念,采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学生超越狭窄的学科教学,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

(四)高等学校定位明确

高等院校要处理好规模扩张和学校发展定位之间的关系。按照高校的不同类型和层次,使其承担起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任务,形成层次分明、定位明确、目标清晰的高等教育有序发展的局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不能忽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大众化教育阶段不能排斥精英教育,而应该包括并将其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5](P26-31)。研究型大学着重发展精英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一般院校则着重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扩大专业多样化,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从专一性向跨学科、多样性发展,提高学生人力资本的一般适用性。遵循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养不仅具有初步科研能力,还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过程的延续性、教育对象的扩大化、教育目标的多样性、教育时间以及空间上的整合性等特征要求改革现行单一、僵化的教育体制,构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联系,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补充的教育体系;对教育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形成全面、广泛,涉及各层次、各领域、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不仅包括基础内容,还涵盖操作技能,不仅体现时代特征,也应当保持民族特色;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发展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调配各种教育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源多种形式办学,按照社会的不同需求发展不同类型的教育,尽量满足所有人发展的要求。终身教育体系要重视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各种培训。加大继续教育改革力度,完善法规制度,建立对继续教育的学历认可制度,使之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1]蔡昉.提升人力资本的教育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王德文.刘易斯转折点与中国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邵泽斌.理念变革与制度创新:从城乡教育均衡到城乡教育一体化[J].复旦教育论坛,2010,(5).

[4]阎宇.基础教育均等化中的政府责任机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6).

[5]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Labor Shortage and Harsh Emp 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WANG Yue,LIHua-shu
(Sichuan Research Center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637000,China)

Education as themain way thataccumulates human resource is the constancy factorwhich promotes economicalgrowth.At present,China is going through deep reforMand development among the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and further changes in population structure.In this context,there has been shortage ofmigrant workers and harsh employments of college students.Two phenomena are intrinsically linked,containing the deep thought for education reform.

Labor shortage;Harsh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Education reform

G640

A

1008—4444(2011)05—0182—03

2011-06-01

王玥(1987—),女,陕西商洛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0级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李化树(1964—)男,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宋孝忠)

猜你喜欢

民工荒劳动力大学生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民工荒’和社会保障缺位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的分析
刘易斯理论模型及其“拐点”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工“短工化”视角下的“民工荒”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