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困窘及其解决路径

2011-08-15刘占军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发展

刘占军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困窘及其解决路径

刘占军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不甘向下、追逐向上”的既非农民也非工人的边缘化局面。他们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发展空间、竞争力、归宿感的困境,必然要求寻求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问题的现实理路,因此,需要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公平的发展空间、提升发展的综合能力、重视人文关怀,使新生代农民工的顺利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空间;归宿感;人文关怀;现实理路

新生代的农民工人数比例大,他们的发展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笔者以河北魏县X村新生代农民工为例来阐释和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问题,以期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寻求思路、找出对策,推动他们的顺畅发展。

一、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本色的嬗变

(一)农民工的现实本色

农民工这个特殊的阶层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中已沾染上了挥之不去的“颜色”和“味道”,并且这个称谓依然持续着。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中国开启了城乡、地区间的流动,特别是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不甘心落后,对城市的各种“美好”有说不尽的向往和希望,也不甘心“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状态,逐渐走出家门,走向了“异常”繁华的城市。以河北魏县X村来说,据统计,1985—1989年,该村平均每年出去打工的农民有180人,并且都是男性。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环境为农民工提供了发展的环境,一部分农民工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找到了生存之道和发展之路。前期走出去的个别农民工在城市里有了立足之地,变成了“城里人”。但是,大部分农民工还是穿梭在城乡之间,为了生活而努力着。

(二)新生代农民工本色的嬗变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户籍依然在农村、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来说的80后、90后的二代(包括三代、四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也可以表达为:“他们处于农民与工人的夹缝之中,当土地与村庄日渐消失和远离,城市又不能真正给他们提供精神家园,于是,他们成了这个发展速度放在第一位的社会里地位最为‘悬浮和液化’的阶层。”[1](P108)新生代农民工的农民本色是在减化,也不是纯粹的工人,他们的户籍依然是在农村,作为在外的打工者是漂浮不定的,也可称为“漂族”。例如,河北魏县X村的318名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不会干农活,289人对“农”没有感情,甚至不知道“农”为何物,只有29人对农业有所了解,但没有干过农活,他们的农民本色越来越淡化。他们除了过新年回家团聚外,一般情况不回农村老家,长久在城市工作,对城市的生活十分渴求,对城市的生活认知度也浓烈,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方面趋向于城市的同龄人。呈现出新生代农民工由父辈既是农民又是工人转变为既不是农民又不是工人的边缘化局面。

二、探究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困境

(一)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空间的困惑

新生代农民工同样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但在发展的空间上依然存在着局限性。马克思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2](P3)新生代农民工只有自觉主动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且具备自我发展、能够改造自然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发展主体。新生代农民工也有涌动的青春,在城市与农村的交融之间逐渐对城市的生活、对城市繁华有了眷恋,对农村的乡土没有了挂念。事实上,城市里的工作并不都是清闲的,像建筑类行业、工厂类行业等都是又脏又累的工种,都需要体力劳作,加班加点是正常现象,每天平均工作10到11个小时,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他们做着自己不愿做的工作,经常徘徊,也经常彷徨。因为他们没有父辈们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接受那种条件差、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由于他们个性发展的期望值在不断提高,消费理念和工作观念都向城市的同龄人靠拢,甚至与城市的同龄人别无二样。但是,他们没有享受到像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的待遇。他们经常徘徊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彷徨在一种工作与另一种工作之间,这是发展空间的困惑,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发展的问题,更是社会发展的问题。

(二)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竞争力的脆弱

新生代农民工在纵向上相对于父辈缺乏“斗志”,竞争力弱化,苦活累活不愿意承受;在横向上相对于城市的同龄人(包括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和中职生)来说,竞争力脆弱,好的工作自己担任不了。研究生、大学生、高职生和中职生受过多年的教育和技术培训,文化底蕴相对好,也有一定的技能,容易接受新工作的挑战。但是,新生代农民工没有那样的优厚条件,不抵外部的竞争平台。在河北魏县X村318名新生代农民工中,小学毕业的有313人,约占总人数的98%;初中毕业的有296人,约占总人数的93%;高中毕业的有21人,约占总人数的7%;受过专门技术培训的有64人,约占总人数的20%。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相对低下,技术水平总体不高,并且工资较低。他们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很难胜任比较轻松、待遇较好的工作,只能选择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其实,新生代农民工是顺应了城镇化的社会发展方向,对城镇的发展来说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3](P546)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村的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他们融入城市、适应城市是需要有竞争力的,如果竞争力不强,就无法胜任工作,也无法为城镇建设添光增彩。竞争力薄弱是新生代农民工发展中的不可忽视的事实,也是社会发展中应重视的问题。

(三)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归宿感的贫乏

新生代农民工离开了故土涌向城市,希望在城市里有一个好的归宿。但是,城市发展的激流往往不能给他们一个像家一样温暖的港湾。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大多数住在单身宿舍或者集体宿舍,他们心里没有归宿感,不把宿舍当作家。他们经过一天的忙碌,回宿舍就是为了休息、为了恢复体力,心灵上没有依靠。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购买房屋的几率很低,在城市里安置家庭的机会很小,他们依然是城市的过客,把宿舍当作旅店,每一天匆匆来而又匆匆去。“对于来去自由、漂浮不定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动荡不安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心理情绪,日益使得整个转型社会的‘浮躁人’的焦虑情绪,越来越被推波助澜地演化为他们的‘精神失落感’的特殊‘重灾区’”[4]。人的归宿感是精神家园的核心和基础,新生代农民工贫乏的归宿感,引起“精神家园”的一系列问题,必然会产生精神失落感、流动不安感、意志脆弱感等,同时会扭曲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生代农民工发展过程中贫乏的归宿感,是社会的应该高度重视和关注的实际问题。

三、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营造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平发展的空间

公平的发展空间是每一个人的价值追求,一个人只有拥有平等的舞台,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才会有发展的可能。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城市里的公平环境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他们不愿意在农村务农而倾向于城市的发展空间,客观要求城市里的工作单位为农民工营造公平的发展氛围和环境。社会和各单位在人才招聘条件应取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农村“身份”的限制。比如,河北已经取消城市与农村二元户籍体制,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以落户条件取代计划指标,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切实解决当前户口迁移、登记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这样的户籍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的平台,也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公正的发展空间。“目前,较为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分项建立起适合农民工特点的、易于未来衔接的社会保障项目,配合其他相关规章制度如户籍制度的改革等,使农民工真正拥有他们可以依赖的社会保障。”[5]承认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地位,他们本身的存在就是价值的存在的体现,何况他们又为城市的发展创造着财富、贡献着力量。城市居民应该尊重农民工的劳动,消除与农民工的隔阂,树立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观念,使其得到一个公平正义的实践台阶,促进其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综合能力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竞争力,就是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能力。首先,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竞争力中的根本能力,也是潜在的发展动力。城市的工作也是各式各样的,不同的工种有不同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要根据单位的要求加强自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是工作的必备能力,有关部门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满足职业发展的价值诉求。再者,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合作协调能力。合作协调能力是职业发展的重要能力,任何单位和组织都不是孤军奋战,而是需要团结合作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合作协调能力是推动职业发展的基本能力。最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素质是必要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了,发展的竞争能力才会提升。

(三)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对河北魏县X村318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进行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休闲娱乐方式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睡觉,听广播,听歌,逛街,玩扑克,看书,上网,看电影,去KTV。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层次比较低,从根本上还是受制于经济条件。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形成关心新生代农民工、尊重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风气。积极组织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加强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服务,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二要构建和谐的企业人文环境。企业各部门之间、部门与职员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相互帮助的和谐人文氛围,让每一位新生代农民工感觉工作有价值、发展有前景、生活有归宿感,减少各方面的危机感。

三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经过问卷调查,截止2010年底,河北魏县X村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比例分别只有24%、19%、12%左右。的确,新生代农民工参保的比例太低,他们忧患意识严重。应该为新生代农民工建立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奠定必备的基础,这样才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的顺利发展。

[1]梁晓声.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鲜开林,刘晓亮.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1).

[5]程艳敏.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窘境及其对策[J].理论月刊,2011,(3).

Embarrass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and Its Practical Thought

LIU Zhan-ju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Northwest 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constituted the marginalized situation of"unwilling to down,chasing up",neither farmers nor workers.On the road for the development,they encounter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competitiveness,the feeling of belonging dilemma,inevitably requires realistic way of seeking solu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Foundation should be lai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laborers.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Development;Competitiveness;Feeling of belonging;Humanistic care;Reality line

F323.6

A

1008—4444(2011)05—0070—03

2011-05-20

刘占军(1980—),男,河北魏县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董红克)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发展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