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伦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2011-08-15

关键词:中庸伦理孔子

吴 旻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

传统伦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吴 旻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伦理文化历经“原源之辨”逐渐演进成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体系,并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心理、行为方式、价值模式、思维习惯、人格范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伦理中的很多内容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具有借鉴价值。

传统伦理;和谐社会;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其思想内容宏富,流派纷呈,即使同一学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观点也有所差异。笔者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从伦理思想在历史中占主导地位层面上来阐释,对传统伦理进行科学地分析,批判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彰显传统伦理的当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征

第一,以“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为道德价值终极目标的道德特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思想家肯定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效法、遵从的意思。“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听任万物自由发展,没有任何人为或者强迫的成分。孔子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主张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儒家的“天人之辨”指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意义和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对一切生命都抱有一种神圣感。“天人合一”、“天人合德”是中国哲学家在对人的生产方式深入思考而提出的重要的伦理道德思想,也是中国传统伦理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第二,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与政治实践融合的道德特征。中国传统道德理论几千年来一直为政治家以不同的方式实践着。周公指出:“惟不敬德,乃早坠命(《上述·召诏》)。”可见当时统治阶级已明白“敬德”的重要性。特别是从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极大的影响了中国政治家的道德观,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统治阶级所推崇。事实上,可以说孔子规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仁”的首要内容就是“爱人”。这种超越人的自私心理,提倡对于他人应有“仁爱”精神的思想,不论在中国的伦理思想史上,还是在整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反映人类道德文明进步的重大意义,使儒家伦理思想具有全人类的普遍价值。

第三,以“重义轻利”道德价值取向的道德特征。在价值判断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把“义”抬升到很高的位置,甚至高不可攀。在如何确定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善”、“仁”的精神,儒家提出必须以“义”为价值标准。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孔子把道义看作是君子的高尚品格,把只追求个人私利的行为看作是小人的特征,凡是符合道义的利益可以考虑,但不符合道义的利益一定要自觉舍弃。君子在处理义利关系上,应把履行道德义务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如果“义”和“利”发生冲突,应“义为上”。孔子的义利观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不断流传和发扬。

第四,以“中庸”之道为道德价值适宜标准的道德特征。“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它是孔子首先明确提出的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在他看来中庸是最高的德行,又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掌握行为的分寸与尺度。中庸之道即通过“执中”而达到“中和”,即把人们的感情、欲望、行为等控制在当时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的范围之内,使之发挥到恰到好处。孔子的中庸思想揭示了人类道德生活中的一种规律,认为人的品行应在对立的双方把握某种恰当的分寸或“度”,不能偏执一端,走向极端,具有一定合理性。把中庸当作最高的美德,目的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同时儒家文化的教育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形成了中庸的思维方式与做事风格和人格境界。

第五,以“孝”为中国文化核心的道德特征。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以儒家伦理为主干,而孝道为儒家伦理的第一德目,居于传统文化伦理观念的核心——百善孝为先。

历史上孝德内涵主要发生了两次大的扩展。一是孝从家庭伦理推广为家族伦理和社会一般伦理。从孝的原意敬、爱、奉、养父母扩展到祖父母、外祖、伯叔、姑等并一直推展到天下的长者,从而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形成了一张伦理之网,成为人们处理各种家庭、亲属以及人际关系的价值标准。二是孝从家庭伦理扩展为政治伦理的核心范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以孝治天下”、“举孝廉”,把政治伦理的“忠”与家庭伦理的“孝”完全相通,把孝子与孝忠完全等同。

二、传统伦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P63)而传统伦理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无穷的魅力和价值。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德”是和谐社会价值追求之目标

当今社会环境恶化、自然环境污染、资源大肆开采、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季羡林先生很早就呼吁人们在生态危机面前重视研究“天人合一”思想,并断言:“只有东方的伦理道德思想,只有东方的哲学思想能够拯救人类。”[2]汤因比也告诫:“人类如果想使自然正常地持续下去,自身也要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地话,归根到底必须和自然共存。”[3]然而“问题的关键不是全球变暖,不是水,不是能源,不是饥饿,而是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是我们如何走上一个更聪明、更少自我毁灭的道路,以便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生活下去”[3](P31-32)。

“天人合一”、“天人合德”是中国哲学家在对人的生产方式深入思考而提出的重要的伦理道德思想,也是中国传统伦理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主张人道与天道合二归一,坚持“人道”本于“天道”,把合乎自然规律作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应该把爱护动物、植物和自然产物看作是人类崇高的道德职责,由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追求目标,也是自身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仁”是和谐社会政治和道德追求之理想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仁”体系中许多构件,如:亲子之爱、恻隐之心、忠恕之道、一视同仁等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古今通理之用[4](P534)。这些精髓仍然值得我们当今社会所继承和发扬,在此归纳以下四点。

首先,仁者爱人。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仁”作为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体现为一种含有多层次的“爱”的道德要求。它不仅要求爱亲人,而且要“泛爱众”既博爱众人,这正是“仁”学进步的重要体现。

其次,以人为本。孔子的“仁”是以人为本的,无论贵族还是民众甚至是奴隶,他所关心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如:《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以人为本位,不为物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注重个体的人的修身内省、人格健全、道德情操,提升人的自我价值。

再之,为政以德。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即如果统治者有道德,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即执政者自己道德品行的好坏,直接决定全社会的道德风尚,坚决反对人殉及以佣代人殉葬,提高奴隶民众德地位,调和君民矛盾,提倡为政公平和清廉。

最后,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爱标准是建立在人心相通,人欲相近,人格平等,人与人要将心比心这样朴素而重要的思想基础上。这正是体现“仁者爱人”的心境,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友爱、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黄金伦理法则现已被世界人们所推崇,具有全人类的普遍价值。

(三)见利思义、双赢的义利观是和谐社会经济建设之准则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表明了其道义论的特色,但他并不否定个人利益,而是更多的强调君国民族利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墨子则把“仁义”具体化为“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原则,强调义利合一,把利人、利天下看作是天下仁义志士崇高的目的,并提出一条行为准则:“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非乐》)。”追求仁义是一种至善的道德追求,不是空洞的,而是为实现天下人的现实利益服务的,必须“有力以助人,有财以分人,有道以教人”(《尚贤下》)。给他人带来实际利益。其所蕴涵的道理与当今市场经济下构建和谐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原则相通。

(四)中庸之道是和谐社会处理人伦关系的原则

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雍也》)。”中庸之道在孔子那里是指行为恰到好处,这是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也是实行道德的最好办法,把中庸作为最高美德。而“中”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和”,而且“中”、“正”本身就是一种“和谐”。这都是在强调和谐社会应该是人各得其所、物各得其流的社会。

而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个体的德行在任何时间、地点、场合都能使自己的行为得体,处事得当,以中庸之道处之,强调修身内省、完善人格、重视道德情操,提升人们的自我价值,在性格上形成一种圆融温和的气度,不偏不倚,促进个体人的身心和谐,强调主体道德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孝道是和谐社会稳定之基石

孝道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至今已成为东方伦理的一个亮点、特色,堪称“东方美德”。它是引导人际关系和谐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其不科学不合理的成分也注定了封建“孝道”的消极作用也不少,特别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片面强调臣、子对君、父的绝对服从,完全剥夺了臣、子作为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这种不平等的孝伦理成为了束缚、禁锢人的个性发展的工具,把生动活泼的人束缚成“愚忠”、“愚孝”的僵化木偶。但在现代社会“孝”的观念和行为中的合理成分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即养亲、敬亲、谏亲、荣亲。对待父母不仅只是养活他们,更深层次的是敬爱父母,当父母有错时,子女应婉转规劝,而不应盲目顺从。同时还要努力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为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争得荣誉。孝道是爱国主义的源泉,它能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民族的统一大业。

总之,在我国目前阶段,建立一种以优秀传统伦理为主要内容的主流价值观,影响并改变伦理道德的迷失和缺位,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的伦理道德能够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古为今用、与时俱进,促进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

[2]季羡林.“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J].哲学动态,1994(2).

[3][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4]朱贻庭.中国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On Traditional Ethical Values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WU Mi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Zhengzhou450002,China)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the ethics culture has gone through“Debate of Source”and evolved to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ideology system which has caused deep effect on moral psychology,social behavior,value model,thinking tendency,personality paradigm of Chinese nations.Much content of traditional ethics has modern valu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Traditional Ethics;Harmonious Society;Values

G02

A

1008—4444(2011)05—0058—03

2011-04-11

吴旻(1978—),女,河南汝南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董红克)

猜你喜欢

中庸伦理孔子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中庸自明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