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党的武装抗日活动

2011-08-15张帆

关键词:青年党东北军义勇军

张帆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党的武装抗日活动

张帆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九一八”事变后,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刺激下,青年党积极投入到抗日大潮之中。以书生政党行武装抗日之事,分别进行了党员参加、义款支援东北原有抗日武装力量;以党员为主力,组成义勇军深入敌后作战;策动东北军,并促成党员翁照垣统兵参加长城抗战等活动,为抗敌守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九一八事变;中国青年党;武装抗日

中国青年党是民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政党。因为该党创党人士为留学生,核心领袖多为大学教授,主要靠办刊物、做演讲等活动宣传思想,所以给人多以“书生政党”的形象。但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该党在东北华北地区却有一系列武装抗日的行动,为抗敌守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对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青年党的武装抗日活动可分为三部分:以党员参加、义款支援东北原有的抗日武装力量;以党员为主力组成义勇军深入敌后作战以及策动驻守平津一带的东北军;成功促成青年党党员翁照垣统领一师开赴前线参与长城抗战。笔者利用接触到的相关资料,试就以上三方面做一粗浅考察,以反映这段抗日历史。

一、党员参加、义款支援东北原有抗日武装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中国青年党也在此时表现出了相当积极的抗日倾向,尤其是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党员纷纷向党中央及党魁曾琦写信请缨,要求本党立刻绕开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政府来单独抵抗日本侵略。青年党中央党部也迅速做出反应,派李璜携所募义款十四万大洋北上统筹抗日。

当时青年党在东北和华北地区集中起来的武装党员只有东北讲武堂的军校学生200余人,其中有50多人等不及党部指示已先行参加了马占山等部的抗日武装,他们因人数过少又散在各支队伍中,所以并没有展现出青年党的团体力量,但却是青年党武装抗日的先声。因感觉青年党自身现有武装力量极其单薄,而抗日军事尤其是日军首先发动地辽宁的军事又刻不容缓,再者因为已有党员投身前线部队,所以青年党决定将义款主要用于支援原有抗日武装。除了对以地方军人为基础、青年党党员参加的武装力量给予支持以外,李璜还委任东北讲武堂担任政治教官的青年党党员王慎庐为司令,令其一方面率东北讲武堂学生党员近百人在河北遵化县组织司令部,另一方面派人出关联络以马贼为主的游击武装。以每次游击队出动,由两三青年党党员跟随一同作战的方式期望起到督导和见证作用。在游击队打出成绩后青年党给以资金奖励,“每打翻敌人火车一次,奖大洋五千;杀死敌人军官一个,奖大洋五百”[1](P182)。

这个办法一开始有些效果,对侵略者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随着时间推移,渐渐不能支持。第一个原因在于,夏秋之交东北漫田遍野一望无际的青纱帐使得游击队可随时隐蔽方便进退,但进入冬季后游击队失去了天然的屏障,行动上受阻不少。第二个原因在于义款有限,而青年党以义款支援武装力量的名声传开后,虽大多数武装力量一心抗敌但也有少部分主要是为钱而来,为收义款夸大战绩的情况也有。再者,马贼出身的武装力量组织纪律性不强,也不愿意听命领导,青年党党员虽然随队出战,但几乎起不到“督导”的效果。随着首批义款逐渐用尽,青年党停止了这一行动。

二、以党员为主力,组成义勇军深入敌后作战

鉴于“以义款支援”的抗日方式并不能持久,青年党决定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深入敌后作战。办法为“第一必需我们忠勇的同志独立从事去组织义勇军……只要我们忠勇的同志能够冒险深入,总能寻得着可靠的友军共同长期抗敌。第二……训练青年勇敢同志,不断的送出关去加强我们义勇军的阵容”[1](P183)。于是便有了苗可秀组织抗日救国学生军的出关抗敌。

苗可秀,又名苗克秀,辽宁本溪人,中国青年党党员,“系大学毕业,讲武堂修业,曾受军事教育”[2]。“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党参与发起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青年党党员、东北大学教授霍维周当选为该会常委兼政治部主任”[3],救国会组织了抗日学生军,由苗可秀任队长。苗可秀于1932年7月率学生军出关抗敌,与邓铁梅部联合组织义勇军,苗任总参谋长兼军长,主要活动于辽东半岛凤城、安东、岫岩等县附近俗称三角地带的区域。鉴于部分出身马贼和旧军阀的武装力量觉悟不高,抗日之余骚扰民众给敌人以口实的情况,苗可秀积极协助邓铁梅加强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组织建设,使义勇军的战士们“初步树立起抗日是以中华民族生存,为国家争独立的民族观念”[4](P251)。在此期间邓苗等人相互配合,进行了岫岩袭击战,大孤山、黄土坎之战,文家街战斗等等战役打击了侵略者和汉奸们的气焰。

《塘沽协定》签订前,青年党不断派党员出关加入苗可秀的义勇军,并以资金和武器支援。《塘沽协定》签订后,由于平津一带压制抗日之风甚浓,青年党大部分党员被迫南避。苗可秀部基本失去党部支援,但仍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与邓铁梅等一道坚持抗敌,“树帜反伪,极得民心,日伪军认为无法与抗”[5]。1934年6月邓铁梅被捕牺牲后,苗可秀继任东北民众自卫军司令,带领自己组建的以青年党员和其他青年学生为主力的中国少年铁血军继续战斗。中国少年铁血军不仅与东北其他抗日武装互为奥援,以灵活战术共同杀敌,“积极开展对日斗争,历经大小战斗三百余次”[4](P259),还依然非常重视政治宣传。苗可秀为队伍制定了从青年党全民革命论中脱胎而成的宗旨:“用黑铁赤血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收复东北,再造中国。”以及用于宣传的口号:“爱护老百姓,唤醒警备军,团结义勇军,打倒日本人。”[6]充分体现了苗可秀依靠当地民众,争取伪军,团结友军,集中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战策略。这也使日本侵略者深以为惧,称其为邓铁梅之后的“三角地带第二祸患”[2]。中国少年铁血军虽然屡屡给敌以打击,但因敌后作战困难万分且敌我悬殊等种种原因,以1935年6月杨家沟战役中苗可秀受伤继而被捕牺牲,余部被日军击溃式微而告终。苗可秀在狱中留下了感人肺腑的遗书,勉励友人:“精神要伟大,不要忘了我们要做新中国的主人,要做整理山河的圣手。”[4](P264)就义前苗可秀从容镇定,连日人所办的报纸也不得不承认其“面不改色、精神爽快”[7]。

苗可秀部以其坚定的爱国信念、慨然的勇气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战术灵活性在东北抗日战争中屡屡给敌人以打击,日军内部纷传“三角地带五千义勇军不足虑,苗部三百别动队实可怕”[1](P185)。青年党组织东北义勇军坚持在敌后抗战三年,虽然最终失败了,但能坚持在敌后抗战向敌人证明中国人民的反抗力量,激发国人继起的拼搏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胜利。

三、策动东北军,促成翁照垣统领一师参与长城抗战

随着对日本侵略了解的深入,青年党感觉到日本侵略者不会满足于东北一隅,必定得陇望蜀,希图染指华北地区甚至我整个神州中华,中日之间必有一大战,如此则非有整编制军队做正式抵抗不可。所以青年党也积极展开对驻守平津一带的东北军的策动工作,这一工作的总负责人为李璜。李璜从东北军一军长于学忠处了解到东北军内部很多官兵对不抵抗政策颇有不满,而且东北军中原有的一些青年党党员也向李璜提供了部分抗日倾向很强烈可以策动的军官名单。于是李璜决定先使愿意抗敌的东北军干部宣示加入青年党,以此渗透进东北军中,方便青年党策动整编制部队抗日。“两月工夫,缪旅长、张团长及张团下的两个营长都已宣誓入党……于是便开始研究如何拖起队伍,开往长城。”[1](P189)

不料正当策动工作顺利进行之时,青年党在东北军中的活动却被张学良发现了,张学良一度警告策动工作总负责人李璜:“你们朋友公然在运动拖我的队伍开赴长城,这是乱我的军纪,我是捉住了就会杀人的啊!”[1](P190)不过经李璜劝说,张学良最终还是答应若李璜可以保证淞沪会战抗日名将青年党党员翁照垣北上领军,东北军可以派出一个师的力量以于学忠军一些士兵不受管束擅自参加义勇军之名义敷衍不抵抗政策而实际上又达到了整编制上前线抗敌的效果。双方达成一致后,青年党即令翁照垣北上统军,这支部队的团长营长加入青年党的也不在少数,相当团结又服从指挥,而且是为抗日而组建,士气旺盛。

长城抗战开始后,整训完毕的翁照垣部即开赴前线作战。翁部异常勇猛,不畏敌我武器上的差距,不管轰炸如何厉害,官兵毅然向前猛进,接近敌军后奋勇与敌人肉搏。在安山、卢龙、马兰峪等地与敌军交手数次,“歼日伪骑步兵二千人,获大炮二十余门,敌纷纷溃退”[8]。翁照垣所部在长城抗战中还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如马兰峪战役中在已经接到可撤退的命令以后仍然以残军死守两日,不幸被敌炮炸中以身殉国的青年党党员营长胡钟麟。宋哲元得知他英勇牺牲后大为感动,呈请军事委员会加以明令褒扬,青年党领袖曾琦也曾做“漫嗟先轸不归元,得所应无愧马援”[9](P1223)的诗句悼念。《塘沽协定》签订后,为躲避日军抓捕抗日分子,已牺牲大半的翁部解散,青年党除留下少数党员做地下抗日工作外,大部分党员南下避难。而苗可秀部在东北地区的游击抗战于1935年6月杨家沟战役遭到重创后,青年党作为一个团体的武装抗日活动也划上了句号。

四、结语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中国青年党投入到了全国民众抗日的大潮之中。除了宣传政党休兵,相忍为国,一致抗日;到前线慰劳抗日将士;致书军界政界要人要求改变不抵抗政策积极抗日以外,更以书生政党行武装抗日之事,用实际行动站在了抗日救亡的第一线。虽然青年党的武装抗日最终因种种原因划上句号,但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史上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反映了中小党派和地方军队中下级军人的抗日意愿,也反衬出国民党政府妥协投降的政策越来越不得人心;与一般地方实力派借抗日之名反蒋有所不同,奉行国家主义的青年党抗日符合该党一直宣传的“外抗强权”之主张,其抗日行动相对而言较少投机行为和政治考量,因而对不抵抗政策也更有冲击力;青年党以武装抗日、铁血牺牲,向侵略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对国内各派势力也起到了一定的号召效果。此举扩大了抗日的基础,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后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产生了积极影响。

[1]李璜.学钝室回忆录(上册)[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

[2]三角地带第二祸患苗克秀匪首落网[N].盛京时报,1935-6-26.

[3]武军,杨建军.中国青年党与“九一八”后的抗日民主运动[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3).

[4]潘喜延,卞直甫,赵长碧,王秉忠.东北抗日义勇军军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5]义军攻伪大捷[N].申报,1934-2-20.

[6]本溪市档案局.苗可秀[EB/OL].本溪档案信息网,2007-7-4.网址:http://www.lnbxda.gov.cn/news/default.aspx?NewsID=3702。

[7]三角地带祸根苗匪枪决[N].盛京时报,1935-7-28.

[8]翁照垣师告捷[N].申报,1933-4-25.

[9]曾琦.曾琦先生文集(下册)[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1993,(16).

On the Armed Struggle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by Chinese Youth Party after the Incident of Spet.18th

ZHANG Fan
(College of Humanities,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215009,China)

After the Incident of Sept.18th,under the strong stimulantof national crisis,Chinese Youth Party entered the group of the whole national defenders immediately.There was no army of Chinese Youth Party before,but it still did battle against Japan in three ways.First,they joint in some troops and offeredmoney to them.Second,they organized armed forces of volunteers.Third,they instigated Northeast Army to fight against Japan.All those efforts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upon the anti-Japan war.

Incident of Spet.18th;Chinese Youth Party;the Armed Struggle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K264.3

A

1008—4444(2011)05—0046—03

2011-07-12

张帆(1987—),男,河南郑州人,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2009级专门史专业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明)

猜你喜欢

青年党东北军义勇军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美军空袭索马里青年党
谈东北沦陷谁之过
浅析1928—1936年张学良对日态度
美军对索马里发动空袭
论西北“三位一体”大联合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回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朝鲜义勇军
粤东抗日义勇军血战南澳岛
东北军对张学良被囚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