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店河清代民居的传统文化

2011-08-15牛慧芳

关键词:祠堂小店红薯

牛慧芳

(河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河南新乡453003)

小店河清代民居的传统文化

牛慧芳

(河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河南新乡453003)

小店河清代民居群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封建大家族的宗法等级观念、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另外,传统饮食方面,小店河民居也表现出独特的民俗风情。

小店河;民居;传统文化

小店河清代民居建筑群位于河南省卫辉市西北的太行山支脉苍峪山中,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嘉庆年续建,兴盛于同治、道光、光绪、民国年间,至今已有280余年。《卫辉市志》记载:清初有闫姓人家在沧河边开了一家店铺,故称小店河[1](P803)。据《闫氏家谱》记载:一世闫聚,山西壶关县人,后迁于林县(即今安阳林州)吕儿庄,生于明永乐十二年,卒于正德二年,寿94岁。到第九世闫无党时携子南迁于汲县(今卫辉市),后由第十世闫榜奉母命迁居至小店河,他就是小店河的闫氏始祖。闫榜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卒于乾隆三十九年,寿58岁。配赵氏,生一子,乾隆十三年迁居小店河。十一世闫钟琈有三子,二子闫步蟾,字仙梯,号清府,汲邑庠武生,例封儒林郎(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加巡守、千总。生于乾隆五十年,卒于同治七年,寿83岁,配冯氏,例增太宜人,寿20岁。继配王氏克长公女,例增太宜人,生四子三女,住汲县小店河。

小店河民居群是河南省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具有中原特色的地主庄园,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群的优秀范例,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和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笔者通过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小店河的清代民居的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归纳。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反映到民居选址中,则是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中国古人崇尚自然,效法自然,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为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小店河古村落的选址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反映了人们追求人与空间的和谐。

小店河传统民居群位于塔岗水库附近,水量充沛。村子北靠苍河,四周为苍峪山,山环水抱。村落所在地形有一个较大的高坡,占据险要位置,其外形颇以神龟,而小店河村恰好坐落在“龟背”上,龟首伸向苍河,即风水学上的“神龟探水”[2]。有良田近千亩,且土壤肥沃,靠近河流利于灌溉,粮食生产能够满足村民生活需要。交通也十分便利,沿着苍河便是一条重要的古官道,而今,这里仍然是通往山西的一条交通要道。

“绿水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民居的环境意向。小店河山之静,水之动,动静相宜,完美结合,形成了特有的景致效果。

二、宗法等级

小店河现存的闫家祠建于1820年(嘉庆25年),是宗法等级观念的集中体现者,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是族长行使族权和家族社交的场所。由于宗族人口日益增多,很多家族不但有一族合祀的族祠,而且族内的各房的支祠,以奉祀各自直系的祖先[3]。据闫家后人介绍,现存的闫家祠即为闫多澄,也应该是一个分祠。闫多澄在解放前是当地有名的地主,有相当的财富和权势,当地有“闫多澄北头跺脚南头动”的俗语。

一般来讲,在祠堂的正屋中依次供设着先祖的牌位,上面写着祖先的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氏姓,它被认为是活着的祖先。大部分祠堂还附设校舍,以教育家族后进。解放后,闫家祠就作为当地的小学校舍使用多年。作为家族文化中心的祠堂,作用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祭祀以敦教化。祠堂祭祖有季祭、节祭、生辰忌日祭等。一般来说,只有成年男子才入祠与祭,女子不能祭祀祖先。通过祠堂祭祖活动,族人要思念祖宗遗训及其遗范,以教育自己的后代。这种活动对强调家族内部的上下尊卑伦序,宣传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是通过祠规的制定和执行宣传封建礼法。在祠规中,除了如妇女不得随意进入等一些封建糟粕,也有一些是积极的内容。如严禁行窃、嫖娼、赌博、迕逆尊长等行为,起到了劝善扬德的作用。家族成员以祠规为准则,对违犯的族人,要执法于祠堂,使之改过迁善。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家族通过祠堂以及祠堂的各种活动,宣传了封建道德伦理,要人们尊祖、敬宗、行孝。

三、伦理观念

居所在传统中国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传统民居承载了丰富的家族传统教育内容,其中最直观的教育途径便是文字和图画装饰。在小店河民居建筑群的门楼装饰中,也深刻地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小店河门楼装饰中的各种木雕、石雕、绘画装饰,不仅是为人们观赏,也是表现伦理观念的一个重要部位。兹举例予以说明。

如门额上书“作善降祥”四字,出自《尚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4](《伊训》)“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不败于世的根本。以孔子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其基础就是人性本善,闫氏大族虽处山野,但对于传统文化还是极为推崇,将之作为立家处事的根本。

文秀才院的房脊上有“攸宁所”三个字,“攸宁”出自《诗经·小雅·斯干》:“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5](《斯干》)《诗经》的这句意为庭院宽阔平而正,屋柱笔直高又挺,白天光线多明亮,夜晚昏暗真幽静,君子住着心安定。从砖雕上也可以看到封建家族对于家族兴旺、安居乐业的期望。

门楣上有书“惠迪吉”,语出《尚书·伊训》:“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意思是“顺道则吉,从逆则凶”[4](《伊训》)。旧时常有人家将“惠迪吉”刻在大门上,来教育后人凡事不可违背民意,顺民达畅的道理。“迪吉”在后代的诗文中也常出现,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赠安成》中就有“明发迪吉,因心体聪”句。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古代诗书教育多从此开始。闫家大院的小姐秀楼上题写“关雎起化”的字样,体现了封建大家族重视诗书教育,耕读和诗书并重的思想。《关雎》既可以是爱情之作,也可以是择偶之作。封建时代,家和的保障是夫妻和睦,择偶当然也就非常重要了。

这些无声的教诲,对恪守封建伦理与家族规范持续不断地起着灌输、训诫的作用,从而形成小店河民居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是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四、传统饮食

民居建筑是展示一方风俗活动的重要体现,小店河民居群突出反映了清代农业社会的风俗面貌。如菜合儿、焖子等传统饮食不但是当地居民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体现,而且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菜合儿的馅料很讲究。小店河四周环山,悬崖峭壁上长出来的山韭菜味道鲜美。将现摘的野生山韭菜择洗干净,切成末,搅入当地的土鸡蛋,然后再加盐、香油等佐料,馅儿料就做好了。再将面粉和好,擀成薄饼,把馅料放进两张饼之间,将周围捏紧。用平底锅烙至两面金黄即成。

红薯皮渣也和小店河属于山区有关。那一带盛产红薯,以前生活不好,大家以红薯为主要食材。至今田间地头还有很多红薯窖。用红薯可做红薯粥、红薯饼、红薯丸子等。将红薯磨成面,还可以下粉条、制粉皮儿。人们吃完粉条后总是会留下许多碎碎的粉条渣,做菜的话便难以夹食,但又不舍得丢掉,于是便将这些碎粉条收集了起来,加上其他的配料蒸成盆状,再切开方便食用,这就是皮渣了。它可以烩到菜里面食用,也可以配肉炒。至今,每到春节前夕,各家各户还会做皮渣来招待客人。

五、结语

古村落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店河清代民居建筑群,是中原地区的一颗罕见的“清代民居文化明珠”。小店河古民居群经历了近200年的风雨能够大体保存下来,主要得力于村落地处偏僻山区,村落经济落后以及古代建筑建造技艺水平高超等原因。我们急需对其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修复,并且加强对其负载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和保护,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1]卫辉市地方史志编辑委员会.卫辉市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2]李华辰.河南卫辉小店河古民居群保护性开发探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3]王元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伦理观[J].山西建筑.2009,(2).

[4]李学勤.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学勤.诗经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Traditional Culture of Qing Dynasty Dwellings in Xiaodianhe County

NIU Hui-fang
(Faculty of Chinese Language,Hen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453003,China)

This paper focused on Qing dynasty dwellings in Xiaodianhe county,discussed its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its ecological theory that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and its Confucianmorals.In addition,we also demonstrate the unique folk custoMof Xiaodianhe county bymeans of traditional diet in this areas.

Xiaodianhe;Dwellings;Traditional culture

K249.3

A

1008—4444(2011)05—0044—02

2011-06-20

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10年立项课题(SKL-2010-734)

牛慧芳(1980—),女,河南卫辉人,河南科技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刘明)

猜你喜欢

祠堂小店红薯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我与小店的黄金时代
梁家祠堂史话
凯特的小店
年味小店
蒸红薯,学一招
坚强的红薯
开一间小店 为一场情怀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