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孝道思想及其在民俗美术中的体现

2011-08-15李婕

关键词:二十四孝祝寿儒学

李婕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基础部,河南郑州450053)

儒家孝道思想及其在民俗美术中的体现

李婕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基础部,河南郑州450053)

两千多年以来,儒家文化影响深远,而其中孝道思想则是最深入人心的儒学思想之一,孝道以其深厚的伦理根基和强大的政治机制推行而广布天下。民俗美术中大量艺术形式对儒家孝道思想的表现,则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这一思想。儒学孝道思想的生命力,在一定意义上便体现在民俗美术所表现出的生命力上;民俗美术所具有的生命力,实质上亦即儒学思想仍具有的生命力的表现。

儒学;孝道;民俗;美术

两千多年以来,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而其中孝道思想则是最深入人心的儒学思想之一,并因民俗美术对这一思想的多方体现使之被播入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一、儒家的孝道思想

(一)孝道思想广布天下

每一个时代,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这是历史的产物,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早就提出了许多道德条目,如:礼、仁、忠、孝、信、义等等,他通过对这些条目的阐述,使他所主张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和层次化,在这些道德条目中,是以“礼”和“仁”为核心的,“礼”属于道德规范,“仁”属于道德情操。孔子认为,仁不仅指爱人的意识,还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即以仁为全德之名,它包括各种品德,表示人的最高道德境界。那么,“孝”和“仁”又是什么关系呢?早在孔子以前,“仁”这个词就出现在《周书》中。例如,周武王有病,周公姬旦为之祈祷,祷词说:“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的意思是:我仁顺的祖上,以仁为孝敬祖先的品德。到了春秋时代,仁被普遍理解为孝顺双亲。《论语》中就保持着这种观点,如: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P1)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P202)

第二段话是孔子的学生宰我作自我检讨的话,孔子认为,人小的时候,三年离不开父母的怀抱,父母死后,行三年之丧礼,必不可少,所以孔子以“不仁”两个字批评宰我。这就是孔子对孝与仁的关系所作的理论解释。

仁为礼之质,孝为仁之本,这是儒家道德观念的基本层次。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2](P14)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2](P10)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3](P126)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4](P469)

民之本教曰孝。[4](P394)

儒家孝治派的创始人曾参,更把孝道推至无以复加的地步: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元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4](P398)

这是孔门高徒曾子的一大建树,他认为孝道可以占据一切空间和时间,横则置之而塞乎天地,放之而皆准于四海;竖则可以行于万世,是人们早晚都不能离开的不衰真理,这种把孝道加以无限膨胀的说法,也确实产生了重大影响。《春秋·说题辞》云:“《孝经》者所以明君父之尊,人道之素,天地开辟皆在孝。”把孝说成了开天辟地的本源,具有了世界观的意义。历史上从汉代开始,统治者即以孝道为标准赏赐百姓、免除徭役,凡中选孝廉者授予官职,使读书人视孝道为求仕途的必由之路,直到清代依然如此。这些上层活动对民间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孝道思想的伦理本源

追究孝道思想的本源,乃与中国古老的生殖崇拜文化有关,在儒学阐发孝义的言论中,不难发现这种痕迹,例如: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4](P396)

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而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4](P435)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4](P209)

筑为宫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近,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生也。[4](P396)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5](P405)

这些言论可以理出两层意思:第一,人的生命本体都来源于父母(祖先)的生殖功能,因而被称为“父母之遗体”或“亲之枝也”。基于此,一方面必须孝敬父母,另方面必须保全自身,因为如果损伤自身,便等于损伤父母;损伤父母便等于损伤根本;损伤根本,便要中断生命链;生命链的中断,就是所谓“枝从而亡”,此为最大的不孝。第二,万物是天地所生,人是父母所生;万物的生命链是天地的功德,人的生命链是祖先的功德,“筑宫室”、“设宗祧”,进行祭祀,是不忘天地和祖先的繁衍功德,祭祀的目的是为了报答这种功劳和祈祷生命链的继续延长,即所谓“报本反始”或“反古复始”。不过,作为现实化了的生殖崇拜观念,它与远古先民的生殖崇拜文化还存在一些区别:一个是自然力的拟人化,一个是崇拜对象的实体化;前者为了繁殖人口,后者为了表达敬爱;前者是一种迷信,后者是一种道德修养;前者被文化人类学所记述,后者为社会伦理学所阐发。

(三)孝道思想的推行机制

秦汉之际,封建制已在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封建剥削制度已经得到巩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即封建家长制的统治,表现在政体上就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家天下。“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小康社会,自然要把孝道看作诸德之本,借以树立君主和家长的绝对权威,维持家天下的正常秩序,再则,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小生产,更需要父辈的经验积累作为指导,因而父辈得到儿子的尊重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这种朴素的敬老观念乃是强化孝道的超前意识。总之,血缘伦理的家族关系,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标志的皇权至上的政治伦理深入人心的社会基础。

两千年君主社会里专制君主概将风俗功能及其实用价值视作枕侧至宝,动辄以违反礼教而刑之于民。其结果,教化几乎代替了一切文化,伦理几乎渗透了一切风俗。儒家孝治思想也从而得以广泛传播。

二、文以载道的民俗美术

民俗美术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管其中运用多少制作材料,呈现多少美妙的形式或因地域不同而显示相异的风格,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即儒学思想的脉络就是民俗美术内涵的基本脉络。民俗美术只是文以载道的教化文化中一种可供直观的艺术现象。

(一)孝道思想的苦心孤诣——历久不衰的“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是儒家孝道思想的膨胀议论在社会上的集中表现;是中国人的“生命礼俗”环节中一次规模巨大、历久不衰的艺术现象;是显示祝寿、丧葬文化功能的全民性教化形式。其所表彰的二十四位大孝子,都有典型的事迹和广泛的代表性。上至帝王、下至公卿大夫、读书士子、平民百姓都有表现。

从时间上说,二十四孝图包括了虞、周、汉、魏、晋、唐、宋等各个朝代的孝子。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感人、容易为世人所接受,确实能产生强烈的教育作用。如九岁的黄香能在暑热夏天为父亲扇凉床枕、寒冬之日用身体为父亲暖被,非一般幼童所能做到;年逾70的老莱子为娱悦双亲,身着彩衣佯作幼儿行路不稳而跌倒在地,以博取父母一笑,这个故事说明人要在父母面前永久当孝子;汉文帝三年侍奉病母不怠,日夜操劳,衣不解带,目不交睫,每次煎好药汤都要亲口尝试,虽有帝王之尊但行孝显著,事迹至为典型;当王祥的继母在冬天想吃鱼时,王祥竟赤身卧冰以体温化冰感动神灵,得鱼而奉母,故事虽离奇但脍炙人口。“二十四孝”始于元代,但早在东汉的墓葬中已出现这种宣教图,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说《二十四孝》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可见“二十四孝”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家喻户晓的程度了。

如今,它以较多篇幅出现在民俗美术中,如寿礼、婚礼、丧礼、祭礼等许多用品用物中都能见到。棺材画、墓穴画、祠堂壁画、祖案画屏以及一些箱柜上都有这种题材。凡出现在上述场所和用物中的二十四孝图,一般都是民间匠工的手笔。但因礼仪隆重,制作人煞费苦心,或彩绘,或砖、木、石雕,也还不乏趣味。

(二)孝治思想的华丽展现——阵容庞大的祝寿图

祝寿礼仪是人的“生命礼俗”的环节之一,对于少年人叫“生日礼”,对于老年人雅称“寿诞礼”或“诞辰礼”,俗称“做好天”或“做好日”。人们对父母或近祖的祝寿活动,也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实际作用。第一,它以礼节形式表达人的孝心,唤起一家人的孝感,感戴父母的爱慈,牢记长辈的训诫,是加强平时事亲行为的必要手段。第二,人们常倾慕“五世同堂”的家族,因而祝寿文化的功能便在于显示家庭人口财力的旺盛,进而振奋后辈成员的精神,对于发展家族的生命链有其现实意义。祝寿美术品借用走兽、花果、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民间谚语,以比喻、双关、象征、谐音的构想,运用剪刻、绾塑、编织、彩绣等各种娴熟的技巧,构成一幅幅简洁有致的装饰图案,又一次唤起人们的审美感情。例如:

《福寿双全》两只蝙蝠相对于圆寿字的两边(多见于刺绣品和祠堂壁画)。

《万年如意》外圈由五只蝙蝠和如意云头相间连缀而成,中间为如意果盆景。

《五福捧寿》周围有五只蝙蝠相向展翅,中间置三棵桃子。

《八仙庆寿》圆寿字周围有代表八仙的八种手持物,井穿插五只蝙蝠。

《灵仙祝寿》中间是寿桃,周围是花卉穿插灵芝草。

《双双鹤寿》两只鹤相向展翅,如太极图形。

《鹤鹿同春》鹿与禄、乐谐音,鹤为长寿象征。

此类图式可将其图像单元任意置换而发生“万花筒”般的变化,多出现在剪纸、刺绣、彩绘和石雕等形式之中,在民间保存至今的旧祠堂、祖案画屏和绚丽豪华的寿帐上都可以看到。

古往今来,不仅孝子盼望父母长寿幸福,凡亲朋好友之间无不以同样的心情相互祝愿,故而形成普遍生产祝寿美术品的社会机缘。即使财力较差者也至少能以剪纸形式进行表现。宋代以后,这种象征福寿吉祥的图案已经相当成熟,明清时期被民间所普遍采用,成了显示祝寿、祝福文化功能的重要艺术形式。祝寿美术只是整个吉祥美术的一部分,二者合起来构成一条十分丰满的文化长链,祝寿美术是吉祥美术的起因,后者是前者的引伸和发展。其中又聚合了众多的文化因子酿成非常活跃的图景。所用大凡来自大自然的文化因子,如蝙蝠、松柏、灵芝、仙桃、鹤龟等,这又一次显示出一个古老民族以自我物化的形式抱合大自然的心迹,也是儒学所昭示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突出体现。其他如来自意念和各种既成符号的文化因子,特别是将道教和佛教的文化因素纳入一个总的主题趋向中,说明了民族文化发展中的整合能力和同化精神。

三、结语

儒家思想是我国民俗存在的灵魂,而我国的民俗则又是儒家文化思想存在的物质外壳。儒学思想的生命力,在一定意义上便体现在民俗艺术所表现出的生命力上;民俗艺术所具有的生命力,实质上亦即儒学思想仍然具有的生命力的表现。

[1]赵海燕,注释.论语[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2]张文澍,注释.孝经[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3]杨逢彬,杨伯峻,注释.孟子[M].长沙:岳麓书社,2007.

[4]艾钟,郭文举,注释.礼记[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5]熊公哲,注释.荀子[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9.

The Filial Piety of ConfucianisMand Its Reflection in Folk Art

LIJie
(Faculty of Basic Courses,Henan Industrial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Zhengzhou450053,China)

For two thousand years,the Confucius culture has had profound influence.As themost pervasive thoughtof Confucianism,filial piety has been popular all around the world because of its profound ethical found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ong politicalmechanism.The reflection of filial piety of ConfucianisMin many art forms of folk art has solidified and reinforced this thought.To some extent,we can say that the vitality of filial piety of ConfucianisMhas reflected itself in that of folk art.The vitality of art,in fact,shows that ConfucianisMstill has its vitality.

Confucianism;Filial piety;Folk;Art

K203

A

1008—4444(2011)05—0041—03

2011-07-20

李婕(1979—),女,甘肃天水人,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

(责任编辑:刘明)

猜你喜欢

二十四孝祝寿儒学
群仙祝寿图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儒学交流在路上
外婆的祝寿野餐会
墙头上的《二十四孝》
武艺 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 图文联(四)
新“二十四孝”:别让祝福只停留在朋友圈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