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发展之路

2011-08-15王菊芹宋孝忠

关键词:社科办刊学报

王菊芹,宋孝忠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1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发展之路

王菊芹,宋孝忠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11)

60年前,我校在新中国万象更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诞生;历经三次搬迁,四易校址,60年后的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潮中,正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作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展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社科版学报自创刊以来,一直积极为开展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铺架桥梁,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中,以自身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增光添彩。

一、社科版学报办刊历史回顾

(一)发展之路

1985年,我校创办《水利高教研究》,掀开了我校社科学报办刊史的第一页。1989年,又创办《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我刊开始向高等学校文科教学与科研成果互相切磋与互相交流的学术性刊物转型。为适应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1990年,《水利高教研究》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两刊合并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教育·社科版)。1992年,从第1期开始,我刊正式确定刊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办刊定位和办刊宗旨更加明确。1998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被批准转为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连续出版刊物,从而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跻身于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之列。2007年,社科版学报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页码由112页增至136页。发文容量的增加,使社科版学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2010年,从第4期开始,我刊扩版为190页,从办刊规模到办刊质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二)取得的成就

20多年来,社科版学报发文方向由单一的教学研究发展为多专业学术理论研究,由校内刊物发展为公开出版的学术性期刊,规范办刊,科学出刊,办刊质量明显提高,多次获得业届好评,取得了良好声誉。

2002年12月,社科版学报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实现全文上网,并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无论是稿源还是发文影响得到了空前的拓展。2003年7月,社科版学报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这样,增进了社科版学报与世界各地作者、读者的紧密联系,扩大了我校期刊的海内外影响,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对促进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1999年,在河南省第二届高校学报“三优”评比中,社科版学报获“优秀学报”二等奖。2000年,在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社科版学报获“执行优秀奖”。2003年10月,在第三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评比中,被评为优秀期刊。2004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校学报综合质量评估”。2008年、2010年,在河南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全省第六届、第七届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质量检测中,社科版学报连续两次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2010年,社科版学报被评为“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编辑团队”。办刊水平与编辑质量得到新闻出版行业专家与同行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长期以来,社科版学报坚持以质论稿,所刊发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和文献研究价值,学报的整体学术水平不断提升,教授、博导、硕导撰写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我刊登载量大幅增加。自从有公开刊号以来,社科版学报每年所登载的文章都有数篇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高教文摘》、《新华文摘》等检索转载,在全国理工类大学学报(社科版)中近年来一直名列前茅,成为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中的佼佼者。

二、社科版学报办刊经验思考

(一)办刊理念前瞻,致力于做大做强学报编辑出版事业

首先,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学报发展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创办《水利高教研究》之初,学校领导就十分重视学报工作。水平高、实力强的大学应该拥有雄厚的学术研究力量,理应拥有一流的学术期刊。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们十分关注学报的发展壮大,经常指导学报的日常工作,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不断推动学报发展。历任主管学报工作的校领导都非常重视学报工作,把学报看作为展示学校综合科研能力与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对学报的办刊质量和未来发展非常关心,不仅经常听取学报的工作汇报,而且对学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解决和指导。正因为如此,社科版学报才有了今天的规模与成就。

其次,编辑部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在共同的事业追求中,编辑部领导与同仁共同努力,建成了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德才兼备的学者型编辑队伍,打造了一支学习型的和谐工作团队。每一位编辑,不仅要发展个人专业,更要发展学报编辑出版事业;不仅要做好编辑工作,更要做强学报编辑出版事业。学报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学校与编辑部领导把提高每一位编辑的业务素质作为第一要务,督促、鼓励他们潜心钻研,不断学习,业务素质、专业素质并重,编辑水平、科研能力齐头并进。还采取以老带新、边学边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为编辑创造在职进修、外出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使他们开阔了学术眼界,提高了捕捉学术信息的能力。同时,注重加强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每一位编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编辑不仅要成为优秀的编辑专家,而且要成为知识渊博的“杂家”,还应该是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中学问显著的学者,熟悉该学科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掌握该学科的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成为学者型的编辑,从而提升学报的质量。

(二)以质量为生命,悉心搭建高校学术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

作为传播高质量的知识和信息的载体,高校文科学报承担着学术研究与学术创新,为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使命,刊发稿件的学术水平直接关乎学报的质量。因此,社科版学报一直视质量为学报延续与发展之生命力所在,既严把政治质量关、学术质量关,又注重编辑水平、出版规范,致力于将学报建成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引导学术研究的潮流,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术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以及宣传学校教学、科研成果和综合学术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不断扩大社科版学报的社会影响。高质量、高层次的稿件带动了学报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充分发挥了高校社科学报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为促进我国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三)贴近社会,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高校人文社科学报担当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任。因此,社科版学报从栏目设置,到选稿定稿,注重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围绕社会热点,站在学术发展的最前沿,深度关注专家学者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焦点问题的独到剖析,为他们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引领学术研究的潮流。2006年,我刊审时度势,开设了“笔谈”栏目。每期一个中心话题,紧紧围绕社会热点,先后有“网络文化与网络伦理建设”、“生命教育视域下的成人仪式研究”、“和谐文化建设专题研究”、“关于大学办学特色与特色办学”、“传统节日文化与新休假制度”、“关于生命教育的若干探讨”等专题在我刊展开讨论,社会反响强烈。

特色栏目“水文化研究”已有20余年的开办历史。这一栏目历经多年的延续、积淀与发展,稿源充足,内容丰富,历久弥新;栏目作者学历、职称层次高,研究能力强;刊发的文章质量好,学术价值高,社会影响大。近几年的河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多次对我刊“水文化研究”这一特色栏目的开设和持续发展提出特别表彰。“水文化研究”这一栏目以其选题的独特视角、研究的原创价值而备受关注,也因为能够推陈出新、弘扬中华文化而在省内外高校同类学报中独具特色,刊登的多篇文章陆续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社科版学报以特色谋发展,为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和创建新学科服务,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三、未来发展前瞻

(一)科学定位,明确刊物发展目标

我校已有60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大学文化,在这种大学氛围下不断前行的社科版学报,经过一代代编辑人的辛苦努力,从文章质量到编校水平都已达到了创刊的预期目标,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美誉度。但离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与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还有不适应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以学校60周年大庆为契机,进行回顾和反思,总结经验,科学定位,明确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就社科版学报来说,在未来一到两个评刊周期里,我们还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创新办刊理念,不断提升编辑业务水平,不断积累和优化办刊资源,大幅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准和编校质量,争取早日实现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的突破,在这一基础上谋求学报的进一步发展。

(二)打造品牌,彰显学报办刊特色

目前,“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成为学报难以治愈的顽疾,高校学报中普遍存在“全、散、小、弱”的现象。要突破这些难题,树立品牌意识,倾心打造特色栏目,彰显办刊特色,无疑是学报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学报主编和栏目编辑必须在办刊实践和编辑实践中不断强化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在选题策划、内容组构、作者物色等方面,勇于创新,大胆突破。社科版学报在创刊后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科优势,着力打造“水文化”特色栏目,已经获得业界的认可和水文化学者的青睐,在彰显特色栏目个性的同时,也成为展示我校办学特色的一个窗口。我们必须继续加强这一特色栏目的建设,在政策上、资源上多倾斜、多扶持,做大做强,使之产生品牌效应,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刊物质量的整体飞跃。

(三)开放办刊,实现学报新的突破

大学学报规模一般不大,相对比较封闭,大多是关门办刊,所以千刊一面。作为工科院校办社科版学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仅仅依靠校内学术资源,很难实现学报质量新的突破,这就更需要我们树立开门办刊的理念。由于充分认识到社科版学报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20多年来,在办刊实践中我们的确始终如一地贯彻这一理念,考虑到学校人文学科发展薄弱和高水平人文作者不足的实际情况,我们还要多措并举,继续加强开放办刊力度。一是创新体制机制,特别是在稿件的审查和采用过程中,真正做到不分校内校外稿,以质论稿,一视同仁。二是立足学术发展前沿,广泛吸纳海内外名家来稿。从2006年起,我刊开始创建“笔谈”栏目,围绕社会热点和学术前沿,广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迄今已经发表30余组,不仅受到有关学者的好评,也受到国际的关注,大大提升了刊物的知名度。三是积极借鉴其他名刊成功的办刊经验,为我所用。如黑龙江大学的《求是学刊》,围绕文化哲学研究,广约名家稿件,外稿率高达90%以上。再如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推出“当代西方研究”栏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求是学刊》和《厦门大学学报》联合推出“现代性研究”栏目,南京大学、香港大学联合推出“思想史研究”等,通过集中国内优质稿源,使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大大提高。

猜你喜欢

社科办刊学报
社科成果展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人文社科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