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加强大学生网络民主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

2011-08-15黄雪燕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民主意识政治

黄雪燕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论加强大学生网络民主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

黄雪燕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网络民主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民主意识。首先,高校必须实行民主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实践,培养正确的网络民主观;加强说服和议程设置,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民主;宣传网络政治参与理念,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培养网络民主参与的行为责任意识。

大学生;网络民主教育;必要性;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来和他人沟通交流、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样一个信息迅速普及的时代,网络民主随之产生。“网络民主”的概念是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1995年最先提出的,他认为“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时至今日,网络民主的界定不一,但大多认为,网络民主是互联网技术渗入到政治过程中的产物,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民主互动的方法或手段[1]。

随着民主实践不断深入,网络民主在大学生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网络民主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民主意识。

一 大学生网络民主意识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

大学生是我国网络民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更进一步掌握大学生网络民主意识现状,笔者进行了一项学生网络民主意识现状的调查。本次调查是对泉州某高校大一到大四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共计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男女各100份,男生收回89份,女生收回93份,总计收回182份;男生有效81份,女生有效84份,总计有效165份,有效率90.7%。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网络民主意识现状如下∶

(一)对网络民主了解不多,认识模糊不清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62.1%的大学生对网络民主有一定的了解,20.8%的大学生模糊不清,17.1%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中国的网络民主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关网络民主的研究还是显得有些薄弱,远远滞后于网络民主发展的实践,对于网络民主的概念界定不一,影响了大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有些大学生把网络民主与网络舆论、网络行为混淆,理解模糊不清或盲目从众[2]。

(二)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的局限性

参与平台的局限性∶87%的大学生参与网络民主的平台主要是大学论坛、天涯社区、猫扑、博客(微博),而关注参与党和各级政府开通的官方网站的大学生不到10%。

关注参与的范围的有限∶73.7%的大学生参与网络民主,主要是关注高校事件,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可见关注时政,讨论社会热点问题是当代大学生网络民主意识体现的主要行为。

参与网络民主主动性不强∶调查大学生参与度显示∶8%的经常参与,68.8%的偶尔参与,23.2%的从未参与。参与网络民主的动因有56.5%的即兴参与,25%的主动参与。可见大部分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性不强,主动性不够,呈现随意性,即兴参与,没有针对性,没有把自己当成是网络民主的主体,有些人甚至当成是一种兴趣或娱乐。

网络民主错误理解的误导∶有些大学生因受一时情绪影响,借某件网上的不平事大肆批评,自己都未必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也因此得到了宣泄,“一吐为快”。时间久了,可能对这种“网络民主”上瘾,而消释了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动力。同时情绪性民主参与还很容易导致人肉搜索等的被滥用,导致民主被误导和操纵后反而很难获得理性认知。

(三)积极健康的大学生网络民主意识主流

调查中,有86.2%的大学生认为参与网上选举、评论和讨论、民意调查、信访等活动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其中28.3%认为非常重要。70.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民主将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公共话语和民意表达的新空间,同时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强化了民主监督作用,将我国的民主政治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更新了民主范式。这表明大学生网络民主意识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二 加强大学生网络民主教育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网络民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随着民主实践不断深入,受网络影响极大的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络民主越来越普遍,网络民主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乃至政治倾向,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大学生网络民主教育。

(一)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网络民主说到底只是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展现的基本上是网民个人化的声音,具有高时效性、快捷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而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思维和情感都十分活跃的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成长于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背景下,与网络民主存在诸多契合点 ,网络民主更能表现出其活跃的思维、张扬的个性和独立的主体意识。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民主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提高了大学生获取政治知识的能力,极大地增长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可以推动青年政治社会化,增强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主人翁责任感。

(二)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独立政治人格的形成

大学生是国家中的年轻一代,是青年中的高知群体,他们的政治人格的发展程度对于整个社会的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网络民主参与,可以自由、直接、方便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明自己的政治情感,表达自己的愿望。大学生可以充分意识到,网络民主参与是切身利益的维护方式,其政治主体性得以凸显,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独立的政治人格,促进现代政治文明建设。

(三)有利于大学生发挥积极的社会影响力,促成网络监督

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在网络上所代表的民意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网络民主参与,大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多想要的资源,能够多维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也有利于他们客观地评价政治事件,理性地参与政治生活,发挥积极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一种社会压力,促成网络监督。如李刚事件的圆满解决得力于河北大学学子们的执着,在网上反复发帖,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参与。

(四)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网络民主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网络信息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大学生参与网络民主所获得信息的真假性有时难以确定,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个人、别有用心的组织等出于种种目的利用互联网歪曲事实真相进行宣传,进行政治煽动,攻击和诋毁政府,严重影响了社会政治生活的稳定。对大学生加强网络民主教育,有利于他们明确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和民主观,避免被不法份子或组织所利用。

网络民主的失序化。网络的自由、匿名、虚拟等特质,使得某些大学生认为网络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不受任何制约和限制,放松了对伦理道德的要求和网络行为的放纵,违背了道德规范和法律的限制。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民主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正规、合法的网络政治,增强大学生民主参与意识。

三 加强大学生网络民主教育途径的探索

大学生网络民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部分,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潮流,积极做好大学生网络民主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民主意识。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民主教育,要求高校必须实行民主教育

首先是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以前学校在传统教育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在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学校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地。在这种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教育的主体也应该多元化。再次是教育内容的理性化,要使大学生知其然,更要使他们知其所以然,关注现实,拓展视野。最后是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主要是政治观念和知识传授从灌输转变为引导,从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的沟通交流,同时也要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

如进行“对话教育”,即在教育主体的设置上用“我你关系”取代“我它关系”、在教育方法上用“交互关系”取代“主从关系”、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用“直接关系”取代“间接关系”。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民主意识。

(二)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实践,培养正确的网络民主观

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大学生的基本政治知识的同时也应该组织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或其它政治生活,发挥学生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通过在网络上公开校务活动,吸纳学生反映合理意见,能够促进监督;开通校长论坛之类的沟通渠道,实现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的直接对话等方式来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实践,有利于学生积累政治经验,提升政治能力,培养正确的网络民主观,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参政议政。

(三)加强说服和议程设置,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民主

说服是通过传递试听信息,有意识地对接受者的行为施加影响,按信息发出者的要求,对象自愿地改变态度或行为,具有很强的理性思辨色彩。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实行说服引导,实行网络民主教育[3]。

议程设置是媒介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果将媒介报道和其它内容总体上作为一种传播形势和气氛,那么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它们会无形中给公众议程带来某种观念或新的议题,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强大的。网络参政议政,参与性、互动性很强,实行议程设置有很大的可能性,但实行的条件是必须抓住有利时机,把握准确度,采取适当的方式,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参与网络民主。

(四)宣传网络政治参与理念,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培养网络民主参与的行为责任意识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行为校园规章》、《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课程,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同时规范上网方式,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加强网络民主教育的重要举措。另外,还可以采取实名制的网络民主参与,培养他们网络民主参与的行为责任意识,抵制信息污染,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与活动,不参与网络非法活动,为自己的政治行为负责。

[1]宋迎法,刘新全.电子民主: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式[J].江海学刊,2004,(6).

[2]郭小安.网络民主概念界定及辨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3).

[3]龚文库.说服学——攻心的学问[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责任编校:陈婷)

G641

A

1008-4681(2011)06-0121-02

2011-09-07

黄雪燕(1983-),女,福建泉州人,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民主意识政治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