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集群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2011-08-15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产业园集群园区

苏 卉

(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基于集群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苏 卉

(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企业“集而不群”现象为分析起点,联系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重点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关系、如何进行以集群为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等问题。研究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并不一定能自动带来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只是提供了发展为集群的可能,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并不一定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研究进一步指出,单纯地理上的集中和形成产业集群相比较,形成集群能为文化创意企业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因此,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时,要以促进园区内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导向。最后从出台规划、制定政策、投资引导、市场推广、优化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集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被普遍认为具有集聚文化创意企业、人才和资源的功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出较好的环境和服务体系,进而成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极”。基于此,我国在实践中迎来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文化部在2007~2011年间,先后命名了三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在各省市,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示范基地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值得注意的是,与自发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不同,我国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多是借助于政府的行政力量,短期内在特定地理空间上集聚相关生产要素,筑巢引凤,吸引相关文化创意企业集聚。这类园区一般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园区内企业“集而不群”的现象比较突出,甚至有些区域出现了“有园区无产业”[4]的窘境,背离了地方政府兴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初衷。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园区内企业“集而不群”的现象?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如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企业集群效应的发挥?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试图联系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就如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企业集群效应的发挥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关系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只是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提供了前提,但并不必然导致集群的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园区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经济园区的共性和特点。张克[5]指出,经济园区是政府以行政手段在短期内聚集、整合各类生产要素的特殊模式,是政府人为创造的地域范围经济,具有生产要素的集约性、资源配置的倾斜性、相对独立的政策等特征,其本质是生产要素与产业的空间集聚。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相关文化创意资源借助于行政力量形成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集中,从而可以起到强化不同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作用。然而,这种地理区域内的集中只是提供了发展为集群的可能,并不必然会发展为集群。王辑慈[6]指出,邻近可以区分为地理邻近、组织邻近和制度邻近几种不同的形式,将分散的资源集中于特定园区内,形成的是地理上的邻近,而产业集群更多的是强调形成密切的产业联系,形成互动和创新的氛围,带来组织邻近及制度邻近。更为重要的是,地理邻近对于组织邻近及制度邻近的形成,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借助于政府力量将文化创意资源集中在特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所形成的是文化创意企业之间地理上的邻近,而如果要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还需要产生组织邻近及制度邻近,需要这些文化创意企业之间以产业联系为基础,形成密切的互动合作与交流,进而激发合作竞争效应、创新扩散效应、知识外溢效应等集群效应。换句话说,如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只是借助于政府的行政力量集聚生产要素,企业之间未形成深层次的产业联系和互动创新,则仅表明存在地理邻近效应,从而表现为“集而不群”。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不一定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内。伦敦是世界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最早的城市,伦敦早期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如Hoxton,Shoreditch,中央伦敦,北部剑桥等,表现为相似的文化创意企业通过长期的商业合作和专业化分工形成彼此相邻的文化创意产业群落,地点的选取也多集中在一些旧城区、旧厂房等,绝非是在统一规划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吸引文化创意资源集聚于这些大城市旧城区的原因,是适宜的环境、鼓励创新的氛围、社交活动的多样性、关系网络等,而非整齐划一的产业园区。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不一定需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平台。李国武[7]指出,产业集群具有两种典型的布局形式∶以乡村为单位的布局和以园区为单位的布局。其中以乡村为单位的布局形式多是自发形成的,相对分散,域内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也不完善;以园区为单位的布局是人为建构的,企业布局整齐集中,园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较完善。当产业集群发展到对于生产空间和创新环境有更高要求后,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需求才成为必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并不一定能自动带来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只是提供了发展为集群的可能,如果园区内企业之间未形成深层次的产业联系和互动创新,则仅产生地理上的集中,从而表现为“集而不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并不一定必须在整齐规划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内,形成集群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密切交流合作与协作创新。

二 基于集群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以集群的方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以促进园区内文化创意企业之间产生合作竞争效应、创新扩散效应、知识外溢效应等集群效应,较之于单纯地理上的邻近更能为文化创意企业带来更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有必要进行集群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逐步消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企业之间“集而不群”、简单堆积的现象。本部分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为目标,从出台规划、政策制定、投资引导、市场推广、环境营造五大关键领域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出台规划。赵延东[8]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兴建产业园区普遍缺乏建立集群的长期规划和考虑,表现为不考虑地区经济特点、产业特点以及产业链的实际需要,从而使产业园区成为事实上的企业简单堆积而非有机的集群。因此,要发展集群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必要事先制定集群化发展的长期规划,做好园区的整体统筹安排。重点应放在∶(1)坚定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坚持科学规划,按照产业集聚、集约的原则合理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长期发展规划;(2)严格园区准入制度;(3)做好政府功能定位。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的主要功能应定位为制度与环境的维护者,而非主要参与者,应注重引导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自发的沟通协作和互动。

(二)制定政策。目前出台的多个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政策,绝大多数是围绕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土地管理、人才开发等方面,而有关如何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却很少,因此,有必要在长期规划的指引下,推行适宜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政策,引导园区内企业集群化发展。重点应放在∶(1)合理优化园区内文化创意产业布局;(2)鼓励和引导文化创意骨干企业向园区集中,积极培育集群核心企业;(3)引导与园区内文化创意企业相关联的配套企业入驻园区,逐步整合和延长文化创意产业链,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集设计、制作、展示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体;(4)对于已经入驻园区的非文化创意企业,如果影响到园区集群化建设的目标,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其迁出园区。

(三)投资引导。合理引导和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相关投资行为,是以政府的行政力量壮大文化创意集群的可行途径。具体措施包括∶(1)适当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专项资金,配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对符合政府集群化发展方向的文化创意企业给予适当扶持;(2)对于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方向的企业和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3)进一步完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担保。

(四)市场推广。建立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公共资源优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产品的市场推广,从而以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园区内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和分工的深化。重点应放在∶(1)突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特色,形成良好的市场需求;(2)配合多角度、全方面的宣传推广,培育文化创意产品品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竞争力;(3)完善各类市场中介机构,为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推广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五)优化环境。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集群化发展,政府需要在制度建设与环境维护方面切实承担起责任,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所赖以生存的经济技术环境、法治环境、行业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重点应放在∶(1)开放市场,鼓励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技术进步;(2)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维护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3)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行业中介组织,加强园区内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协作交流;(4)营造园区内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增加社会环境的宽容度,鼓励各类文化创意产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思维束缚,激发其创造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命名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通知[EB/OL].http://www.ccnt.gov.cn/,2007 -06 -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命名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通知[EB/OL].http://www.ccnt.gov.cn/,2008 - 05-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命名第三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通知[EB/OL].http://www.ccnt.gov.cn/,2011 - 02-28.

[4]董伟.有园区无产业更无文化 谨防政府吹大文化产业泡沫[N].中国青年报,2010-07-16.

[5]张克.我国园区规模经济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6]王辑慈.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中的企业邻近与集聚辨析[J].中国软科学,2005,(12).

[7]李国武.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关系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8).

[8]赵延东,张文霞.集群还是堆积——对地方政府工业园区建设的反思[J].中国工业经济,2008,(1).

(责任编校:谭纬纬)

G124

A

1008-4681(2011)06-0023-02

2011-09-12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2011B237;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1A790011;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1-QN-026;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编号∶B2009-55。

苏卉(1980-),女,山东莱芜人,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产业园集群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园区的开放样本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