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T.S.艾略特《荒原》中的信仰危机和宗教救赎*

2011-08-15殷定芳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圣杯艾略特荒原

殷定芳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再论T.S.艾略特《荒原》中的信仰危机和宗教救赎*

殷定芳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艾略特个人精神世界的崩溃与长期宗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他对人类得到救赎的渴望,使他常常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诗歌《荒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贫困,以及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淡薄,表现了一代青年对一切的幻灭。

艾略特《荒原》;信仰危机;精神颓废;救赎

19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和民主化进程时期,理性和科学的胜利给欧洲国家带来了繁荣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宗教地位面临颠覆而未被颠覆。人们在社会动荡与变迁的冲击下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精神支柱,没有信仰的引导和约束,人们开始放纵自己。文学创作也遇到严重的断层问题,维多利亚时代以前严谨的文风散淡,流窜开来的是虚浮华丽的文笔。繁荣幸福的背后躲藏的是人们空虚的灵魂和荒芜的大脑。

艾略特本人也存在着信仰危机,他徘徊彷徨,内心充满矛盾,虽然他周游各地,博览群书但也难觅精神出路。诗歌《荒原》记录了他本人和当时社会生活片断以及他痛苦矛盾的心路历程。

《荒原》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普遍存在的悲观失望情绪,人们精神的贫困以及宗教信仰的淡薄导致西方文明的衰微。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疮痍,土地干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而荒原中的人精神恍惚,暮气沉沉。人们生活在外部世界荒芜、内心世界空虚的荒废境地。

近年来,一些学者研究《荒原》主要有下列几种观点∶第一是“骑士寻找圣杯”的宗教神话故事;其二是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其三是“作者从诗歌中反映人们精神世界的彷徨与信仰危机”。不少学者认为骑士寻找圣杯是《荒原》中一条主线,然而这种说法也相互矛盾。也有学者从诗人对《荒原》的注释中分析诗歌中有诸多地方引用意象和隐喻。还有学者从艾略特个人生活经历方面去探究,认为艾略特在创作《荒原》时精神上处于极大压力,他当时的精神状态极其糟糕,经常看心理医生。因此他在观察世界时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他自己的悲观色彩。在他眼里一战后的欧洲仅仅是一片干枯的沙漠,是缺水的荒原。人们远离信仰,在精神荒原中用观星占卜代替了上帝启示,象棋游戏代替了严肃的生活,正像诗歌中描述的一样,“人们无聊地挣着没有眼皮的眼睛,等待着那一下敲门声音”。艾略特用这些特殊细节和暗示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极其可怕的图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当时的悲观心境。

在这里我们发现艾略特并不仅仅是抒发个人的悲观情绪,而是描写了战后人们普遍的信仰危机和西方文明衰微。

本文从诗人的宗教视角来分析《荒原》中人们信仰迷茫,西方文明衰退和宗教救赎的渴望。

一 信仰的迷茫

在宗教范围内,艾略特认为信仰问题十分重要,他认为信仰的问题对于诗歌和宗教来说同样存在,而且几乎就是同一个问题。

艾略特早期生活在一个唯一神教家庭,但他在那个时期并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他后来曾写道他是在受新英格兰教派中唯一神教的影响下长大的。多年后,他没有任何确切的宗教信仰。1911年艾略特成为一名哲学研究生,在这期间,他选修过印度哲学和佛教的课程。通过研究东方宗教,他已经有了宗教感受,但还不具有宗教信仰。艾略特发现他成长过程中接受的伦理观点只教会他将努力工作被视为是上帝的荣光,而没有帮助他解决自己的原罪感。阿克罗伊得在《艾略特传》中写道∶他是一位陷于此岸寻求彼岸,为感情所折磨却想理解控制感情的人。

艾略特所谓的“原罪论”及其为克制“原罪”的“戒律”需求是全盘接受休姆学说的结果。1919年,艾略特研究了约翰·多恩和兰斯洛特·安德鲁斯的布道词,他将这两位神父的著作同佛教的“火戒”做比较。1921年艾略特论述了伊利莎白时代和詹姆士时代某些诗人的智慧,认为这种智慧导致对宗教的理解,同时也只有在对“宗教理解中才能完成”。

艾略特将宗教生活理解为可以给他带来安宁和平静的方式,宗教信仰同时代表着一种外部秩序。艾略特认为只有将自己交给外部秩序,才能平息内心深处因原罪而不断响起的嘈杂声音。艾略特这一时期对宗教的兴趣仍然停留在审美的或心理的需求,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

艾略特认为作为人类,应该具有着崇高的信仰、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饶的精神,但这些品质在现代荒原中失落了,他们萎靡不振,无所事事,整日处于酒色中,男女之间有欲无爱。他们在精神和道德的荒漠中无以自守,在物质与欲望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相信神圣的人有所畏惧。在诗人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正如周国平在《人生哲思录》上写道∶“凡真正的信仰,那核心的东西必是一种内在觉醒,是灵魂对肉身生活的超越以及对普遍精神价值的追寻和领悟”。

艾略特在《荒原》诗中援用了几十个作家的作品、多个国家的宗教典故和流行歌曲,引入六种语言,有梵文写人们渴求生命、繁殖、繁荣,渴求解救失去信仰、理想,精神空虚,生活毫无意义的人类。《荒原》表现了一代青年对一切的幻灭。他既描写了像风信子那样纯洁女子的消失,也摘入了玛丽·拉里希伯爵夫人的回亿录《我的过去》来反映上流社会生活的空虚无聊,还写了薛维尼、博尔特太太等市小人物的卑鄙、狼狈和麻木不仁。

二 《荒原》中精神颓废

艾略特的《荒原》中贯穿“骑士寻找圣杯”和“起死回生”两个线索。圣杯在基督教中是在钉十字架的时候盛血所用。骑士寻找圣杯的故事在英国中世纪传奇《亚瑟王之死》中就有,其寻找的方式代代相传。“起死回生”的故事来自古埃及,传说中埃及的奥西里斯神每年都要经历一次起死回生的过程,以表征大地在经历了严寒的冬天之后等来了温暖和煦春天。“骑士寻找圣杯”和“起死回生”的故事,都牵涉到生死之重大问题,隐喻了欧洲文明的衰落和人们等待繁荣的到来。

《荒原》第一章“死者葬礼”描写了现代人的生活就像死者出殡,诗人想通过死者葬礼能使死者的灵魂得到重生。诗人首先写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满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和在一起,让那春雨催促迟钝的根芽。他用对比的手法写荒原上人们对春冬夏三季的反常心理,阳光明媚的四月在人们心中竟然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冬天竟然是温暖的。诗人从荒地上长满丁香,引起回忆和欲望,暗射败落的贵族玛丽回忆着破灭了的浪漫史,从而隐喻西方文明的衰落,接着诗人借《圣经》典故描写荒原的景象∶

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枯死的树没有遮荫,礁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只有红石,恐惧在一把尘土里……

第二章“对奕”,诗人通过描写一把“发亮的宝座在大理石上放光,有一面镜子,座上刻满了果子的藤,还有黄金的爱神探出头来”。将人类昔日的奢华生活和精神上的局促不安、迷茫呈现出来。诗人借用莎士比亚、维吉尔、弥尔顿和奥维德的作品,将人类过去的昌盛和今日的颓败加以对照,突出了现代人纵情声色、形同僵尸的可悲处境。这一章着重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写一位空虚无聊的女性,在卧室里自言自语,“我现在该做些什么?我们明天该做些什么?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在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之后,现代人自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第二个场景写一位名叫丽儿的下层社会的女子和她的女伴在一家小酒馆谈论着私情、打胎和怎样对付退伍归来的丈夫。

第三章“火诫”,首先写泰晤士河畔的现状,树上搭成的帐篷已破坏,仙女们已经走了,暗示好时光已成过去。“可爱的泰晤士河轻轻地流,等我唱完了歌。”这是引用斯宾塞的《结婚曲》,诗人描写昔日泰晤士河上愉快的景象。“火诫”来自佛教,是用来规劝门徒禁欲,达到涅磐境界的意思。人类要拯救精神荒原,必须借助于佛陀净火的冶炼。“火诫”是规劝人们要节制情欲之火。

作为一位诗人,艾略特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所处的时代各种价值体系土崩瓦解,对这个时代的焦虑与担忧是促使他走向信仰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认为信仰是一个缓慢、痛苦地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是经历生命中许多无意义、许多内在空虚的过程。恢复传统宗教是约束人们肆无忌惮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的好方式。

面对现代人这种精神荒原,诗人指出只有通过宗教救赎才能让生活在荒原中的人,摒弃一切尘世的欲念,过上一种有意义的圣洁生活。

三 《荒原》中重生理念

《荒原》中引用了东方宗教传说,在纪元三千多年前的《吠陀经》里有过荒原的记载∶恳求英居拉神释放七条大水,使土地肥美。

第五章“雷霆的话”,体现了印度佛教中的说教,它是规劝人们对信仰要勇于献身、富有同情心、克制自己,这样才能得到平安。这是解救荒原的最后希望。诗人在这一章中首先用两个客观对应物来描绘荒原的景象∶耶稣死后,死了的山满口都是龋齿,吐不出一滴水;寻找圣杯的武士走后,空的教堂仅仅是风的家。荒原上没有水,荒原上的探索是艰巨而痛苦的,人们在恐怖和绝望中仰望头顶乌黑的浓云,等着雨来。这时雷霆轰隆隆,然而雷声过后,没有一滴雨水,干旱依然笼罩着荒原。人们喊出到底该怎么办?在诗歌中,诗人对宗教寄予了全部的希望,认为宗教能使荒原摆脱干旱,使人们得到重生,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又保留着挥之不去的怀疑和焦虑。

艾略特创作《荒原》,他自己承认受到魏士登女士《从祭仪到神话》和弗雷泽《金枝》的影响,也就是利用了《金枝》关于植物生长和春夏秋冬季节变化以及魏士登女士关于这些神话与基督教中亚瑟王传奇关系的研究成果,把古代宗教有关崇拜、繁殖的礼仪同基督教中强调复活的观念串联起来。

山那边是哪一座城市

在紫色暮色中开裂、重新有爆炸

倾塌着的城楼。

耶路撒冷雅典亚历山大

维也纳伦敦

并无实体。

诗中“紫色暮气”不仅是指黄昏或欧洲文明的黄昏。它还具有宗教含义,表示忏悔与受洗。“凶险的教堂”是作者的意象,它是去寻觅圣杯的英雄必经之地,是英雄经受考验的凶险之地。公鸡的啼叫隐喻黑夜离去,黎明即将到来,一切邪恶被驱赶。公鸡在屋顶上鸣叫引来了一束电光,然后是一阵湿风带来了甘霖。诗人在此用了梵文,雷霆的话当然就是诗人的说教,他认为拯救人类的法宝是献出生命、富有同情心、克制自我。“献出生命”需要勇气,艾略特指的献身是把自己生命给予上帝或接受宗教的观点。“富有同情心”是指对弱者的关心,指人们彼此不要心怀敌意,打破狭隘,用开放的胸怀与外界沟通。“克制自我”意味着约束自我,做事要克勤克俭,同时也意味着人们要节制情欲,不要放纵自己。最后的一段诗行中又回到“垂钓”和“干旱的平原”。“垂钓”联系到渔王,希望他恢复健康,拥有繁殖力,使大地能够种出庄稼,使人类重获生机。诗人提到燕子归来,燕子是春天、复苏和再生的希望。如果人类能遵照雷霆的话,那么便能获得平安。

此章节主要写诗人的重生理念。艾略特早年生活在唯一神教家庭中,唯一神教严肃认真,崇尚知识,看重人文主义。因此它关注的是此岸存在,但缺乏对此岸生活的超越。唯一神教没有令年青的艾略特心悦诚服地信仰。1927年艾略特接受了洗礼,皈依英国国教,条理清晰的基督教对他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基督教教育人们要“给予、同情、克制”。诗人崇尚这一说教,认为人们有了宗教信仰才能走出荒原,得到重生。

艾略特发现人们根据宗教经验得出了两种结论,即∶“宗教”就是“伦理”和“宗教”就是“艺术”。艾略特对这两种结论都很赞成∶正统的宗教信条与某些柏拉图式的或者诗性的神话非常相似,它就是诗歌,至少曾经是诗歌,在正式的公共庆典与仪式中,它让人一次次地用诗歌的方式重新体验。但它又与纯洁性的神话截然不同,因为它有一套明确的实际用途∶它支撑着大众道德,这种道德就是意志的普遍法则,它驱使人们实现神圣教义分派给他们的命运。

艾略特提出宗教应用于文学批评当中去,他认为文学对社会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艾略特眼中文学有巨大作用,它可以使败坏的世俗社会在宗教信仰中走向重生,使人们的心灵走向光明。

[1]T.S.艾略特.荒原[M].赵萝蕤,张子清,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2]洪增流,于元元.《荒原》的宗教思想主线的重新探讨[J].外国文学,2004,(5).

[3]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A].艾略特诗学文集[C].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4]约翰·克罗·兰色姆.新批评[M].王腊宝,张哲,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5]蒋洪新.英诗新方向[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6]彼得·阿克罗伊德.艾略特传[M].刘长樱,张筱强,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7]邓艳艳.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周国平.人生哲思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责任编校:陈婷)

I106.2

A

1008-4681(2011)06-0089-03

2011-09-13

淮阴工学院重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HGA0911。

殷定芳(1963-),女,江苏金湖人,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圣杯艾略特荒原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论科马克·麦卡锡《路》的“寻找圣杯”书写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义谈艾略特“创作前意识”
耶稣用过的神秘圣杯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
难忘雪漫荒原夜
论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生态人之培养
致冬末的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