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城市形象的内涵及构成*

2011-08-15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文化

王 莉

(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论城市形象的内涵及构成*

王 莉

(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对城市形象理论的建构和城市形象管理的研究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而对城市形象的内涵和构成的研究应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一城市实力、活力、特色、前景的总体印象或综合评价。构成城市形象的要素主要包括城市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实存两个方面:外在实存具体包括城市标识、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景观、城市市容等要素,内在精神是指由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市民形象等综合而成的一种城市的精神力量。

城市形象;内涵;构成;外在实存;内在精神

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使我国很多城市出现了城市景观趋同、城市个性萎缩、城市形象弱化的现象,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专家学者对城市建设中的急功近利现象进行批评,并提出塑造城市形象的理念,由此引发了学界关于城市形象理论的探讨,不断有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经济、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加入这一队伍,但直至今日,对城市形象理论的建构、对该如何进行城市形象管理,学界还没有比较深入的探讨。本文拟选取城市形象的内涵和构成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对城市形象管理理论的建构有所裨益。

一 城市形象的内涵

对于城市形象这一概念的理解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国外学者较为经典的定义是城市形象是一个公众印象,是多个印象的迭加[1]。国内学者对城市形象的定义主要分为3个派别∶①印象派∶城市形象是城市在社会大众中的总体印象与评价;②形象派∶城市形象是城市景观特色,是城市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表现形式;③精神派∶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文化精神,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2]。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示了城市形象的内涵,但都不够全面,对城市形象本质的揭示出现了顾此失彼的情况∶印象派揭示了城市形象的主体感受性,但忽视了城市形象的客体性;形象派揭示了城市形象的外在实存性,精神派揭示了城市形象包含内在精神,二者从不同方面关注了城市形象的客体性,但都忽视了城市形象的主体感受性。同时三者都是分析的静止状态下的城市形象,事实上,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形象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的状态。

笔者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和“形象”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形象”,是“形象”在城市中的具体化。《现代汉语词典》对城市的界定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说∶“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和高度组织起来的人口集中的地方,比城镇和村庄的规模大,也更为重要”。可见城市是高度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地域空间。

目前对城市形象界定的分歧不在城市的界定,主要在于对形象的理解。对形象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三类∶①客观说,认为形象是一种实存,是人或者事物由其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②主观说,认为形象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对客体的总体评价和印象,人是形象的确定者和评价者;③主客观统一说,认为形象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他人或事物由其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3]。笔者认为应该从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三个维度来理解形象。“形象”由“形”与“象”组成,是具体的“形”与抽象的“象”的对立统一。人是形象的确定者和评价者,是主体;“形”是指客观的事物的外在形状,是人进行评价的客体;“象”是“形”在作为主体的人头脑中的映像,是人对“形”反映和评价的结果,且人对“形”反映和评价的结果受主体自身的条件和外界条件的约束,因此“形象”是主客体相结合的产物,而且是一定条件下相结合的产物。

综合以上对于城市和形象的理解,可得出∶城市形象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城市由其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但这一表述还不足以准确揭示城市形象这一概念的内涵,为深入把握这一概念,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城市的内在特点和外在表现的具体内容。

笔者认为,构成城市内在特点的要素有许多,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城市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实存两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外在实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硬件——物质方面的特点,具体包括城市标识、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景观、城市市容等要素。内在精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软件,具体是指由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市民形象等综合而成的一种城市的精神力量。城市的外在实存与内在精神作用于人们的头脑,就使人产生对这个城市的实力、活力、特色、前景的一个总体印象或综合评价。由此看来,城市形象的外在表现就是城市的实力、活力、特色、前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一城市由其内在精神和外在实存引起的人们对它的实力、活力、特色、前景的总体印象或综合评价。这一概念包含如下要点∶①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总体印象或综合评价,感受和评价的主体是人,其中包含了城市形象塑造者和城市形象感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如何使二者统一起来是我们要注意研究的内容;②城市形象以内在精神和外在实存为基础,这是人们感受的客体。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规模、市民素质、社会治安、建筑特色等都是构成城市形象的要素,也是我们进行城市形象塑造要高度关注的内容;③城市的实力、活力、特色、前景是城市内部和外部大众对城市形象感受和评价的结果,也是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命脉;④城市形象是发展的。某一城市形象在一定历史时期符合城市的发展方向和人们的审美要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不进行调整和改造,这一城市形象可能会不再为人们所接受。

二 城市形象的构成

城市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城市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实存两个方面。

(一)外在实存(硬件因素)

1.城市标识。城市标识指在城市中以文字、图形、符号等形式构成的具有区别作用的视觉图像系统。具体包括∶①标志系统,如城市市名、城市市徽、城市市花、城市的标准字、标准色、政府机关、企事业的标志设计等;②定位系统,包括路名、路牌、路标,建筑物名称、门牌号等;③交通指示系统,包括交通警示、提示系统,如红绿灯、斑马线、停车泊位指示系统等;④特殊指示系统,如公园标识、重要公建标识、文物标识、残疾人行走通道、公厕位置等;⑤文明提示系统,包括文明准则宣示系统,政府告示、城市介绍等。

2.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具体包括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规划。①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形式和方式,主要体现为城市生产力结构和城市生产关系结构。其中,城市生产力结构可分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就业结构、经济组织结构等,城市生产关系结构可分为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②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一般表现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③城市社会结构∶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综合体,不仅有完整的经济体系,而且有系统的社会结构。从广义上说,城市的社会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狭义上看,城市的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上层建筑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包括城市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人口结构等。

3.城市建筑。城市建筑指城市里一切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材料建造的构筑物,包括房屋、桥梁、碑、塔等。城市建筑不仅是一种实用物,而且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它能体现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技术进步和艺术特色的综合反映。不同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民族习惯,是形成不同地方建筑风格的重要因素。

4.城市景观。城市景观是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各类城市活动等所形成的外观及气氛。固态的城市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其中自然景观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广场等。城市活动包括政治性活动(如 APEC)、经济性活动(如广交会)、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如电影节、美食节等)、综合性的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以及特殊的城市盛会(如世博会)。

5.城市市容。城市市容是指城市容貌的整体水平,是城市形象和全民素质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即道路交通、城市绿化、市政设施、人文景观、夜景灯光等的建设情况;②城市市容环境管理水平,包括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市容秩序等方面的管理。

(二)内在精神(软件因素)

1.历史文化。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指这个城市的工业、农业、思想、文化、艺术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一个城市的形象塑造不能割断历史,必须尊重历史文脉,与历史文化一脉相承。

2.现代文化。顾名思义是现代的文化,是指人们在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过程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思想上的文化认同。一个城市的形象塑造必须适应现代文化发展趋势。

3.民间文化。城市建筑由劳动人民自发创造、自娱自乐的通俗文化,包括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三大部分。民间文化对塑造、展示一个城市的特色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塑造城市形象必须重视民间文化。

4.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如齐鲁文化、三秦文化、湖湘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发展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塑造城市形象必须注重探索当地地域文化。

5.政府形象。指政府领导班子、工作人员在公民头脑中的群体印象。政府形象代表一个城市的素质。良好的政府形象体现在六方面∶廉洁奉公,决策科学,勤政高效,公正公开、让民作主,高瞻远瞩、超前思维,内谐外争、政通人和。

6.企业形象。指某一城市的企业产品、企业实力、企业信用等在公众头脑中的印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主导产品定位能为城市定位,企业实力能突出城市实力、品位,企业信用能展示城市信誉,企业形象与城市形象密切相关。

7.市民形象。市民是城市形象的展示者。市民的素质、精神面貌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等,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市民形象指一个城市市民的整体人口素质、文化修养、文明程度,具体是指市民的道德自律意识、文明意识、法律意识、维护城市形象意识以及言行所表现出来的素质。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李勇,徐建刚,王振波.城市形象研究进展及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2).

[3]秦启文,周永康.论形象及其与人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责任编校:谭纬纬)

F293

A

1008-4681(2011)06-0044-02

2011-09-29

王莉(1971-),女,湖南桃江人,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城市形象动漫宣传片的开发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谁远谁近?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大理旅游城市形象传播分析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