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中-天水经济区与陕甘宁经济区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2011-08-15穆宏浪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陕甘宁经济区资源共享

穆宏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关中-天水经济区与陕甘宁经济区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穆宏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资源共享是跨省经济区合作发展的基本内容。从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资源的流动性特征来看,关中-天水经济区和陕甘宁经济区资源共享机制主要涉及技术、人才、金融、市场、信息五类经济资源,基于此可建构起两区资源共享机制之基本结构。

跨省经济区;资源共享;柔性流动;政府效应

关中-天水经济区和陕甘宁经济区地理区位毗邻、资源禀赋差异、产业结构互补,国家制度有效供给,具备合作发展的动力条件,合作发展关键在于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关天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主要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资源加工、文化和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1];陕甘宁经济区则定位于能源化工产业、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和现代旱作农业。根据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和资源流动性特征,区域资源共享机制主要包括技术、人才、金融、市场和信息五方面。

一 技术资源共享机制

技术资源共享机制是一种以应用性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为基础,以技术交易市场为纽带,以技术成果应用为核心的技术研发应用机制,实质在于通过技术资源整合实现技术知识生产和扩散最大化的过程。

(一)技术选择与研究。从经济区合作的层面考虑,应用性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应面向区域的市场技术需求,有利于拓宽科研经费的投入渠道,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是面向能源资源开发和电网建设,研究和开发能源开采技术及设备;二是面向能源产业三个转化,即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研究和开发清洁煤电技术、煤气化、煤液化、煤油气盐综合利用等技术及装备;三是面向现代旱作农业,研究农产品加工、节水灌溉技术;四是面向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等共性技术。

(二)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成果的转化应根据技术来源、大小和市场需求分类多渠道推进。大型企业内部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首先进入企业自行转化渠道,如西电集团等企业均建有研究实验室。高校和科研单位等研发机构取得自主科研成果后,科技成果持有人依托大学或者研究单位现有的政策和环境,通过兴办产业实体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如西安交通大学产业园等大学科技园。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之间合作的技术成果,主要通过陕西工业研究院等独立于科研机构和企业之外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以技术交易、创新孵化等形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成果进入技术交易市场,通过陕西省生产力中心等技术交易中心进行转化。

(三)技术资源共享模式。技术资源共享的核心是在技术开发投入者、技术开发实施者和技术利用者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理想的技术资源共享模式取决于技术资源的整合、完善的运作制度和公平合作的共享氛围。实施专门的科技计划,加大基础研究力度,通过建立研究实验室,支持研究协会和研究社团,建立职业协会等办法,扩大技术共享知识的供给,增加技术扩散的可能性。创造良好的技术共享环境[3]。一是建立科技信息情报中心,加强技术共享各个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共享的质量。二是发展各种中介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三是鼓励科技人员交流,促进技术开发和使用过程中的合作。四是注重专利代理人、技术经纪人等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加强共享、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营造良好的市场服务环境。五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在科技资源共享过程中的权责,探索不同类型技术资源的共享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拓展技术资源共享的形式,逐步形成联合技术开发、共同生产经营、技术许可等技术合作型共享和技术咨询、服务、培训、互访等人才合作型共享协同共进的共享模式。

(四)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政府效应。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的政府支持主要在于坚持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相结合,通过资金介入和政策介入,引导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实现资源整合和技术创造,以合理的组织方式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成果扩散和应用。政府介入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设立重大科技专项经费,通过研发经费赞助引导高校等研究结构面向区域技术需求和实际问题选择研究课题。引导组建政产学研共同体,通过引入金融机构和技术成果转化平台等战略投资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集中技术和设备,共同分担研究成本和风险,同时设置技术标准和技术转让条款,避免技术垄断,促进技术推广。全面开放科技信息数据库,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场构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联合高校等研究机构积极组织国内外各类型技术研讨会,促进研究人员互通科技信息需求。统一经济区技术交易市场,统一实施技术交易的税费优惠,保障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在两个经济区的无差异化。联合经济区内能源化工企业共同设立生态基金,加大对于现代旱作农业、生态治理等非经营性技术的研究支持力度,实施政府采购计划,保障非经营性技术研究的可持续性。

二 人才资源共享机制

人才资源是技术资源的活性载体,是具有增值潜力的独特的资本性资源,人才资源共享既具有技术资源共享的特征,也有其特殊性。关天经济区人才资源禀赋系数达到了2.34,人才资源丰富,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层次完善。关天经济区和陕甘宁经济区人才资源分布差异巨大,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差异巨大,两个经济区人才资源共享的关键在于推行政府引导、市场调节、智力流动、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一)人才资源共享平台。人才资源不同于普通劳动力,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不能适应人才资源的共享,人才资源的共享应构建统一专业的人才共享平台。构建统一专业的人才交流市场,通过互联网面向社会提供高效服务,应包括统一完整的人才信息库及其分类子系统,定期发布区域内的人才供需信息,完善人才需求双方的协商机制。关天经济区已签署的人才资源开发合作框架协议及已经成立的人才资源开发配置中心应拓展至陕甘宁经济区,共同搭建统一的人才资源交流市场。构建校企双向人才柔性流动平台,在不改变与其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以智力服务为核心,注重人、知识、创新成果等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精英柔性流动到企业中,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人才资源共享主要形式。全职聘任型共享。人才全职式流动能够有效适应不同单位工作任务的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政府大力推动高校等研究机构在“一县一业”、“关中百镇”等专项工程方面开展全职聘任型人才共享。兼职聘任型共享。陕甘宁经济区地方政府、工业园区和关天经济区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要加强合作,实现校企双向人才柔性流动,共建职业技术培训基地,针对企业人员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快速提升陕甘宁经济区从业人员技术水平。项目型人才共享。具体形式包括:一是国内杰出人才共同进行科技项目合作研究,以提高研究的成功率;二是从单纯的学术性交流发展到技术上的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共建研究开发中心或实验室等。如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组建了陕西省洁净煤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咨询型人才共享。产学研各主体互相邀请专家以人员培训、学术讲座、技术交流会等方式实现人才资源整合的一种流动方式。关天经济区应完善大关中论坛、欧亚论坛等多种非官方人才高端会议。

(三)人才资源共享机制的政府效应[4]。人才柔性流动的主要特点之一在于不改变原有单位隶属关系,因此出现了如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考核机制不完善引起的“搭便车”行为、“短期化”行为。政府应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保障人才柔性流动的合理性、有序性、规范性,推动两个经济区构建人才柔性流动的激励机制。一是签订有效合同,增强契约意识;二是通过关系的规范,强化道德约束;三是完善声誉机制,构建诚信体系。

三 金融资源共享机制

关天经济区的金融资源明显优于陕甘宁经济区,西安市是关天经济区的核心,是西北地区的金融中心。2009年,西安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622.93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539.75亿元;金融机构网点数935个,从业人员达22253人;证劵期货业网点数78个,从业人员达4184人,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西北区域管理机构均设在西安[5]。

(一)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西安金融商务区建设,整合经济区金融资源,从财税支持、土地支持、生活服务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聚集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中间服务机构、国际企业财团,尽快发展金融要素市场,增强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能力,推动西安建设西部区域金融中心和欧亚大陆桥国际金融中心。目前,苏陕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香江财富中心等项目集中签约西安金融商务区。合理布局金融机构网点,尤其是提高西安银行、长安银行等省属金融机构的区域布局深度,增加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数量,完善民间金融系统,融通民间资本,构建梯次合理、服务对象差异化的金融机构布局。鼓励具备条件的陕西延长集团、陕西煤业集团等大型企业成立财务公司,为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产品销售提供金融支持。

(二)金融市场的特色细分。从陕甘宁经济区金融资源需求的层面来看,主要在于能源金融、县域金融(中小企业金融)、碳金融三个金融市场。(1)能源金融。陕甘宁经济区煤、油、气等能源资源丰富,还没有形成能源生产、流通、交易、物流和资金结算等有机衔接,缺少有全国影响力的能源交易和综合服务的平台。陕甘宁经济区的主导优势产业是能源化工产业,项目投资时间长,资金需求大,应通过银团贷款、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有利于陕甘宁经济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新型融资方式,大力支持能源化工企业的发展。(2)县域金融(中小企业金融)。陕甘宁经济区第三产业发展之后,严重制约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应通过省创投引导资金与商业银行联合实施“股权投资+银行债权投资”等形式提高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能力;应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为银行信贷资金进一步介入交通供电、给排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信息传输交换等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3)碳金融。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即将起步,应加快开展国内CDM(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绿色信贷”等碳金融业务的研究,西安应快速打造未来极具影响力和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西安碳金融交易所”。

(三)金融业务跨区域开展。证监会、人民银行大力推动陕甘宁地区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在关天经济区和陕甘宁经济区内金融政策的统一。实施优惠政策鼓励西安银行、长安银行等具有较强实力的地方性银行跨区域拓展业务。西安金融中心快速发展金融资讯、现代投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等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和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和消费信贷担保机构,搭建融资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大型能源企业发行债券短期融资,鼓励创投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县域金融市场。研究成立财政和企业共同注资的能源金融机构或设立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主要用于能源开发、能源企业创新。依托陕西煤炭大宗交易中心、上海石油交易所西部交易中心、陕西环境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尽快构建能源交易中心。

(四)金融资源共享机制的政府效应。政府统筹配置信贷资源,开展窗口指导,以“信贷杠杆”推动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政府推动完善信用法规体系,推进社会信用标准化建设,健全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政府推动设立政策性担保机构,政府、银行、担保企业风险共担,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参与的担保体系,形成相对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四 市场资源共享机制

2009年,关天经济区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均高于陕甘宁经济区,市场规模远大于陕甘宁经济区。两个经济区市场资源共享应着重加强两个经济区的产业联系,加强市场信息共享、市场渠道共享,创新交易模式。

(一)区域市场资源的产业关联。关天经济区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消费需求量大,陕甘宁经济区是电力、天然气的主要产地之一;关天经济区能源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规模快速扩张,陕甘宁经济区能源化工产业正处于强劲发展阶段,能源装备需求强劲;关天经济区文化旅游市场发展迅速,市场开发模式较为成熟,客源吸引力较强,陕甘宁经济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关天经济区是区域性金融和商贸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陕甘宁经济区金融发展滞后,交通运输能力不足,投融资需求和对外运输需求强劲;关天经济区食品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成熟,技术水平高,陕甘宁经济区苹果、红枣等经济作物质优量高,加工能力不足。

(二)市场资源共享的机制。在市场信息共享方面,构建经济区市场信息即时共享平台,聘请政府人员、市场研究人员、专业性记者、企业人员等组成相对专业化的市场信息调查机构,不断推进经济区市场信息调研的广度和深度。在市场交易模式方面,发挥关天经济区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实施经济区电子政务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行政效率,推进市场交易信息化。在市场区域拓展方面,构建经济区利益共同体,培育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新兴市场。关天经济区能源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高附加值产业要向经济区内能源化工工业园区逐步转移布局,能源装备配套制造业和设备维修基地应率先布局,关天经济区在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开展装备制造增值服务;关天经济区食品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向陕甘宁经济区城郊结合区域逐步转移布局,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快速推进陕甘宁经济区城镇化进程;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要实行跨区域经营,优化组合两个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推出一系列特色旅游品牌,逐步形成旅游一体化。在市场物流平台共享方面,两个经济区统一协调布局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完善以西安为核心,以宝鸡、榆林、庆阳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西安综合保税区要吸引两个经济区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物流企业、贸易公司入驻,共同享受出口退税、国际化物流等优惠措施,推进经济区市场与国际市场一体化。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空港物流园区、宝鸡陈仓物流园区、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园区、渭南潼关物流港等大型物流园区应加快推进。

(三)市场资源共享的政府效应。构建区域市场体系,实行统一的金融、财政、贸易政策,有效促进经济区技术、商品、人力、金融、信息等资源自由流动和有序竞争。构建快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建设平凉至庆阳铁路、西安-庆阳-定边-银川高速铁路以及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等配套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区会展机制,树立西洽会、杨凌农高会、西安高交会等特色会展品牌,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能源等专业性展会。

五 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关天经济区与陕甘宁经济区信息资源共享是两个经济区技术资源、人才资源、金融资源和市场资源共享的纽带。以西安为核心的关天经济区是西北地区的信息中心,政策信息、技术信息、金融信息、市场信息等信息资源丰富,信息资源共享应以西安为信息资源核心。一是完善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形式,由国家发改委、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代表联合组成正式协调组织,完善高层例行联席会议制制度,研究发展策略,在西安设立日常办事机构,通过新闻发言人例行发布信息。二是完善经济区电子政务一体化系统,电子政务应拓展至县级政府、工业园区,配套制定适合信息即时共享的电子政务规章制度;政府聘请金融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专业记者、企业人员组成相对专业化的调查机构,委托其开展政策、技术、市场、金融等信息资源的即时搜集和分析,不断推进经济区信息资源共享的广度和深度。三是鼓励支持经济区内的高校、科研机构举办国际国内技术研讨会,掌握技术研究的前沿信息;鼓励支持大关中论坛、地方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发展壮大。

[1]陕西省发改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EB/OL].http://www.shaanxi.gov.cn/0/1/6/17/786/68552.htm,2009 -06 -30.

[2]陈雯.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王伟光,吉国秀.政府支持企业研究开发中的技术共享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5,(6).

[4]李福华.高校人才柔性流动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及其治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9,(1).

[5]西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西安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F207

A

1008-4681(2011)06-0033-03

2011-09-22

穆宏浪(1983-),男,贵州贵阳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责任编校:谭纬纬)

猜你喜欢

陕甘宁经济区资源共享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陕甘宁振兴论坛
意见篇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何时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