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州方言动物俗语的文化阐释

2011-08-15

台州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俗语台州民俗文化

丁 健

(上海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上海 200234)

台州方言动物俗语的文化阐释

丁 健

(上海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上海 200234)

语言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台州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地理环境是台州方言动物俗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同时,这些动物俗语也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因此,对台州方言动物俗语的研究,不应该避开其文化背景,而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来更好、更充分地解释一些特殊的动物俗语。

台州方言;动物俗语;民俗文化;地理环境

“俗语是群众所创造的,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3]俗语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也保留了历史人文的痕迹。俗语中有大量包含动物词语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等。这些动物俗语不仅具有动物世界的指称意义,还具有特定的民俗文化意义,体现出人类对动物形象的主体认识和情感评价。

台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方言地理分区属吴语台州片。台州方言中的动物俗语数量众多,形态各异,风格通俗,寓意深刻,是富有沿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者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台州方言的动物俗语进行阐释,来展示其背后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动物俗语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民俗文化是相互渗透的,正如索绪尔所指出的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4]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风俗,动物俗语反映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人类在狩猎、驯养等活动中逐渐熟悉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同时,人们往往还把自身的主观意识投射到动物身上,使动物具有了人类的情感和品质。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将动物的习性和人类的品性之间的某些相似性和相关性对应起来,借助动物形象来反观人类社会,动物俗语也就应运而生了。由于动物俗语一般只出现在口语中,也没有加以规范化、定型化,因此带有一定的原始性,能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折射出特定地域中的民俗事象、思维模式和情感色彩,揭示出当地的民俗文化底蕴。

(一)审美心理

人们在建构动物俗语时,不仅着眼于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客观关系,更多地还根据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形成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又总是与文化心理相契合。比如汉民族提到龙凤,自然会联想到高贵与吉祥,而谈及狐狸,就会想到狡猾和奸诈。所以,动物俗语中的动物形象一般都具有固定的“人格化”的形象特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充当民俗文化的意象符号。动物俗语的这一功能正是由人们的审美心理所决定的。

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认为:“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受,而不是一种涉及对象的感觉。”[5]在建构动物俗语时,人们喜欢以自我的主观意志来观照动物,把人类的审美情感强加给动物形象。人们往往因动物某些方面的特征而产生喜爱或厌恶的情感,并将这种主观情感反过来投射到动物形象中,赋予其人类的性格以及与人事相关的特定含义,这就使动物俗语有了人格化的情感特征。审美活动本身是一种价值体验,凡是能够满足人们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的对象,主体就会对其作出肯定的审美评价,反之,就会作出否定的审美评价。因此,俗语中的动物同人一样有美丑善恶,高低贵贱之分,它们的外在形象、生活习性、品质特征等都是被人格化了的。台州方言中的动物俗语就体现了台州人民对具体动物形象的固定的审美心理评价。

老虎(台州方言中称“大虫”)具有力大、凶猛等物象特征,被定型为危险或强权的象征,反映了人们对强者的畏惧心理:

(1)大虫头搔痒——寻死(比喻做非常冒险的事情,自寻死路)。

(2)大虫口里剜碎肉(比喻与强者争夺利益,不可能得到好处)。

(3)大虫追到脚后跟,还要旋转望雌雄(比喻在危难关头还认不清形势的人)。

螃蟹除了食用之外,在其它方面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在古代,江南地区的稻田还时常会受到螃蟹的破坏,这就使人其产生了消极的审美心理。于是螃蟹就成了一无是处的意象符号:

(4)死白蟹(比喻一无是处的人或行将必败的事)。

(5)死蟹一只(比喻无法挽回的僵局)。

(6)大水蟹(比喻随波逐流的人)。

鸭子的外形被认为是丑陋的 (尤其是它的嘴和脚),另外鸭子的叫声也不为人们所喜欢,因此鸭子就成了招人讨厌的文化形象。这反映了人们对于丑陋者的厌恶心理:

(7)钉头鸭脚(比喻人的长相矮小而丑陋)。

(8)鸭脚老爷嘴(比喻生活条件较差却又贪图享受的人)。

(9)鸭头碰着鸭犁锹(比喻再蛮横的人也会碰到比他更蛮横的人)。

然而,人们对动物形象的审美评价又是不公平的。狗是人类驯养最早的家畜之一,是看家狩猎的得力助手,并且狗对主人极为忠诚,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汉民族以狗的形象构建的俗语却多含贬义,台州方言中的动物俗语也不例外:

(10)一岁肖狗,千岁肖狗(台州方言中“生肖”的“肖”字可以用作动词,表示一个人的属相是什么。这句话比喻一旦有了坏的品行和习惯,就不容易改变)。

(11)狗面生毛(比喻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的人)。

(12)花眼狗朝天嚎(花眼即瞎眼。这句话比喻毫无目的地大喊乱叫的人,多用于讥讽)。

无论对俗语中的动物形象加以赞誉还是嘲讽,实际上都是人类对自身的的一种认知反映,都强烈地渗透着人们的主体意识与审美情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民俗文化的内涵。由审美心理建构的人格化的动物俗语不仅是人类观察和研究动物的产物,也是人类借助动物形象来思考和表现自我的重要手段。

(二)传统观念与价值取向

许多动物俗语还表达了台州人民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处于文化结构深层的价值观念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出发对各种物质或精神现象作出的评价,是地方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生动形象的动物俗语大都通过各种动物的生理特点和活动习性折射出某些积极或消极的思想观念,鲜明地反映了台州人民为适应社会基本存在而在意识中形成的价值取向。

1、男女价值

男尊女卑是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父系社会替代母系社会,男子的社会经济地位超越女子而确定的一种社会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经儒家文化强化以后长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也影响着方言俗语的表达内容。

台州方言中的一些动物俗语间接地反映了旧时女性地位低微的社会现实。例如:

(13)三个囡好比一群鸭(比喻女人多的地方往往吵吵嚷嚷,用来批评妇女多嘴多舌)。

(14)回娘家两脚撩虾,回夫家眼泪抹呵(比喻妇女回娘家时心情愉快,走得很快,就像在海里捞虾一样,而一回到夫家就会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只能自我哀伤)。

(15)自古红颜多薄命,赖孵鸡姆有福气(比喻长相漂亮的女子往往受到地方豪强的欺凌,命运艰苦,而那些有权有势人的妻子反而是长像丑陋的女人)。

但是台州方言中却基本上没有专门用来针对男性的动物俗语。又如,同样以鸭子作为喻体,(13)中的“一群鸭”是批评妇女的多嘴多舌,而在“一潮鸭路过,鸭爸没几个”中,雄性的鸭子(鸭爸)却用来比喻精英人才。此外,像“爷爷贪孙,猫贪荤”等俗语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出旧时台州地区重男轻女的社会心理。这些动物俗语在文化心理上存在的性别歧视反映出男女地位不平等,妇女人格遭受歧视的史实。

2、婚姻观念

男婚女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世界各地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人们会有不同的婚姻观。在动物俗语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传统婚姻观的形象表现。例如:

(16)要想富,嫁毛兔(三门等地的人们认为属兔的人容易发财,所以女性嫁给属兔的男人会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是传统婚姻观中属相迷信的一种表现)。

(17)好马弗 回头草,好女弗嫁二夫郎(比喻女子应有忠贞不渝的婚姻爱情观)。

(18)家呒梧桐树,怎引得凤凰来(比喻女孩一般是不愿意嫁给社会经济条件不好的男人的。指女性择偶时往往只看中的是男人的金钱与地位)?

这些动物俗语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展示了台州人民婚姻观念发展和变迁的一些痕迹,虽然流露出一些受传统社会民间信仰、伦理道德等影响的因素,但也不乏具有一些合理性和现实意义。这对于研究当地的婚姻观念,乃至进一步把握当地人民婚姻习俗的深层文化结构,都有积极的作用。

3、贫富意识

贫富差距的社会矛盾由来已久,并深深地根植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往大的方面说,这种矛盾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朝代更迭的重要动因;往小的方面说,它也会渗透到民间日常生活的方言俗语中。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对贫穷弱小者富有同情心,对为富不仁的人予以批判和反击,以求维护社会结构整体的和谐。例如:

(19)富人 鱼肉嫌腥臭,穷人烂脚咸菜呒得过。

(20)有铜钿羚羊犀角,呒铜钿天萝丝壳(羚羊角、犀牛角和丝瓜的外壳都是凉性的药材,但前者价格高昂,后者价格低廉)。

(21)斑鸠起得早,身穿破絮袄;雏鸡慢腾腾,身价穿绸绫 (比喻旧时劳动人民每天起早贪黑地辛勤劳作却衣衫褴褛,而富家子弟懒惰成性却衣着华丽)。

这些动物俗语不仅从现实生活中与动物有关的具体事物出发,来揭示物质生活层面存在的严峻的贫富差距问题,同时还运用修辞手法将动物的特点与这一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反映出贫富差距的不平衡心理,加大了批判的力度。

二、动物俗语与地理环境的联系

地理环境的差异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各种群落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语言和文化的形成与演变经常都打上了这种环境的深刻烙印。”[2]方言俗语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也以地理环境为依托。具体来说,特定的地理环境会深深影响到人们的生产习惯、生活模式乃至风俗文化的形成,这些文化现象又必然会在语言中反应出来。要了解或研究某地的方言俗语,就必须联系当地的地理环境来考察。

(一)地理位置与动物俗语

地理环境往往决定了不同种类动物的分布情况。不同的动物在不同地域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不同的。动物俗语的建构也与动物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人们在俗语中运用动物意象来表现民俗文化时,要对它们进行必要的选择和调整。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熟悉,并且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动物,往往是动物俗语运用时的首选对象。这样,生活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们在俗语表达时所惯于选用的动物形象也是有所差异的。

台州不仅东邻东海,而且境内河道众多,有始灵江、丰溪、永安溪等河流,所以鱼类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最喜爱的食物来源之一。渔业也是当地历史悠久的重要生产行业之一。正是在这种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台州方言中形成了大量与鱼类有关的动物俗语。这些俗语以鱼来表现民俗文化,并且对鱼类的区分也很细致,生动地传递出了具有海洋特色的地域文化。例如:

这些俗语反映了出鱼类与当地人民生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22)描写的是捕鱼时的情景,针对不同种类的鱼有不同的捕捞方法;(23)是写当地人民吃鱼时讲究选择不同品种的鱼身上最美味的部分;(24)是渔民对渔汛时节的经验总结,反映了不同种类的鱼在丰收时间上的差别,句中的数字表示农历的月份。

台州方言中鱼类俗语的语义是很细腻的。除了用于各类鱼种的命名之外,它们更主要的是作为台州地域民俗和文化的载体,寄托着当地人民的情感世界,是当地人民认识世界的一个观照点,也是一系列生动、形象而又复杂的象征符号。例如:

(25)浮头鱼(比喻做事昏头昏脑的人)。

(26)啃鲻鱼头(比喻被上司训斥)。

(27)搅塘乌鱼(比喻捣乱、搞破坏的人)。

(28)鲳鱼嘴(形容人的嘴巴小,也可以比喻食量很小的人,多用于女性)。

(29)鳓鱼骨头——里戳出(指人的思想或品质由内而外地突显出来,用于贬义)。

除了鱼类意象外,其它水生动物的形象在台州方言俗语中也有所反映:

(30)墨鱼注岩(比喻许多人围聚在一起看热闹)。

(31)白眼泥螺(比喻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的人)。

(32)尚鱼头颈矾弗瘪(尚鱼即海蜇,打捞上来之后要用明矾使其脱水,只有颈部是不会缩水的。这句话比喻那些说话不注意场合,同时又不听别人劝告我行我素的人)。

(33)安稳弗安慰,弹胡钻竹滚(弹胡,是滩涂上的一种小鱼,身体滑腻,会跳跃。这句歇后语指为人要谨慎,随时警惕周围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

(34)虾虮翻弗起大浪(比喻力量小的势力起不了大作用或构不成大威胁,也用来讽刺不自量力的人)。

这些以水生动物意象建构的方言俗语是其它地区所不常见或没有的,尤其是对于广大内陆地区而言。人和动物的生存发展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台州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始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并在生产生活中逐渐熟悉了水生动物的习性,创造了许多富有沿海民俗文化特色的动物俗语。这些俗语通过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直至今天仍在台州地区广泛使用。这正是沿海人民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地理环境对语言的深远影响。

(二)动物形象的地域变体

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各有不同,即使相同的民俗事象在不同地区往往也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这种差异就是同一种民俗事象的地域变体。动物俗语也不例外,虽然许多动物是不同地区所共有的,但是同一种动物形象在不同的方言区中具有着不同的文化地位,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对比相同动物形象在台州方言俗语和普通话中的不同文化地位,有助于我们认识动物形象的地域变体。

我们发现汉民族共同语中普遍受到喜爱、崇拜的一些吉祥的动物形象在台州方言中的文化地位并不高,有的甚至成了贬义的文化形象。例如:

(35)麒麟脚,呒宝弗落地(比喻某人如果得不到利益,是绝不会帮助别人的)。

(36)家呒梧桐树,怎引得凤凰来(比喻女孩一般是不愿意嫁给社会经济条件不好的男人的。指女性择偶时往往只看中的是男人的金钱与地位)?

(37)喜鹊衔梅高高飞,乌鸦衔柴碎毛衣(寓意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以五十步笑百步”。路桥等地的人们认为喜鹊和乌鸦一样都是对人不利的,只是衔着梅花来伪装自己而已)。

上述现象的历史根源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因为我们发现这些在语言里不为人们所崇拜的动物形象在其他民俗事象中(如服饰等)却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爱和推崇。我们认为,这很可能与台州地区的原始宗教有一定联系。上古时期江浙一带为越族所居住。古越人以蛇、鳄等为图腾,当时中原地区汉民族盛行的动物崇拜在越地并不典型,后世也没有流行。[1]后来,经过战争、移民等历史沿革,越族被汉族同化,融入汉族文化之中,但这种原始宗教遗留下来的象征文化的情结却不能说是完全不复存在了的。

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动物产生不同情感认同,从而决定了动物形象在特定区域内的文化地位。这也是动物形象地域变体出现重要因素。又如,牛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汉民族心理中牛是勤劳执著,力大勇敢的文化意象。如“老黄牛”象征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品德;“孺子牛”象征人民公仆;“初生牛犊不怕虎”则比喻年青人敢做敢为的无畏精神。但在台州方言俗语中“牛”却是带有贬义色彩的文化意象:

(38)牛讨犁(比喻自讨苦吃的人)。

(39)牛皮凿洞(比喻人的脸皮厚,不要脸)。

(40)牛尾巴盖弗牢牛髋臀(比喻自己的事情没有管好,还要插手别人的事情)。

从这些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同一动物身上倾注的情感会带上鲜明的地域个性,而这种情感又总是伴随着情感单一的特点。一种动物通常在一定地区内只体现出当地人民的一种感情,很少出现同一个地区的人对同一种动物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情感的现象。这种文化心理的差异是由不同地域中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

方言中的动物俗语是地理环境外在的民俗标记之一。它既多方面地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又深深地沉淀着特定地域中的人文因素,敏感地折射出方言区人民的社会心理和生活方式。所以方言中的动物俗语是了解民俗事象地域差异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每一句看似简单的动物俗语,都与其背后复杂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有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三、结 语

台州方言动物俗语是广大台州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有着特定的理喻对象,还与地方民俗文化有着特殊的历史联系。它们由鲜明的区域特征反映出强烈的地缘个性,又由强烈的地缘个性烘托出浓厚的民俗文化特征,已经由简单的交际工具上升为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这些动物俗语风格通俗而又寓理深刻,以其生动的语言形式、形象的交际思维折射出深刻的社会底蕴和朴素的处世哲理,符合了大众文化传播的需求。这就奠定了它们能够在民间长期流传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也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研究价值。

方言俗语的文化指向与地域文化基本特征之间往往都具有传承性与一致性的关系。台州方言俗语又是浙江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台州方言,就必须结合其使用范围内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来作细致的探讨和深入的把握。

[1]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9-62.

[2]李如龙.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1):48-56.

[3]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

[4][瑞士]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3.

[5][德]立普斯.论移情作用[A].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八辑)[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63:40.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Animal Idioms in Taizhou Dialect

Ding Jian

(Institute of Chinese Linguistic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

Language and regional culture have been closely related.Animal idioms in Taizhou dialect are based on the folk culture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Meanwhile, the animal idioms also embody rich inform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Therefore, in no way should we conduct analysis into the animal idioms without the consideration paid to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contrary, only by study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e can we acquire a better and more compulsory interpretation of some special animal idioms.

Taizhou dialect;animal idioms;folk culture;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H173

A

1672-3708(2011)04-0038-05

2011-05-09

丁 健(1987- ),男,浙江台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学和汉语方言学。

猜你喜欢

俗语台州民俗文化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俗语知多少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客家俗语巧诵读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台州远洲墅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