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胰腺囊性病变15例CT诊断分析

2011-08-15王宏菁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34期
关键词:内见性病变囊性

王宏菁

胰腺囊性病变是一组种类繁多、以囊变为特征、不同病理性质与来源的疾病的总称,其病史、组织起源、临床治疗及预后都不尽相同[1]。影像学定性诊断误诊率较高。近年来,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胰腺囊性病变的检出率有明显增加趋势,部分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可能。笔者回顾性研究15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胰腺囊性病变,分析其CT影像学特点,并结合临床及病理特征,为提高该类病变的影像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2005~2010年15例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胰腺囊性病变”的病例。男5例,女10例,年龄20~70岁。患者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腹部包块,部分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CT检查使用 GE Light Speed型8排全身螺旋CT扫描机,单次屏气螺旋扫描,扫描层厚5~10 mm,螺距1,重建层厚4~8 mm。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肾下极水平。平扫后,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80~100 ml,注药流率3 ml/s,延迟时间40~90s,行胰腺增强扫描,4 min后行延迟扫描。

2 结果

15例患者中胰腺囊腺肿瘤5例,其中囊腺瘤3例,平扫呈圆形或椭圆形囊状水样低密度,囊壁厚薄较均匀,增强后囊壁和分隔见强化,1例病灶内见中央芒状瘢痕及钙化,1例病灶内见多个(多于6个)小囊,1例病灶见囊壁钙化;胰腺囊腺癌2例,平扫时为囊状水样低密度内见少量实性成分,囊壁较厚且不规则,见壁结节,囊壁边缘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壁结节及囊内实性成分强化,其中1例出现肝转移。胰腺假性囊肿5例,均位于胰外,3例位于胰尾周围,2例位于胰头周围,4例有胰腺炎病史,1例有腹部外伤病史,平扫为圆形、类圆形囊状水样密度影,CT值约为10~15 Hu,增强扫描囊内容物不强化,胰腺炎所致假性囊肿周围见水肿增粗的网状条纹和增厚的吉氏筋膜,部分主胰管不规则扩张。真性囊肿1例,体检发现,位于胰头区,边缘锐利清晰,囊壁未见明显显示,增强后未见强化,且肝脏内见多发小囊肿,后行头颅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无功能性胰岛素细胞瘤2例,均位于胰尾部,类圆形囊性肿块,壁较厚,增强后病灶周边明显强化,囊变区内未见明显密度改变,胰腺周围境界清楚。胰腺癌囊性变2例,CT未发现胰腺炎改变,病灶位于体尾部,1例囊性病灶近端见实质性肿块,1例病灶囊壁不完整、厚且不规则,增强后囊壁实性部分强化并与脾脏、左肾粘连。

3 讨论

胰腺和胰周囊性病变可包括从良性到恶性的不同疾病,由于各自的病理基础不同,在影像学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胰腺囊腺瘤相对比较少见,约占胰腺囊性病变的10%,包括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浆液性囊腺瘤可发生在胰腺的任何部位,以胰头部居多,由至少6个直径<2 cm以上小囊组成,CT平扫示肿块呈圆形或略呈分叶状,与正常胰腺分界清楚,密度从水样密度到软组织密度不等,10%左右病变中心有星状疤痕伴钙化,增强后可见囊壁及其内分隔强化,形似蜂窝样改变,中心的疤痕组织可在延迟期仍显示强化。黏液性囊腺瘤又称巨囊性腺瘤,直径2~30 cm不等,平均直径6~10 cm,好发于胰体尾处,囊内CT值与水接近,具有高度潜在恶性,若出现下列征象时多提示囊腺癌:①实性成分较多。②有明显强化的壁结节。③囊壁增厚不规则及明显钙化。④胰周淋巴结肿大及周围脏器转移。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以胰头和钩突常见,可分为主胰管型(CT表现为主胰管节段性或弥漫性扩张)、支胰管型(CT表现为胰头钩突部位的分叶状多房囊性肿块,周围可见不同程度扩张的胰管)及混合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即使是恶性一般都能手术切除,而且预后较好。

假性囊肿为胰腺最常见囊性病变,是在急慢性胰腺炎的基础上,胰腺或胰周积液被包裹局限形成一层炎性纤维膜,其内容物为坏死组织、陈旧出血及胰腺分泌物[2],CT主要表现为胰腺或胰周囊性病灶,常为单房液性密度,偶为多房有分隔,部分囊肿的外形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囊壁薄而均匀,囊肿的密度与水相近,若合并出血、坏死或感染时,囊内密度可不均匀,CT值可升高,囊壁可厚薄不均。结合临床有胰腺炎病史和(或)淀粉酶升高,假性囊肿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胰腺真性囊肿比较少见,起因于胰腺管发育异常,因囊肿生长缓慢或不增大,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无意发现。其中一类为先天性,由胚胎管道残基发展而来,与胰管不相通,常伴随多囊肾、肝或VHL综合征[3],为单发或多发囊性病灶,胰腺本身常无胰腺炎征象,确诊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特殊临床资料。

胰腺癌囊性变及无功能性胰岛素细胞瘤更为少见,前者多由肿瘤组织阻塞导管引起潴留性囊肿或由肿瘤组织发生坏死、液化而形成囊腔,潴留性囊肿的近端常有实质性肿块。后者由于无功能性胰岛素细胞瘤常常为富血供肿瘤,所以病灶有明显的增强效应,多表现为周边强化。

综上所述,要明确胰腺囊性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钙化及胰腺、胰周形态学改变等,在一定程度上可据CT特征作出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周胜法,方必东,许崇永.胰腺囊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CT诊断及及鉴别. 浙江临床医学,2007,9(7):879-880.

[2]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下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669.

[3]Bergin D,Ho LM,Jowell PS,et al.Simple pancreatic cysts:CT andendos ongraphic appearances.AJR,2002,178:837.

猜你喜欢

内见性病变囊性
猫抓病淋巴结炎超声造影表现1例
前纵隔未分化梭形细胞肉瘤1 例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囊性纤维化跨膜转运调节体对血压及血管功能的影响
基于Bosniak分级系统的复杂性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
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开窗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囊肿及囊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