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俊主任医师治疗高血压病经验*

2011-02-11张叶青邬渊敏谈宏强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8期
关键词:阻络高血压病肝肾

张叶青 邬渊敏 谈宏强

1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码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125)

2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上海200136)

田俊主任医师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中医学组组长,浦东新区名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工作30余年,在高血压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上有其独特见解,疗效显著。笔者有幸拜师跟随其临床抄方并聆听其教诲。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发病机制

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田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在于肝肾失调,标实在于痰瘀阻络,紧扣肾虚痰瘀病机,见解独到。

1.1 肝肾失调是发病基础《内经》中有“阴虚而阳盛”、“肝气上从”的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在正常情况下调节着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肾主藏精,内蕴人体之真阴真阳,为阴阳之根本。生理条件下,肝之与肾,母子相生,乙癸同源。肝肾交融,阴阳升降有序,气血冲和,血压得以维持正常。病理条件下,咸食、饮酒、肥胖、情志不遂、年老等因素引起肝肾受损,如肝阴不足,阴不潜阳,或肾水亏损,水不涵木,致肝肾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就形成了以眩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高血压病。田师认为,肝肾为全身气血阴阳调节中心,长期肝肾失调必导致全身气血阴阳调节紊乱,痰浊、瘀血、内风由此而生,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因此,肝肾是机体阴阳气血调节的中心环节,肝肾阴阳失调是高血压病的发病基础。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水亏不能涵木,厥阳化风鼓动,烦恼阳升,病斯发矣”。现代医学证实高血压病之肝肾阴阳失衡与血管紧张素Ⅱ、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内皮素、血栓素等升高及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降低相关。

1.2 痰瘀阻络是病机关键痰瘀既是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而致变证丛生。脾失健运,酿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而发眩晕。痰为阴邪有形之物,滞留体内影响血液运行,又可产生瘀血,血瘀津凝又可致痰,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病趋加重。明代龚廷贤认为“大凡头眩者,痰也”。朱丹溪也提出了“无痰不作眩”,宋·杨士赢在《仁斋直指方》中指出“喜怒哀乐,悲恐忧思郁而生痰,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晕……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之生于血虚也又明矣。以至新产之后,血海虚损,或瘀滞不行,皆能眩晕”。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高血压病常伴有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血液黏稠度增高,微循环障碍,在高血压病的发病以及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促进作用。多数学者认为,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功能异常,红细胞变形力减弱,是高血压病血瘀证的病理基础。血脂代谢紊乱,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升高是痰浊证的特征。由此认为,痰瘀阻络是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

2 证治要点

2.1 调整肝肾、活血化痰是治疗的基本基于以上认识,田师认为高血压病的治疗重点在于调整机体阴阳的平衡,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贯穿着阴阳消长的变化。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从整体观念出发,可从调肝、补肾入手。而痰瘀互结又使高血压病缠绵难愈,治疗需较长时间。朱丹溪云“久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滞也,卒难得开,必费调理”。《医宗金鉴》亦云“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治之“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田师根据肝肾失调,痰瘀阻络的病机关键,制定调整肝肾,活血化痰的基本治法,以此为依据创制补肾涤痰化瘀方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疗效确切,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保护靶器官,极大提高患者的生命、生活质量。方中桑寄生,性平味甘苦,入肝、肾经,功擅补益肝肾,性缓气和,可升可降,补而不滞,故为君药;首乌入肝肾经,补肝肾,益精血,又能收敛精气,可助桑寄生补益肝肾之功,菊花清香宣散,可升可降,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肝明目,石决明平肝潜阳,三味同为臣药;益母草、生山楂活血行滞,牛膝引血下行,二陈汤加泽泻祛湿化痰,共为佐使。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共奏补益肝肾,平肝潜阳之功。

2.2 衷中参西、活法园机清代医家徐灵胎说“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可见,以药愈病,全赖医者制方以调剂。看病不能预先想好要用什么药,只有亲自诊察后,才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状态,设计针对性的方药。法无定法,才是活法,才是较高的境界,法活机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临床工作中,田师坚持吸收西医学的长处,以中医学为体,西医学为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田师认为,中医学与西医学在理论体系、认识论、方法论诸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参融西学、为我所用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可片面,又不能盲目。田师常借用西医检查结果来补充和拓宽辨证论治的思路,并在不背离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的前提下,将其作为中医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评判的一个方面,从而更好地提高疗效。田师在临床中常选用一些现代临床药理研究证明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如钩藤、天麻、夏枯草、菊花等。

3 病案举例

王某,男性,56岁。于2005年4月25日就诊。患者高血压病史10年,间断服用过珍菊降压片、复方降压片、氯沙坦、氨氯地平片、美托络尔等降压药物。近1个月血压控制不佳,持续在180/95mmHg以上。症见头晕头重,头痛目胀,耳鸣目眩,视物昏花,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心烦不寐,舌质暗、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肝肾失调,痰瘀阻络。治宜调补肝肾,活血化痰。在继续服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处方:桑寄生15g,首乌20g,牛膝 12g,茶树根 30g,益母草 20g,生山楂 20g,菊花 10g,陈皮 10g,半夏 9g,茯苓 15g,甘草 6g,泽泻 15g,石决明 30g,黄芩15g,夜交藤2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1周后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等明显改善,舌苔转为薄黄苔.血压稳定在140/85mmHg左右。连续服用1个月,临床症状消失,睡眠改善。

猜你喜欢

阻络高血压病肝肾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血脂、血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超声引导下老年肝肾囊肿抽吸固化治疗效果观察
脑得生丸治疗瘀血阻络型脑动脉硬化症临床效果探究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