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缝线巩膜遂道小切口及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2011-01-25曹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13期
关键词:前房巩膜缝线

曹华

无缝线巩膜遂道小切口及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曹华

目的探讨无缝线巩膜遂道小切口及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与疗效,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将90例共126眼白内障患者行无缝线巩膜遂道小切口联合前房维持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并对其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手术不良反应与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0例共126眼白内障患者手术后1周视力>0.5共78眼占61.9%,手术后视力1个月>0.5共105眼占83.3%,手术后视力3个月>0.5共106眼占84.1%。结论无缝线巩膜遂道小切口及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切口闭合更严密,可简化手术操作,降低手术费用,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无缝线;巩膜遂道小切口;前房维持器;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

白内障是眼科临床首位致盲眼病,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是使白内障患者恢复视力的主要手段,然而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术后疗效有直接的影响。随着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普及,无缝线切口技术亦得到推广,由于它在减少术后散光、关闭切口、促使伤口彻底、牢固愈合等方面较传统角膜缘切口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1,2]。我院采用无缝线巩膜隧道小切口联合使用前房维持器,在90例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住院治疗的白内障患者90例共126眼,其中先天性白内障13例共18眼、并发性白内障6例共11眼、外伤性白内障2例共2眼、老年性白内障69例共95眼,年龄在5~81岁之间,平均年龄约59.1岁。术前常规行角膜曲率、眼科A超及B超、视觉电生理检查,已排除严重创伤及严重散光者。术前视力最高0.2,最低为光感。

1.2 方法将90例共126眼白内障患者行无缝线巩膜遂道小切口联合前房维持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并对其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手术不良反应与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

1.3 手术方法

1.3.1 巩膜隧道小切口及前房穿刺常规白内障术前准备及麻醉,在手术显微镜下沿角巩膜缘n~1点剪开球结膜。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用胡须刀片在上方角膜缘后2 mm呈倒眉形切开切口长约6.5 mm半层巩膜厚度,用眼科月形宝石手术刀向前作巩膜层间分离到角膜透明部1 mm,隧道的内口略宽,用裂隙宝石穿刺刀在隧道切口l2点钟处切穿前房,用于形宝石穿刺刀在角膜缘透明部10点及颞下方作穿刺口,颞下方穿刺口为前房维持管灌注时使用,10点钟作为截囊及抽吸皮质用。

1.3.2 前房维持器应用在角膜3点钟穿刺口插入前房维持管,维持管接通挂距眼60 cm高度的平衡液,用4号注射针头从角膜9点钟穿刺口伸人前房,在平衡液充盈前房的前提下进行破囊。(前房维持器,其前头为斜面的直针腔管,外径0.9 mm,表面有环形螺纹,插入角膜上的前房穿刺口后不易松脱,外侧管头连接软性硅胶管长约25 cm,再接输液管,灌注平衡盐溶液或林格氏液,在前房的压力约18~26 mm Hg。)

1.3.3 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切口处理用晶体匙伸到晶体核下托出晶体核,开放灌注液,轻压巩膜隧道外切口缘.使隧道切口开放,抽吸皮质(应观察有无虹膜脱出),植人6~6.5 mm直径后房型人工晶体。观察隧道切口,BSS液置换前房黏弹剂后轻挑切口上唇加深并密闭前房,无需缝线,关闭并取出前房维持器,穿刺口自闭。整复球结膜后热灼对合。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5 mg。

1.4 观察指标观察手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力情况,并对其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分析总结。

2 结果

2.1对90例共126眼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后视力情况分析,见表1。

表1 视力情况(眼%)

总结,手术后1周视力>0.5共78眼占61.9%,手术后视力1个月>0.5共105眼占83.3%,手术后视力3个月>0.5共106眼占84.1%。

2.2 术后并发症前房少量出血26眼,经用药物治疗3 d后出血全部吸收,视力恢复良好;有15例出现低眼压性浅前房,经用脱水剂,乙酰唑胺,散瞳及加压包扎等治疗,2~3 d恢复正常。轻度角膜水肿8只眼,术后给予局部、全身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均在3~5 d内消退。

有2例后囊膜破裂,均无玻璃体溢出。所有病例前房形成良好,无浅前房及切口渗漏现象,无虹膜脱出,未见青光眼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全部一期愈合。

3 讨论

白内障是眼科首位致盲眼病,可造成严重的视功能损害,手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视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晶体核摘除的方法有多种,如超声乳化吸出、手法碎核分次摘除等,各有其优缺点。超声乳化吸出需特殊的设备且手术费昂贵,手法碎核分次摘除前房内操作多,角膜内皮及晶体后囊受损伤的危险性大[3]。无缝线巩膜遂道小切口联合前房维持器治疗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是近几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该术式具有切口小、恢复快、术后散光少等优点。其切口为自闭式,无需缝合,避免了对切口的矢量压迫,使角膜中央视轴区弯曲度的影响减小。小切口远离角膜缘,与角膜缘弧度相反,两端向上产生悬吊作用,防止切口下层下垂;弧形切口增加了实际宽度,中央部靠近角膜,便于眼内操作[4];巩膜隧道扩大了切口层次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粘合力和愈合面,使切口稳定,闭合严密;角膜瓣内切1∶3在眼内压力下自行关闭,复位准确,保持了角膜内表面原有的连续性,减少了术后角膜散光的产生[5]。而使用前房维持器,能保持眼内压及恒定的前房深度,使截囊、松核、抽吸皮质等眼内操作容易,方便,增加手术安全性,最大限度减少术中并发症。

本文显示,90例共126眼行无缝线巩膜遂道小切口联合前房维持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后1周视力>0.5共78眼占61.9%,手术后视力1个月>0.5共105眼占83.3%,手术后视力3个月>0.5共106眼占84.1%。所有病例前房形成良好,无浅前房及切口渗漏现象,无虹膜脱出,未见青光眼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全部一期愈合。

无缝线巩膜隧道小切口其因切口远离角膜视部,对角膜曲率的影响较小,具有良好的控制散光作用,较传统的切口闭合更严密,愈合更好更快,联合前房维持器,能很好地控制眼前房深度及眼内压,可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的早期恢复。

[1]黄明汉,谭少健,区显宁,等.前房维持系统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16(6):805-806.

[2]仲新.适于基层医院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9,21(4):614-615.

[3]陈樱,喻长泰.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切口下皮质处理方法探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48:284-285.

[4]李一壮,刘受萍.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法墙接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5,13:282.

[5]陆道炎,张效房,陆国生,等.国外白内障与人工晶体手术的新进展.中华眼科杂志,1993,29:8.

473000河南省南阳市眼科医院

猜你喜欢

前房巩膜缝线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及处理疗效观察
外科缝线标准中线径问题的研究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巩膜镜的临床应用
缝线抗议
老年表层巩膜炎和巩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