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替传译课堂中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的发展之路

2011-01-09姚艳波

关键词:译员性知识程序性

姚艳波

(浙江海洋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交替传译课堂中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的发展之路

姚艳波

(浙江海洋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口译课堂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译员的口译能力。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关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分类以及能力从以陈述性知识表征到以程序性知识表征的转化过程,本文提出交替传译教学应包括基于口译基本理论的课程模块、基于口译技能训练的课程模块、基于口译专题训练的课程模块、基于口译模拟训练的课程模块和基于口译综合实践的课程模块。在不同的课程模块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译员逐步成长为合格的译员。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交替传译;口译能力

随着对口译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英语专业本科阶段交替传译的课堂教学经历了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到训练学生口译技能再到培养学生译员能力的转变[1-4]。当代认知学习理论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这对概念对能力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5]。任何认知知识的习得都要经过一个从陈述性阶段过渡到程序性阶段的过程。这为口译课堂教学带来了有意义的启示。口译课堂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译员的口译能力,其实质是帮助学生实现能力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转化。那么,在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合理地设置课程模块从而使学生译员的能力实现从陈述性阶段过渡到程序性阶段的转化?

菲茨和坡森纳曾提出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三阶段理论。在认知阶段,学习者要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习得对规则的描述,然后设计实施的途径或方法,通过训练使二者得以联结,最后达到技能的自动化[6]。类似的,口译能力作为一种智慧能力,其发展之路也是从认知阶段到联结阶段再到自动化阶段的过程。在第一阶段—认知阶段,学员了解口译中话语行为和语言结构特点,了解双重甚至是多重任务的处理方法和注意力分配,对复杂句子结构进行释义等;到第二阶段—联结阶段,学员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做,并开始处理口译中碰到的问题;到了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译员与源语发布人融为一体,译文表达更加顺畅、准确,渐入佳境[7]。

基于此,从口译教学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英语专业交替传译课堂中学生译员口译能力发展的之路及其相对应的课程模块,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的发展之路及相应的课程模块的设置

一、口译能力的初步认知阶段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但要有效地获得程序性知识,必须以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没有相应的陈述性知识,就难以掌握有关的程序性知识。其原因是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人怎么做事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表现为一系列的概念、命题、法则、定理和理论等;程序性知识则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知识,常表现为某种操作程序。当一个人获得了某种程序性知识,即获得了运用某种知识去产生行为或解决问题的能力。[8]

因此,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都始于有意义的、用陈述性知识表征的学习。鉴于此,在“基于口译基本理论的课程模块”部分,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口译能力”,我们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教学材料可以是交替传译视频片段。老师在播放视频后,让学生明白口译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操练活动,包括视、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口译能力”是指完成一项口译任务时译员所必须具备的全部的能力,由“智力性因素”和“非智力性因素”两大部分构成。其中,“智力性因素模块”包括语言能力、知识能力、口译技能等;“非智力性因素模块”包括译员心理素质(如出色的记忆力、快速的反应力、良好的镇定力等)、译员身体素质(能进行长时间高强度脑力工作的身体素质等)和译员职业素质(口译设备的操作、口译工作的态度、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等)[9]。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采用现场口译视频作为教学素材时,选材要有针对性。譬如,教师在讲解语言能力中的听力能力的重要性时,可以挑选如阿拉伯国家等非英语国家人士的讲话视频,让学生明白识别并理解各种英语语音变体的重要性。

二、口译分能力的认知和获得阶段

(一)口译能力的分类

安德森曾指出:“加涅从需要传授的能力中分解出它的分能力,从这些分能力中又再次分解出它们的分能力。……在加涅看来,成功的教学设计关键在于确定这类分能力的层级,教学的宗旨就是分别传授这些层次中的各种分能力。”[8]

口译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操作过程。根据口译过程和译员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可以把口译细分为理解能力(comprehension)、记忆能力(short-term memory and note taking)、表达能力(reproduction and public speaking)、双语转化能力(languages competence)、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cultural awareness)、应对能力(copying tactics)和职业能力(professionalism)七大部分[10-11]。具体见表2。

表2 口译分能力及训练内容

(二)帮助学生认知口译分能力

在认知阶段,学习者对某一能力的各项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下将要执行的相应行动形成最初的表征,而这种表征是以陈述性知识作为编码的,而陈述性知识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和示范。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传递陈述性知识,让学生译员明白各项口译分能力的内涵以及如何运用。例如,口译笔记是口译的一项重要能力。在训练时,教师首先通过讲解让学生从理论上明白口译笔记的重要性,口译笔记与课堂笔记、速记与听写的区别,口译笔记的功能、原则、内容等。然后,教师示范口译笔记如何进行,如何采用纵向分页、横向分段、阶梯式排列和条例式记法在笔记纸上布局信息。教师也可以示范如何运用符号、图像、缩略、字母、文字或加以组合来表达信息的内容与结构等。

(三)帮助学生获得口译分能力

著名的口译学者吉尔教授认为技能的教学是在练习这一框架内,通过学生试译、教师矫正这种方式展开的[12]。学生试译针对分能力的练习、教师矫正学生的口译这一方式同样适用于帮助学生获得口译分能力。比如,数字口译是口译中的难点,能否迅速、准确地做好数字的口译是对译员的一大挑战。因此,在口译训练中,我们整理了温家宝总理历年记者招待会中涉及数字的资料并在课堂中让学生口译。通过学生试译、教师矫正的方式,学生掌握了多位整数的缩略语记录法、分节号纪录法,倍数的翻译,数字单位的翻译和表达数字变化趋势的方法等。在训练初,由于中文里的数字单位“万”和“亿”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单位,学生容易出错,把“万”和“million(百万)”弄混,把“亿”和“billion(十亿)”弄混。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纠正,学生在掌握“一万”等同于“ten thousand”,“一亿”等同于“ten million”的基础上能逐渐快速地口译上万上亿的数字。

三、口译能力的合成阶段

练习在帮助学生将基本的能力合成时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学生认知和初步获得译员分能力后,交替传译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主题展开的译员口译能力综合训练。

口译练习的内容必须具有多样性、真实性、趣味性、现实性,并且难易适当。口译主题训练可以包括礼仪祝词、国际交流、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体育运动、会展介绍等。口译的内容可以为词组、句子、段落和篇章的形式,在难度上循序渐进。口译练习内容的载体可以为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口译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单向口译或双向口译。单向口译是译员将来源语直接翻译成目标语;双向口译是译员交替用来源语和目标语为操不同语言的交际双向翻译。一般而言,对话形式的口译资料是双向口译,而其他的一般都是单向翻译。表3即为以“旅游观光”为主题展开的口译能力综合训练。

表3 以“旅游观光”为主题展开的口译能力综合训练

四、口译能力的程序化阶段

为了使学生的口译能力程序化,应开展基于口译模拟训练的课程模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创建能使学生进行持续探索的、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情景并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并解决在口译这一领域可能遇到的不同情况。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陈述性知识向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就实践而言,与学生实际生活或时事相关的角色扮演(Role Play)与模拟(Simulation)是比较有效的手段。学生的角色扮演或模拟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递交视频或课堂展示予以呈现。

比如:如果老师布置的口译作业是以“上海世博会”为主题,向外国旅客介绍“中国馆”。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世博会之旅的经历或通过网络,收集“中国馆”的中文介绍资料和图片资料,从而确定“中国馆”的介绍词并由小组共同翻译成英文。接着小组确定外国游客要问的问题。最后小组确定角色,分别扮演“中国馆”的中文介绍人、外国游客和译员,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在课外的准备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已学的各种能力,如在翻译类似“‘中国馆’是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构思主题”等内容时,学生就需要思考在口译过程中如何灵活处理“中国馆”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

我们也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人小组,设计商务会谈、旅游观光等跨文化交流场合,指定学生分别扮演中方、外方和译员等不同角色,布置会谈主要内容、商谈需要完成的任务。如教师布置的口译作业是以“旅游观光”为主题,介绍某一旅游景点,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讨论决定角色,商定交流内容,共同翻译,最终完成任务并录像,以视频形式上交到作业提交系统,展示小组共同合作的结果。下面就是学生完成的口译任务:

我们也可以借鉴口译教师的口译实践活动,通过合理删选,设计一场全班同学可以参加的某专题模拟中外记者招待会或国际会议的口译训练,部分学生做报告和回答,部分提问,部分口译。比如:2006年瑞典商船“哥德堡号”访问舟山,舟山市政府和瑞典方相关人员举行了记者招待会,笔者承担了口译任务。口译活动结束后,根据收集到的口译资料,我们在口译课堂模拟记者发布会。这种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实际,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很好地促进了口译教学效果。

总之,角色扮演和模拟教学不但使学生变得善于使用已学的记忆能力、笔记能力、应对能力、表达能力等,而且还提高了口译教学的真实性和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碰到问题的能力。

五、口译能力的自动化阶段

为了使学生的口译能力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和协调,从而实现自动化,口译课堂教学应包括基于口译综合实践的课程模块。

一般而言,口译综合实践有两种途径。首先,我们可以在多媒体教室观摩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外交部的记者招待会以及各种国际会议等现场口译,或领略经典演讲或对话的口译,直观地感受口译工作,如2009年2月2温家宝在剑桥大学的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See China in the Light of Her Development)的口译,和奥巴马2009年访华期间在上海与中国青年对话的口译等。

其次,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向学生提供合适的口译实践机会。对高校而言,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国际会议和论坛的举行以及国外高校的来访越来越频繁,学校的外事接待工作给学生的口译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比如,我校在50周年校庆时曾举办国际海洋大学校长论坛。部分学生参与了口译活动,感受了真实的口译氛围。在这种场合,学生可以很好地积累口译工作经验,如学生在口译前需要思考这些问题:客户是谁:哪个国家的?哪个大学?什么场合:是演讲或小组讨论?如果是演讲,是否可以事先拿到稿件?内容是什么:是介绍自己的大学还是某一海洋领域的专门知识?口译任务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等?

通过观摩实践活动、参与口译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不断完善自己口译能力的薄弱环节,提升自己的口译能力。

口译课堂的教学目的是在帮助学生实现能力从陈述性知识转化到程序性知识,这是一条合理的能力发展之路。基于此,本文提出英语专业交替传译课堂中学生译员口译能力发展之路及其相对应的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设置的基本理念是在实现能力程序化的过程中,掌握译员能力的程序性知识是前提,掌握口译分能力并使分能力合成和程序化是过程,而能力的自动化则是结果。在这条能力发展的道路中,教学活动应该灵活设计,为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的发展服务,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译员逐步成为合格的译员。当然,在这条能力发展之路中,有些环节还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

[1]方健壮.口译教字改革刍议[J].中国科技翻译,1998(1):38-41.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61.

[3]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3):30-33.

[4]古琦慧.口译课程发展刍议—译员能力的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9(4):109-112.

[5]Anderson,J R.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ve[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6]卢宁,赵俊华.一条能力发展之路——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转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25-27.

[7]柴明炯,张爱玲.论口译专能的开发与培养[C]//柴明炯,张吉良.口译的专业化道路: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80-181.

[8]吴吉惠.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与学生能力的发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16-119.

[9]王斌华.“口译能力”评估和“译员能力”评估[J].外语界,2007(3):45-50.

[10]陈振东.口译课程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08(4):49-53.

[11]姚艳波.交替传译技能化教学:内容、原则和模式[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85-89.

[12]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3-65.

Developing Students’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Competence

YAO Yan-b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China)

The goal of interpreting curriculum design is to develop student interpreters’interpreting competence.Based on the cognitive theory that the transfer from declarative knowledge to procedural knowledge is the path to expertise development,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interpreting models aiming at training qualified interpreters.

declarative knowledge;procedural knowledge;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interpreting competence

H031.9

A

1008-8318(2011)03-0056-05

2010-12-04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在交替传译能力发展中的运用”(编号:Y200908009)。

姚艳波(1974-),女,浙江舟山人,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译员性知识程序性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医疗口译中口译人员角色的动态转换
为什么我们不会忘记怎样骑自行车
为什么我们不会忘记怎样骑自行车?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哄骗孩子形成错误的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