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37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分析

2010-08-28王建堂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18期
关键词:乙胺阵发性房颤

王建堂

近年来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尤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探讨急诊房颤患者的病因、房颤类型、抗凝治疗和缺血脑性卒中发生情况,为急诊房颤的规范治疗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8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所有房颤患者 376例,男203例(54.0%),女173例(46.0%),年龄25~86岁。诊断标准如[1]。

1.2 方法 对所有符合标准的房颤患者,收集其个人特征、既往慢性病史、房颤病史、目前心率及持续时间、房颤控制措施、目前患病情况、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情况。

1.3 急诊房颤治疗原则 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48 h者给予药物转复,首选乙胺碘呋酮:150 mg/min持续静脉推注,随后1 mg/min静脉滴注,复律后逐渐减量维持;阵发性房颤发作持续时间>48 h者,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除外心房内血栓,然后给予乙胺碘呋酮复律,用量、用法同上,并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慢性房颤以控制心室率为主,根据心功能情况选用西地兰、乙胺碘呋酮或β受体阻滞剂。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376例房颤患者,无论男性、女性,均为61~8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男51.7%;女46.8%。慢性房颤占65.4%(246/376),阵发性房颤占34.6%(130/376)。

2.2 房颤病因分析 376例急诊房颤患者病因主要为冠心病(41.7%)、高血压(27.4%)、糖尿病(25.2%)和心力衰竭(22.3%),风湿性瓣膜病(2.1%)所致房颤的发病率明显减少。40岁以内者2例均是饮酒后发生房颤。

2.3 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l例,占24.2%,男49例(53.8%),女42例(46.2%)。

2.4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比较 与非脑卒中组患者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房颤患者年龄偏高(P<0.001),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卒中组(均P<0.05);2组抗血小板治疗率和抗凝治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376例急诊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比较(例,%)

3 讨论

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本组临床资料发现,急诊房颤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尤其是65岁以上患者占多数,并且高龄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明显相关(P<0.001)。本组病例结果分析提示,冠心病是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P<0.001)。

对本组患者进行相关性分析,没有发现服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患病危险。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本组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者只有25例,占6.64%;②服用华法林者只有不到50%的患者在规律监测国际标准化率(INR),即50%以上的患者INR不达标;③本组房颤患者中有39.6%服用阿司匹林,以50~100 mg/d为主,而国外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剂量低于325 mg/d对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没有显著作用[3]。分析抗凝不够的主要原因为:①对房颤抗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监测凝血时间频繁,增加治疗费用,患者依从性差;③医生顾虑出血并发症而不敢大胆使用。

根据美国胸科学会第7次抗栓和溶栓会议建议,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分层如下:①高危:具有以下任何一项特征:缺血性脑卒中病史;短暂性脑缺血或系统栓塞史;年龄>75岁;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史;②中危:年龄65~75岁,冠心病、甲状腺毒症;③低危:年龄<65岁,无危险因素。

急诊的房颤治疗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在纠正阵发性房颤、控制心室率、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应常规对房颤患者进行缺血性卒中的危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抗栓治疗,以更好的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

[1]王吉耀.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2.

猜你喜欢

乙胺阵发性房颤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酚磺乙胺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考查
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刚乙胺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针对性护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乙胺碘呋酮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