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报工作初探

2010-08-15王靖翔

党史文苑 2010年4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抗战时期党报

王靖翔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报工作,从建党之初就创建了专门的党报工作机构,并对党报的性质、作用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抗战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党报理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使党报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报工作的历史概述

抗战时期,在列宁党报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提高了对党报工作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党办报”思想,并发展了“联系群众”的办报方针。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党报工作以1942年整风运动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

1.起步阶段。整风运动前为有效管理并提高党报的宣传效果,中国共产党人改进了党报工作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党报发行机构,党报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1)创办报刊,扩大党报的宣传阵地。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抗战时期的党报工作发展迅猛,特别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后,中国共产党获得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使得党有机会出版全国性的报刊。这一时期中共中央主办发行了 《新中华报》《解放》《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共产党人》等,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办发行了《八路军军政杂志》《前线画报》等,中央工、青、妇委和文化协会主办了《中国工人》《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文化》等;中共中央各局和陕西省委主办了《抗日日报》《边区群众报》《团结》《西北》以及分区创办的《晋察冀日报》等。这些刊物极大地推动了宣传工作的开展,扩大了党的宣传阵地。(2)加强党报工作的纪律性建设。1941年前后,党领导下的一些报刊杂志出现了许多违反党的政策的宣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为此,中央决定加强对党报宣传工作的纪律性建设。1941年5月,中央下达《中央关于统一根据地内对外宣传的指示》,要求党报的宣传均应服从党的政策和中央决定。同年6月和7月,中宣部又下达文件,强调“一切党的报纸杂志……掌握党中央的政策与党的原则,为它们的贯彻而进行各方面的斗争,防止任何违反政策和原则的言论”。[1]这些文件具体规定了党报工作应遵循的纪律,加强了党报宣传的纪律性。(3)规范党报人才队伍的培养。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专业党报人才的培养,认为党报工作人员“需经过党的干部部门的负责审查”,确保党报人才的政治素质;在培养方针上确立了“政治家办报”的总原则;在培养方式上提出要以学校为主渠道,“在党的高级党校中可设立新闻班来训练这类干部”;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指出“无论在标记、通讯、出版、发行方面,都需有足够的有专门修养的干部,党的组织必须努力搜集这类干部,并有计划的培养这类干部”。

2.发展成熟阶段。整风运动后,党报工作全面摆脱了严重的主观主义、党八股、形式主义现象,党报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也开始起步。(1)形成独具特色的党报理论体系。在延安整风过程中,党中央对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党报新闻工作的文件、社论和署名文章,对一些重大的党报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批判了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新闻观点。其中《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致读者》《党报与党》《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我们对新闻工作学的基本观点》等20多篇文章,对党报的性质、特征、任务,党与党报的关系及党对党报的领导,党报工作的工作方针、路线及党报的文风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理论阐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体系的形成。(2)明确党报的使命与功能。在“全党办报”的思想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强调党报是“革命政策和革命工作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指出党报这个集体是就“整个党组织而言的集体”,“报纸是党的喉舌,是这一巨大集体的喉舌”,是对于“全体人民,有极大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2]”。1944 年 2 月 16 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再次强调“全党办报”的方针,使“报纸就起了集体宣传者和集体组织者的作用”。整风运动强化了党报的党性、实践性,要求党报“要把党的政策,党的工作,抗日战争,争取当地群众运动和生活,经常在党报上反映,并登在显著的重要的地位”。党在抗战时期还特别注重党报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提出“党报要成为战斗性的党报就要与适当正确的自我批评”,应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3](3)党报工作的制度化开始起步。 1942 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加强了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媒体整合,党报工作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制度化起步,这主要体现为对《解放日报》的改版。1942年3月,中宣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对党报的内容、版面和主要任务作了规定,要求大力加强党报编辑部的工作,允许在党报上进行不同观点的争论。不久,毛泽东和《解放日报》主编秦邦宪找几个方面人士举行座谈会,就改版问题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经过系统讨论,1942年4月,中共中央任命陆定一为 《解放日报》主编,主持《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改版后的《解放日报》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联系群众的要求,对版面安排和新闻排序有了根本的改变;着眼于保证党的政策有效落实的目标,及时、大量宣传整风运动;重点加强了社论质量,对党的政策和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解放日报》的改版是从内容到形式、从编辑人员到编辑思想的根本性变革,从而实现了党报工作的制度化起步。

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报工作的实践特色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工作规模浩大,成果丰富,效果显著,逐步走向成熟。这一时期党把党报放在宣传工作的首位,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宣传威力,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了我党党报工作的特色。

1.紧跟形势变化的鲜明时代性。抗战时期的党报工作紧贴时代脉搏,充分反应了当时世界和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对党报工作的新要求。与土地革命时期相比,抗战时期在国际上存在着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矛盾;从国内来讲,主要存在着三种力量: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间力量,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敌伪力量,三种力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我党根据形式的变化,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高度,指出党报宣传要坚持“一切有利于抗战的话就说,不利于抗战的话就不说……务必使我们的宣传完全符合党的政策”[4]。同时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我党在香港、东南亚、欧美国家创办了《华商报》《华侨导报》《救国时报》《纽约华侨日报》等报刊开展对外宣传,扩大了党的国际影响。

2.贯彻党性原则的充分性。党报中的党性是指党报要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一切,反映一切。抗战时期的党报工作在政治上严格同党保持完全一致;在组织上无条件地服从党的领导;在报道上严格按照党的政策和策略进行宣传。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致读者》的社论,明确指出“党报必须贯彻坚强的党性。不仅要在自己的一切篇幅上,在每篇论文,每条通讯,每个消息都能贯彻党的观点,党的见解,更重要的是报纸必须与整个党的方针、党的政策、党的动向密切联系,呼吸相通”。抗战时期,党报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贯彻了党性原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性新闻观。

3.坚持真实性与群众性相统一的实践性。实践性首先在于“实”。抗战时期为保证新闻宣传的真实性,中共中央曾多次做出决议或制定相关条例,毛泽东也专门指出“在新闻宣传上,我们同样应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无论是发扬成绩或检讨错误,都应老老实实的讲求分寸,不应故意夸大吹嘘[5]”,要“请看事实”、“严禁撒谎”、“实报实销”等。同时,党还十分重视党报工作者在道德修养上的真诚务实。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同志说:“你们搞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添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6]。抗战时期党报工作的实践性还表现在党报工作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强调党报工作者要 “深入实际,不善空谈”。中宣部还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党报要积极反映群众运动和生活,并力求文字通俗简洁。毛泽东在《工人日报》发刊词中要求该刊“以通俗的语言解释许多道理给工人群众听,报道工人阶级抗日斗争的实际”,“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记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报工作的历史效应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报工作有力地配合了宣传工作的开展,争取了民心,实现了民族心力与民族武力的一致对外,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党的建设,发扬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扩大了党的国际影响,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揭露侵略者的罪行,遏制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企图,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抗战初期,《解放日报》集中报道了日寇种种骇人听闻的暴行,发表了众多控诉日军暴行的文章。《生活》周刊围绕中心,报道了大量沦陷区的惨况,激起了全民的义愤。针对“亡国论”与“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各级党报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批判,如《太行前哨报》《抗敌三日刊》均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战下去,团结下去中国必存。和下去,分裂下去中国必亡”的决心;同时,又广泛宣传了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深入的报道对人民进行了抗战的精神总动员,在鼓起人民抗日决心的同时使人民不再幻想战争的速胜,而是为抗战脚踏实地的工作。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开始奉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策略,党报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特别是皖南事变发生后,党报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大量真实报道反击了顽固派的歪曲宣传,擦亮了群众的眼睛,向全国和世界揭露了真相,迫使顽固派不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抗战后期,为了继续激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各级党报详细搜集和报道了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为夺取最后的胜利作了精神准备。

2.积极进行正面宣传,使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得以光大。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运用党报对群众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一方面注重在报刊上介绍和宣传一些古代的爱国志士和当代的英雄模范,如《屈原的故事》《岳飞的故事》《列宁的故事》《模范指导员张维山》《大青山十七勇士》《毛主席亲手发棉衣》《朱总司令的的扁担》等;另一方面注重开展军民关系的宣传,大量刊登军爱民、民拥军的小故事,经常报道群众在抗战中奋不顾身支援战斗,甚至直接参加战斗的情况,报道部队大力助耕、协助群众抢收的情况。同时注重报道形式的创新,通过一些反面典型的报道,提升报道的深度,如《破坏军民关系等于帮助敌人》《两种方法、两种效果》等,以此说明搞好军民关系的重要性。这些都有利地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和发扬光大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

3.改善了党所处的抗战环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从事着革命斗争,并开始积极运用党报开展对外宣传。1938年,由香港地下党组织主办的《立报》《华商报》《中国报道》积极反映了国内各阶层民众的抗日呼声和民主进步要求,介绍陕北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新气象,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进步的主张,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东南亚,我党创办的《新知周刊》《华侨导报》高举抗日大旗,锋芒指向强烈,极大地鼓舞了侨胞抗日的斗志,在华侨中影响很大;在欧美,1938年8月由饶漱石主办的《救国时报》在法国出版。该报号召华侨支援国内抗日,反对欧美的绥靖政策。在美洲,1940年7月我党创办了 《美洲华侨日报》,该报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广泛报道了各抗日根据地军民英勇顽强的抗日事迹,深受侨胞欢迎。皖南事变后,该报率先披露事实真相,并联合其他美国报纸,发表了著名的《十报宣言》,强烈抨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倒退行径,在美国产生了巨大震动。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海外报刊,使我党突破了狭小天地的束缚,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了自己,赢得了世界进步人士的普遍赞赏。

[1]中央宣传部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报纸杂志的指示[Z].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学习出版社,1996.264.

[2][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社出版社,1983.202、9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75.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27.

[6]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02.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抗战时期党报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