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历史启迪现实 开拓未来——在“庐山与全面抗战的形成”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

2010-08-15沈谦芳

党史文苑 2010年4期
关键词:和谈专家学者庐山

沈谦芳

让历史启迪现实 开拓未来
——在“庐山与全面抗战的形成”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

沈谦芳

(2010年1月14日)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为期两天的“庐山与全面抗战的形成”学术研讨会在全体与会同志的努力下,就要闭幕了。这里,我受研讨会主办方的委托,作研讨会总结。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研讨会的基本情况

这次研讨会,由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江西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中共九江市委共同主办,中共庐山管理局委员会、中共九江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九江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共同承办。研讨会的主办方和承办方均为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这里,我要特别提到的是,在研讨会的筹备过程中,由于开会时间和地点多次变更,中共九江市委和中共庐山管理局党委的领导以及具体承办的单位和人员,可谓是操透了心、吃尽了苦头,而且多花了不少的钱。应该说,他们是在用真心、真情和无私的奉献来确保研讨会安全、顺利、成功召开的。

这次研讨会得到了中共江西省委、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国台办的高度重视与具体指导。研讨会筹备期间,中共江西省委苏荣书记做出了“省委支持,力争办成”的重要批示,亲自审定了研讨会筹备方案。研讨会召开前夕,他又委托省政协王林森副主席带着他和省委对研讨会召开的祝贺以及对海峡两岸专家学者的欢迎到会讲话。省委副书记王宪魁会前专门听取汇报,指示要克服天气不好的困难(当时的天气很不好),把研讨会开好,特别要确保专家学者的安全。中央党史研究室欧阳淞主任和龙新民、李忠杰副主任都分别听取过汇报,给予过热心的指导。第一研究部副主任李蓉研究员专程到会,带来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对研讨会的支持和指导。国台办主任王毅以及其他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密切关注研讨会的筹备情况,对研讨会主题的确定、开会的时间以及两岸专家学者的邀请等都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指示。国台办交流局副局长何岚菁专程到会指导,增强了我们开好这次研讨会的信心。

这次研讨会通过 《中共党史研究》《党史文苑》《党史信息报》《九江党史文萃》等专业报刊发布征文启事,得到海峡两岸专家学者的热烈响应,共收到论文63篇,入选论文42篇。在这些论文当中,有的研究了庐山谈判的重要意义,得出了庐山和谈对现实的重要启示;有的研究了国共两党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顺应历史潮流,化干戈为玉帛的宝贵经验;有的研究了庐山在全面抗战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的研究了全面抗战形成的艰难历程;有的研究了第三次庐山暑期训练团的历史;有的研究了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宋美龄等重要历史人物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有的研究了庐山与民国时期的政治;有的研究了共产国际、苏联与全面抗战形成的关系;有的研究了抗战宣言发表前后“新生活运动”的实践活动;有的研究了当时各党派的政治主张;有的研究了在庐山的外国侨民齐心协力帮助抗战的感人历史,等等。其中许多论文观点新颖,史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受到邀请的论文作者和特邀海峡两岸专家学者总共75人,但由于天气的原因、交通的原因、工作忙的原因以及健康的原因,只有51位专家学者到会。在这51位到会专家学者中,大陆学者33人,台湾学者18人。24位专家学者未能与会,虽然遗憾,但是他们提交的论文或给予的其它关心,同样使我们的研讨会得到了实际的支持。

这次研讨会安排了开幕式、主题报告、分组研讨、参观考察和闭幕式等议程。开幕式安排了4位领导讲话,表明各相关方面对研讨会的高度重视。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石仲泉的主题报告,全面、客观、公正地阐述了“庐山和谈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突出了“庐山与全面抗战的形成”这一研讨会主题。研讨分两个组进行,各安排了3场,共6场,近30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发言,贡献了智慧、展示了风采。参观考察中的一大亮点是作为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之一的庐山图书馆被修葺一新,辟为庐山抗战陈列室。虽然陈列展览还是初步的甚至是粗糙的,但却实实在在地显示出主办者和承办者对庐山抗战历史的尊重。还有,庐山抗战纪念碑也是重新修复的,这是对殉国先烈的告慰,也是对今人和后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警醒。闭幕式上安排了两位70后的博士、教授代表两个小组发言,目的是让全体与会者都能分享到另外一个小组的研讨成果。可以说,这两位年轻人的精彩发言达到了预期目的。

讲到在这里,我想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对所有关心、支持、指导、出席研讨会,并促成研讨会圆满成功的各方面领导、专家学者、工作人员以及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这次研讨会本来全部放在庐山上面开,想让大家在欣赏美丽冬景的同时,以“悠然见南山”的心情重温国共和谈与合作的历史。但是,考虑到山上冰雪路滑,安全隐患较多,所以做了山上举行开幕式和作主题报告、山下进行分组讨论的安排。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相信大家能够理解。同时,在研讨会的各个环节,也还存在一些不周之处,敬请大家谅解。

二、研讨会的主要成果

这次研讨会通过大会交流和分组研讨以及参观考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第一,肯定了庐山在全面抗战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抗战是全中国、全民族的抗战,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形成过程。这次研讨会以“庐山与全面抗战的形成”为主题,征集论文,展开研讨,多角度地展示了庐山在全面抗战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比如,两次庐山国共和谈,两次各党派、各团体、各界人士的庐山谈话会以及后续的妇女界庐山谈话会,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战宣言》以及毛泽东的回应,开办第三次庐山训练团等重大的政治、军事活动,都是促成全面抗战形成的重要举措。其中,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两次庐山和谈不仅使反目成仇、互相厮杀了10年的国共两党重新走向合作,而且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形成;认为蒋介石的《抗战宣言》表达了国民党及其政府全面应战的决心,“起到了将民众从思想上到舆论上统一到抗战方面的客观作用”,“对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毛泽东当年就曾称赞蒋介石的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受到了我们和全国同胞的欢迎”。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将庐山称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倡议地,也是国共两党政治和谈圣地”。甚至认为“没有庐山和谈,就没有国共的第二次大合作。没有国共的第二次大合作,就没有抗战的胜利,就没有台湾的光复”。这个观点虽然还需进一步斟酌,但其炽热的历史认同感却值得称许。至于庐山的孤军抗战以及保安团撤出庐山后的游击战争,也都纳入了专家学者的视野,当然属于全面抗战之列。此外,有的学者专题阐述了外国侨民在庐山抗战中与中国军民坚定地站在一起,并以各种方式参加抗战的行为,认为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远未建立之前,庐山就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尝试,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总之,通过交流与研讨,庐山在全面抗战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清晰可见了。可谓是,已识庐山真面目,更知庐山贡献大!

第二,深化了民国历史特别是国共关系历史的研究。庐山之所以能在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推动全面抗战形成的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除了当时作为“夏都”所特有的政治优势之外,更是时势剧变所使然。这次研讨会,专家学者视野开阔,撰写文章、参与研讨,就事论事者少,着眼大局和大势论事者多。比如,把庐山在全面抗战形成中的作用,放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放到“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大局中去考察、放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等国际因素的影响中去考察、放到国内各党、各派、各界认识趋同以及民心所向的潮流中去考察、放到抗日战争的全局中去考察、放到庐山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去考察。这样,就会看得更清楚,论得更透彻,立得更牢靠。同时,专家学者又把庐山在全面抗战形成中的作用,放到一些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扭转乾坤的作为中去考察。正是毛泽东的运筹帷幄、周恩来的长袖善舞、蒋介石的激流勇进、宋氏姊妹特别是宋美龄的积极参与,成功驾驭了庐山风云,推动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的形成。正因为有着上述开阔的视野,所以这次研讨会避开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既凸显了庐山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又深化了民国历史特别是国共关系史的研究。

第三,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1937年的那个火热夏天,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不是生就是死的最后关头。在庐山上展开的国共和谈等系列重大活动,均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在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全面抗战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华民族求生存、图发展、谋复兴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基础。庐山抗战纪念碑的入园处有一副对联,“长江入海方无限,庐岳撑天始有峰”,可谓是气吞山河。历史也正是这样,庐山在中华民族最为危难的时刻,挺立起了坚不可摧的脊梁。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虽然身在庐山,但却心忧天下。7月11日的《蒋介石日记》,在记述“上午开会研究战事”等事项后,写道:“今日之中正实为东人之奴隶矣,任劳任怨,受苦受难,可谓至矣。”读来让人十分感动。7月17日的《蒋介石日记》,记载“本日谈话会发表讲演决心”,指的就是《抗战宣言》。其中,涌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清晰可见。至于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更不用说了。因此,这次研讨会上,有的专家学者把“庐山精神”概括为“爱国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团结的精神,合作的精神”,是有充足理由的。其中,“爱国的精神”摆在首位,是核心和灵魂。今天,我们尊重历史,共同缅怀开创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局面的诸多先贤,实际上就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弘扬,所有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都由此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与会者的共同期待

与会专家学者研讨历史,放眼现实,瞻望未来,心绪难平,期待良多。

第一,期待着海峡两岸关系早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经世致用是中国学人的传统。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启迪现在和未来。纵观当前海峡两岸关系,有喜有忧。喜的是和平、发展、合作,是民心所向,是大局、是潮流,海峡两岸任何人、任何党派以及国际上任何反华势力都阻挡不了。新世纪以来,两岸由相对隔绝到“三通”,由民间的交流发展到政党间来往,由经贸往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碰撞,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然而,忧的是海峡两岸的关系仍然扑朔迷离,变数很多,尤其是台独势力仍然嚣张,对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构成了最直接的损害和威胁。中国只有一个,台湾问题的解决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合适的方式方法。但是,台湾不能永远孤悬海外。专家学者期待两岸关系在结束政治对立、走向统一方面有实质性突破,并认为庐山和谈的“民族义重,捐弃前嫌;消除狭疑,坚持诚信,互谅互让,妥协中和;求同存异,携手并进”的历史启示,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共同推进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合作直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其中的一些台湾学者,经年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奔走呼号。他们是令人敬佩的爱国者。

第二,期待着庐山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有新的更大作为。庐山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瑰宝,既集中了自然美景,又蕴含了几千年中华文化;既是世界级的旅游胜地,又一山兼系国共两党,承载着现代政治风云。面对如此珍贵、丰富的资源禀赋,与会专家学者期待着庐山在推动两岸党派合作、促进和平统一方面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共产党关于台湾问题的政策是很清楚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范围内,什么都可以谈,什么人都欢迎来谈。通过和谈,解决台湾问题,不是唯一的方法,却是最好的方法。既然要和谈,那么在哪里谈最合适?专家学者认为庐山应该当仁不让,海峡两岸的有识之士也应该高度重视,极力推动。李白在庐山作诗云:“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就是海峡两岸政治谈判、和平统一所需要的眼界、胸襟和气魄!专家学者还期待庐山,紧紧抓住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把庐山建设得更加美好,使中华民族的这一瑰宝更加熠熠生辉!

第三,期待着海峡两岸的学者往来更加频繁活跃。这次研讨会,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既交流了学术问题,又切磋了现实问题,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达到了预期目的。会上会下,大家都表示,既有中共党史专家又有民国史专家,既有大陆学者又有台湾学者,共同研讨一个对现实具有重要启迪意义的历史问题,互相启发,求同存异,是一种很好的学界合作形式。人人都需要历史文化滋养,民族需要共同的价值观。当前,祖国大陆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着力构建全民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战略举措。而在宝岛台湾,资讯十分发达,社会多元发展,个人独立性强,但较为明显的“历史文化模糊”倾向值得警醒。在这样的情况下,营造包括海峡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精神家园,就显得十分迫切。鉴于此,专家学者提出了海峡两岸联合开展一些重大历史文化课题研究并形成常态合作机制的动议,表达了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强烈愿望。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这次研讨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开得很好、开得很成功、开出了精气神!明天,研讨会就要结束。与会的专家学者就要带着丰硕的成果和深厚的友谊返程了。我在这里祝大家返程一路平安!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腾达!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统一、繁荣、富强!

沈谦芳,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博士、教授。

责任编辑 梅 宏

猜你喜欢

和谈专家学者庐山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七一智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做一次庐山客
毛泽东登庐山
《李白 庐山谣》
《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库
中美会谈与越美和谈——兼论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越三角关系(1971—1972)
降低标准 ——帕特里克(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