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0-07-30孔永红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头孢菌素喹诺酮抗菌

孔永红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药剂科,河南驻马店 463000)

药物不良反应(ADRs)是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产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反应。抗菌药物是临床上用以控制严重感染不可缺少的药物,由于广泛的使用,随之而来的是抗菌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数量也渐趋上升[1]。现对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上报的129例抗生素ADRs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从而掌握临床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单。在293例ADRs中,抗菌药物所致的ADRs 129例。

1.2 方法

对每例报告中患者的性别、年龄、所用药物、用药途径、不良反应及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按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标准进行因果关系评价。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在129例报告中,男59例,女70例,从比例上来看女高于男(1.186∶1);患者年龄最小 6 个月,最大 85岁。ADRs报告表在年龄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ADRs报告表在各年龄段分布及构成比

2.2 ADR涉及的抗菌药物的种类

将不良反应涉及的抗菌药物的种类进行分类统计。药物分类及相关病例数、构成比,见表2。

2.3 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累及系统器官

ADRs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及主要临床表现,见表3。

2.4 用药情况

2.4.1 给药途径 在129例ADRs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109例(84.50%),肌内注射给药 8例(6.20%),口服给药12例(9.30%)。

表2 引起ADRs的药品种类及例数

表3 ADRs涉及系统和主要临床表现

2.4.2 合并用药 在129例ADRs报告中合并用药48例(37.21%),单用药 81例(62.79%)。

3 讨论

3.1 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从129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1.186;女性略高。从年龄分布上看,其中儿童的发生率最高。这是由于儿童的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清除能力差,且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故极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s)。建议患儿应用药物时多选择口服给药,仅在因急救时口服困难或无效的情况下才采用静脉给药方式[2]。此外,儿科门诊患者就诊特点以呼吸道感染、腹泻、咳嗽、发热等为主,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70%~80%患者为病毒感染所致,而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只会增加耐药菌株,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查明病因对症治疗是首要措施[4]。

3.2 ADR与使用药物的关系

由表2可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s在各类药物中居首位,占41.86%,其次是青霉素类(27.91%)和喹诺酮类(14.73%)。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同属于β-内酰胺类,由于该类药物抗菌谱广,安全性相对较好等优点,是目前治疗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临床使用非常广泛[5],但ADRs病例也日趋增多,主要是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如荨麻疹、皮疹、休克等,应当引起重视。喹诺酮类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有第四代药物上市,如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这些新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效果好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也日渐增多,但是该类药物依然存在着神经毒性、软骨损伤等不良反应,临床使用时要密切注意,特别不宜在发育期儿童及孕妇中使用[6]。另外,多种抗生素药混合使用是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首要原因,混合使用有时候不仅带来很多不良反应,同时药物之间产生拮抗作用,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医院必须加强抗生素药物使用管理,要求临床医师必须按照临床症状用药,减少过多的预防用药、联合用药、过大剂量和长疗程用药。

通过对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的收集,我们发现药物造成ADRs的原因很多,危害涉及各个组织器官,损害程度轻重不一,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应加强对ADRs的认识,并对他们进行ADRs相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对ADRs及早发现,正确治疗并按时上报。同时,临床药师应加强对ADRs信息的收集,定期总结分析并反馈临床,从而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ADRs引发的医疗纠纷。

[1]吕卫红,江君微,朱良荣.192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导报,2007,26(7):819-820.

[2]赵永跟,俞刚,郭梦云,等.我院住院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6,12(1):5-6.

[3]毛立新.14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抗感染药学,2007,4(3):172-173.

[4]彭芳辰,史岑,史双来.头孢菌素类药物653例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2003,14(6):358-360.

[5]沈卓群,丁惠昌.病房807株病原菌及其耐药谱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9):1248-1249

[6]胡勤,王晓梅,彭芳玲,等.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进展[J].医学临床研究,2009,26(8):1546-1549.

猜你喜欢

头孢菌素喹诺酮抗菌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使用的三大误区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无氟喹诺酮:奈诺沙星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依替米星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