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在手指再造术中的临床意义

2010-07-30范春海隋启军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危象纤溶手指

范春海,隋启军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商丘 476100)

手指再造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术,此项技术为手指缺失的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为其生活及学习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帮助[1]。血液系统中凝血与纤溶系统在手指再造术中的相互作用对手术的影响较大,只有找出凝血与纤溶系统在手指再造术中的作用与意义,针对其特点合理施治,才能为患者的手术成功及手指的成活与功能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依据[2],从而达到手术成功的目的。本研究中,笔者选取2007年1月~2009年2月在我院施行手指再造术的15例(19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前后的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09年2月在我院施行手指再造术的15例(19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例(12指),女性 6 例(7 指);年龄 22~48 岁,平均(30.1±0.9)岁。 术前均查T、P、R、BP、PT、APTT、FIB、TT 等[3],年龄较大的患者还需检查心电图,以查看手术耐受情况。

1.2 方法

所有患者测量术前、术后0、24 h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中的凝血四项与D-D、t-PA及PAI,其中,t-PA活性检测采用发色底物法之二,t-PA抗原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得数值后对所得数值进行比较。凝血四项标本则为抽取2.0 ml血液,置于抗凝试管中3000 r/min,离心10 min。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前凝血四项与纤溶三项检测值

所有患者术前检查均合格,对术前患者的D-二聚体(DD)[4]、t-PA 活性、t-PA 抗原、PT、APTT、FIB、TT 进行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术前患者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水平测定结果()

表1 术前患者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水平测定结果()

项目 测得值凝血四项PT(s)12.3±0.6 APTT(s)28.5±0.4 FIB(g/L)3.4±0.1 TT(s)13.0±0.1纤溶三项D-D(mg/L)0.79±0.19 t-PA 活性(U/ml)2.11±0.34 t-PA 抗原(ng/ml)8.9±0.9 PAI(ng/ml)7.01±2.34

2.2 患者术前、术后0 h、24 h测得凝血四项比较

将患者术前、术中、术后0 h、24 h测得的凝血四项与纤溶三项的数值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3。

表2 患者术前、术后0 h、24 h测得的凝血四项比较()

表2 患者术前、术后0 h、24 h测得的凝血四项比较()

项目 术前 术后0 h 术后24 h PT(s)12.3±0.616.2±0.717.3±0.4 APTT(s)28.5±0.432.5±0.532.7±0.3 FIB(g/L)3.4±0.14.3±0.24.9±0.2 TT(s)13.0±0.116.2±0.616.4±0.6

由表2可见,PT术前与术后0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 24 h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 h与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术前与术后0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 h与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术前与术后0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24 h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0 h与术后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术前与术后0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 h与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术前与术后0 h及24 h的凝血四项之间变化较大。

表3 患者术前、术后0 h、24 h测得的纤溶三项比较()

表3 患者术前、术后0 h、24 h测得的纤溶三项比较()

项目 术前 术后0 h 术后24 h D-D(mg/L)0.79±0.190.91±0.211.12±0.23 t-PA 活性(U/ml)2.11±0.342.65±0.492.23±0.31 t-PA 抗原(ng/ml)8.9±0.911.2±1.39.1±1.0 PAI(ng/ml)7.01±2.346.92±2.296.96±2.31

由表3可见,D-D术前与术后0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 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 h与术后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A活性与t-PA抗原术前与术后0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与术后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0 h与术后 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I术前与术后0 h比较、术前与术后24 h比较、术后0 h与术后24 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指再造术是由我国整形外科教授于仲嘉发明的,它的出现为广大手指缺失和前臂截肢的患者带来了福音[5-6]。它可利用脚趾代手指,也可用金属假体代手指,以自体皮瓣覆盖[6-8],形成新的手掌,完成手指再造。一般情况为先取第二脚趾,如需要双足取脚趾,第二足也可取第二脚趾或第三脚趾。患者多为再造拇指[9-10],如需要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再造其他手指。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手指再造后的效果越来越好,感觉和功能也日趋改善,甚至有些患者术后可以从事轻微的劳动,而其均是以成功的手术为前提的。手指再造术中的血管危象为其最大并发症,而如何避免和预防血管危象成为目前解决手指再造术并发症的首要目标,而要解决血管危象则必须掌握血液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在手指再造术中的变化[11-12]。本研究中,笔者对手指再造术患者的血液凝血四项与纤溶三项进行比较,从中找出血液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的变化规律,从而从根本上掌握血液的变化规律,达到避免血管栓塞及发生血管危象等的风险。然而由于本研究例数及研究项目、研究时间的局限性,数据还不够完善,期待广大医务工作者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血液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的研究对手指再造术的成功起重要作用,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进一步研究,以期提高这一手术的成功率。

[1]王成琪,林益清,夏英慧,等.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和手指术中血管变异的处理[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5,18(1):54.

[2]Conway DSG,Pearce LA,Chin BSP,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plasma von willebrand factor and soluble p-selectin as indices of endothelial damage and platelet activation in 994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2003,107(6):3141-3145.

[3]潘景业,王明山,王均炉,等.危重患者抗凝血酶与纤溶功能的动态变化[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4):295-297.

[4]符臣学,钟国荣.足趾移植再造多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5(5):461.

[5]柴益民,林崇正,邱勋永,等.特殊类型断指再植的临床总结[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4,27(3):219-221.

[6]程国良,潘达德.手指再植与再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0-131.

[7]陈水敏.断指再植术后病人夜间发生血管危象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4,19(10):35-36.

[8]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44.

[9]黄东,吴伟炽,伍庆松,等.多指离断再植的探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2,25(7):28-30.

[10]张明梅,闫玲,邹惠玲,等.仅吻合指动脉断指再植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271-272.

[11]李平统,吴键峰.36例47指末节离断再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19(11):901.

[12]王谊,陈熠.复杂性断指(肢)远位寄生再植二期回植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269-270.

猜你喜欢

危象纤溶手指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手指背侧复合组织块离断再植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相关危险因素
手指操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防治研究进展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探查体会
笔穿手指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