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媒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

2010-04-13

关键词:舆论媒介民主

杜 亚 萍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大众传媒对我国的民主政治的运作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民主国家更是如此,所以利用和控制大众传媒已成为最常见的政治行为之一。与此同时,大众传媒对政治以及政治的相关领域的报道也日益影响着政治家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

一、大众传媒的内涵及其功能

(一)大众传媒的内涵

传播媒介,指的是一种介质,是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这种介质是一种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通道,承担着传递信息的职能。

在传播领域,“媒介”、“媒体”、“传媒”这三个词往往容易被人混用,下面我们对三者分别给出规范性的定义。

“媒介”是“传播媒介”或“大众媒介”的简称。汉语中的“媒介”一词,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最早来源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英文的“媒介”(Medium)一词大约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其主要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的中介体、手段、工具等。

“媒体”是“大众媒体”的简称,是指大众媒介的载体或集合体,即某种大众媒介。我们一般称单独的一本杂志为媒介,而称某一种杂志为媒体。如足球周刊、体育类杂志。

“传媒”是“大众传媒”的简称,即“大众传播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体”。传媒有大众传媒和非大众传媒之别,大众传媒(MassMediea)是所有用以向广大接受者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传统上指传播范围比较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图书、报纸、杂志又称为印刷传媒,广播、电视、电影又称为电子传媒,现今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等是新兴的电子传媒。在狭义上,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传媒及互联网,这些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密切,以新闻传播为重要使命,因此又被称为新闻传媒(News media)。

(二)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

1.传播信息。关于信息,广义上讲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及其表述;狭义的信息则专指反映信息最新变化的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获得的信息越广泛和真实,就越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预见,选择空间就越大,正确程度越高。大众传媒每天在传递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信息,使人们了解发生在我们周围和外界的各种事件,因此它具有传播信息的自然属性,承载着向广大接受者传递大量信息的第一功能。

2.引导舆论。关于舆论,我国古代称之“舆诵”、“舆颂”、“清义”,指众人的意见。目前在我国多数专家学者也把舆论看成是意见,认为舆论是多数人对于某一事件有效的公共意见。南京大学的董秦认为,舆论是利害相近的人们对某种事情大体一致的议论。大众传媒能够对事件做客观公正的报道,将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

3.教育大众。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和发扬的关键缓解。广义上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大众传媒能向受教育者传播知识,传承文化遗产,促进人的社会化。

4.提供娱乐。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其压力也随之增加,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娱乐和表演功能,转换人们对问题的注意力,使人们获得文化和美的享受,从而释放情绪,减轻工作和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同时,娱乐和表演功能也是现在大众传媒获利的主要源泉之一。提供娱乐传播是大众传媒新增加的一项功能。

此外还有为接受者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等功能。上述的的几项功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民主政治的内涵

民主(或说民主制、民主主义)一词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出现于希腊,其词义代表着由人民统治。民主一词经常被使用于描述国家的政治,但民主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有统治行为存在的领域,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根本特征。现代政治文明产生于人的政治解放,而人的政治解放的本质内容是:人在社会领域获得自我支配的权利;人在政治领域获得平等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成为公民与法人。[1]333人民的共同意愿是国家建立的合法基础和根据,国家的权力属于这个国家的人民,不是某些人或某些利益集团。人民只有通过政治参与,才能真正发挥“当家做主”的作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是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设中最核心的部分。

中国的民主政治,主要是指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以及相对应的政权建设两个方面的问题,当然其中也包括民主监督方面的内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不断探索中前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重点重申的,而且在这次报告中“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活力增强。健全的民主制度、丰富的民主形式,在拓宽民主渠道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3年,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诞生。1979年重新修订《选举法》,开始实行人大代表和省级以下政府领导人的差额选举,还赋予了选民和代表提名代表候选人的权利,规定任何选民或者代表,有三人以上附议就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其后经过了1982、1986、1995、2004和2010年五次修改。1982年修改后的选举法将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方式改为“推荐代表候选人的党派、团体或者选民可以在选民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还增加了对代表资格终止情况下补选代表的规定,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在任期内调离或者迁出本行政区域的,其代表资格自行终止,缺额另行补选”。[2]1986年,简化了选民登记手续,确立选民登记一次、长期有效的原则;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取消了预选的规定,明确规定了地方国家机关领导人选举的差额幅度。2004年的选举法,规定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加大对破坏选举制裁的力度等。2010年全国人大通过选举法修正案,实现了城乡选举“同票同权”。选举法经过5次修正,选举制度越来越健全。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1990年2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成为国家意志;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纳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但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是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基础。

(三)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成立于1949年9月21日,它的性质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大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与人民政协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最重要的形式。人民政协与人大、政府三者的关系是,一个在决策前协商,一个在协商后决策,一个在决策后执行,三者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这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中国政协在这一体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三、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的相互作用

(一)大众传媒影响民主政治的可能性

公共舆论对于任何一种政治形态来说都是赖以存在的根本,民主政治更是这样,在这个意义上,舆论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正因为公众是现代意义上的公众,民主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舆论对于民主的理论性价值恰恰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够充分实现功能的发挥,否则的话,当舆论处于低水平的状态时,民主与公众之间就很容易形成错误的理解,公众因为技术问题而导致的政治信息掌握确实、充分,政治家因为信息垄断等原因而将民主变成少数人的游戏,因此舆论要发挥对民主强大的政治力量,民主政治运转始终依靠舆论,就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即将两者连接起来的桥梁,这个桥梁在现代社会就是大众传媒。[3]79

大众传媒不但可能与政治权利结合,而且它自身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如在中国,戴锦华认为: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传媒早已经成为新的政治权力中心之一。我国当前的大众传媒所显现的空前的力度,事实上是权力的媒介与媒介的权力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相互结合、彼此借用的结果。同时,经典的政治权力已经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大众传媒本身的权力化以及它与经典政治权力的复杂关系应当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现在的大众传媒不仅行使经典政治权力的功能,而且履行多重的社会功能。[4]

(二)大众传媒影响民主政治的方式

1.大众传媒能帮助公众理解政治信息。政治家指定某项政治信息,需要一定的途径传播到公众的手中,大众传媒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因其具有无与伦比的社会穿透力,将分散的社会整合为一体化的共同体,同时将民主政治与社会连接起来,使政治体系实现了内部与外部的开放性沟通,实现了政治精英与普通公众之间的平等互动,媒体对于政治体系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认可。

2.传媒信息能够影响公众的政策偏好。媒体对于公共舆论的作用首先在于媒体能够促使舆论的形成,因为舆论形成之前,公众还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当媒体将某些方面的信息告知公众的时候,公众才会对某些问题有所反应,或支持或反对。这第一种功能即舆论形成的作用,事实上就隐含着第二个功能,即媒体提供的信息能够左右公众的政策偏好,如有的公众关心对外关系,有的公众关心政府的福利政策,有的人更多的关心税收政策等。公众的政策偏好固然还有其他复杂的原因,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媒介权力的时代,公共问题的意见及其结构,无论如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媒体的影响,不管媒体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种类的媒体之间的影响力如何,媒体在引起公共舆论政策的偏好方面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

3.大众传媒能够决定公众的政治选择。大众传媒在影响公众舆论方面不仅仅局限于影响公众的政策偏好,除此之外,媒体还能够决定公众的政治选择,促使他们在更重要的政策问题上做决定。

(三)大众传媒让民主政治运转起来

1.大众传媒影响舆论,从而为形成多数人统治的民主提供前提。现代民主政治的最大好处在于它的多数统治原则,公民通过选举等参与形式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力。从历史上看,多数统治曾出现过两种形式:一种是没有公共辩论的政治,在这种社会中,公共舆论能够形成多数,但是这个多数却是以牺牲公民辩论权为代价的,最终形成的所谓的“多数”,只可能是少数精英人物的政治见解,而多数的公众基本是处于一种政治无知的状态;另一种是在公众辩论基础上而形成的理性而成熟的意见,它是自由的,这种意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它不是某一种因素影响所致,它是公民在明辨了是非之后自我决定的结果。

从这两种多数统治的形式来看,不管是民主社会还是非民主社会,大众传媒在舆论的形成之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更是如此。大众传媒天生所具有的放大信息的自然属性是任何组织和群体都不具备的,因而,它影响公众的作用也是任何组织和群体所无法替代的。[5]从民主政治的角度看,如果现代社会要真正实现“多数统治”,大众传媒就必须是独立的,或者是基本独立的,只有这样,媒体才能够真正地帮助公众辨析问题,形成多元的政治见解,最终形成良好的、符合民主内容的公众舆论。

2.大众传媒能够影响公众,事实上为民主开辟了一条新的政治参与形式。人类关于参与政治生活的形式从古希腊城邦开始,就存在着两种基本设想:一种是每个公民亲自参加每一项政治决定,由自己来亲自行使政治权利,这就是直接民主;另一种是由公民选举代表,将自己的权利委托给经由选举产生的代表,这就是代议制,也叫间接选举。现代媒体进入政治生活使民主过程的结果更接近于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即每个人是每个权利的主人。媒体具有缩短事实与价值之间的距离,是因为媒体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以及无限量的特性为现代政治参与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一般来说,公民的政治参与是通过相关的法律制度化来实现的,例如人们的投票选举权,对于一个大规模的民主政治来说,要让每个公民都参与政治,仅仅有参与制度是不够的,因为信息问题以及对信息问题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公民的参与水平,在现代社会,只有媒体才能弥补民主的制度缺陷,因此独立、开放的传媒是民主运行的制度方式之一。

四、运用大众传媒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大众传媒在民主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并非所有的大众传媒对民主都是有利的,所以我们需要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管理来形成理性和宽容的公共舆论。

(一)加强大众传媒立法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现象,例如社会上出现的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现象越来越多,新闻媒介作为被告败诉的比例也很高。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目前我国的大众传媒领域的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缺少明确的授权性法律规定。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之中,涉及舆论监督、大众传媒的内容,对大众传媒主体的禁止性规定已经比较完备。但是对大众传媒和新闻记者的舆论监督权,法律没有相关的规定。当我们尝试为大众传媒监督寻找法律授权依据的时候,仅能在宪法规定的公民言论、出版自由和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又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中找到很有限的合法依据。我国大众传媒领域的立法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产生了消极的作用,因此要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加强大众传媒领域的法制化建设势在必行。[6]首先,要加快大众传媒领域的立法建设,改变某些方面无法可依或者有法难依的状况,改变实施细则滞后、法规不配套的现象,尽可能的使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同步出台,并加快立法的解释工作,以解决有法难依的问题。其次,法律能保障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以及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决定了政治必须对它实施控制,尽管有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强调新闻自由,但实际上,大众传媒领域没有绝对的自由,它总是受到约束和限制的,在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之间、在新闻自由和法律制约之间,大众传媒不可能没有任何约束和限制。

(二)提高传媒工作队伍的素质

大众传媒工作者是大众传媒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新时期要大力加快大众传媒体系的自身建设,从而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传媒工作队伍。总的来说,这些要求包括:一是要打好理论路线根底。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二是要打好政策法律法规根底。要牢牢掌握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牢牢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严守新闻纪律。传媒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工作,传媒工作者如果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懂、不熟悉,那就宣传不好,甚至会出现误导,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三是要打好群众观点根底。传媒工作、宣传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四是要打好知识根底。知识就是力量,在信息时代,传媒工作者首先要努力掌握与自己的业务工作直接相关的知识,还要博览群书,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科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都应涉及。那些懂政治、知识渊博的记者编辑,最能胜任新时期的大众传媒工作。

(三)完善大众传媒的监督机制

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传媒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调节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全面振兴最重要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保证。因此,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正确开展大众传媒监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政治舆论环境,有利于促进有关部门的工作和规范社会行为,有利于密切党和人民的关系,坚定人民群众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四)提高公众的主体意识和信息辨别能力

有了权力,就会产生权力滥用,为了有效地制约媒介权力,避免其成为少数特权阶层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大众媒介促进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作为国家的主人,公众必须增强社会主体意识、提高分辨信息能力,加强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有效作用力度。树立主体意识还应包括应用法律意识,保护自身权利,避免媒介权力的滥用和腐败。随着媒介企业化经营的进展,处于弱势地位的公众,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媒介利益与公众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此时,作为当事人的公众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敢于拿起、善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

总之,在当代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变化是很大的,它对民主政治生活的影响则更值得我们广泛关注。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大众传媒在这个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选举法》将第5次修改:搁置流动人口选举问题[EB/OL].中国山东网,2010-02-22.

[3] 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 陶东风.大众传播·民主政论·公共空间[EB/OL].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3/22065/2895764.html.

[5] 刘国.大众传媒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6] 陈蔷薇.大众传媒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中的作用[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舆论媒介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