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题评析
——基于课程标准的视角

2010-03-19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062张建珍浙江省海盐高级中学314300徐海群

地理教学 2010年2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考查理念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062) 张建珍 浙江省海盐高级中学(314300) 徐海群

2010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题评析
——基于课程标准的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062) 张建珍 浙江省海盐高级中学(314300) 徐海群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 中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高考作为一种高利害的评价形式,肩负着选拔人才的责任,对课程的实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010年是浙江省自主命题的第二年。2010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卷是否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今后的教学有怎样的启示?本文拟从课程标准的视角对浙江省地理高考试卷进行评析,并大力倡导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

一、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内容的一致性分析

在基于标准的评价中,评价必须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以保证评价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评价结果能够体现学生达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期望的状况。[1]这是基于标准的评价的一个基本理念。下面笔者将从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内容的对应性、知识的覆盖面、考查知识的均衡性等三个方面对2010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卷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进行一致性的分析。

(一)内容的对应性

模块地理1地理2地理3内容主题宇宙中的地球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高考分值4 16 10 6 8 12 6 10 3 8合计36 26 21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笔者对2010年浙江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进行了一一对应的分析,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的题目都能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见下表)。大家感到有些疑惑的是,有些题目如第7题、第37题(1)、(2)等,这些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分析图文信息的能力等,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但这些方面的能力要求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即“课程目标”部分都能找到相应的规定。笔者以为内容标准规定了应该学习些什么及通过这些具体内容的学习应该达到什么目标,而课程目标则规定了通过这一系列的内容学习之后应该达到的标准,虽然这些课程的目标可能没有在内容标准中明确标出,但却是经由这系列的内容学习后达到的质变的目标,是更上位的目标,因而如果考察的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也是基于标准的评价。

(二)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和均衡性

在进行基于标准的高考评价时必须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每个知识点在课程标准中是“法定的”,其“身份”应是“平等的”,那么就有必要在评价中为每个知识点进行评价,而且还要拥有同样的权重。[2]也就是说,要使高考与课程标准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必须使高考所测知识尽量多地覆盖课程标准的内容,同时使考查的知识点在各个部分尽量均衡地分布。笔者对该卷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的考查点进行了分值统计,发现除了考查读图、析图能力的17分外,其余的83分在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中的分值比例为32:26:21;总体而言分布较为均衡,而且3大必修模块下的10个主题均有考查点分布,体现了该卷较好的覆盖面和均衡性。

二、高考试题对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体现程度分析

新课程标准在针对我国传统地理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地理学习能力、探究精神培养的状况,提出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理念。通过对浙江省2010年地理高考试卷的分析,笔者以为该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一)体现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要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意味着,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注重提供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而这种地理学科素养是学生今后在错综复杂的未来社会情境中,用地理的思维框架去分析、思考问题的基础,此即注重基础性;同时意味着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要与学生当下和未来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结合社会发展对地理学科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即时代性。

2010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卷从总体来看,较为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考核,考的都是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体现了对该理念的基础性的回应。同时,一些试题的设计又稳中求新,别有创意,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将对地理原理、概念的考核融合在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例如试卷第7、8两道选择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判读能力,但却用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即如何选择自来水水源地、玻璃温室大棚和污水处理厂的地址来进行命题,体现了一定的命题创意和对新课程理念的较好理解。

例:图4是某地地形图,MN、PQ是地形剖面线。①、②是水库,若从中选择一个作为自来水厂的水源地,其条件是自流引水且工程建设费用最小。完成7~8题。

7.M→N、P→Q对应的地形剖面图和应选择的水库分别是

A.甲、乙;① B.乙、甲;②

C.甲、乙;② D.乙、甲;①

8.Z村拟建一座玻璃温室大棚和一家污水处理厂,应依次布局在

A.③④ B.④⑤ C.⑤⑥ D.③⑥

答案:7.C 8.D

(二)体现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理念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意味着,要摒弃原先强调知识的记忆的“地理八股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在新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有效迁移,有助于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纵观浙江地理高考近两年自主命题的情况,我们发现命题者对“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理念的理解较为深入,且在两年的试卷中都出现了类似的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的试题,如2009年浙江地理高考试卷中的第37题[3]、2010年浙江地理高考试卷的37题。这两题都来源于地理学科专家的文献或论文,根据文献或论文改编形成,试题的内容考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未曾接触,学生要在考试的过程中完成对试题给予的情境的探究,并得出正确的答案。例如2010年第37题,首先给予考生一个中科院构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及各支持系统的分析框架,然后向学生呈示图表,要求考生在这些分析框架下,准确利用图表信息、分析问题、探究思考得出结论,整个考试的过程就是在一个分析框架下探究思考的过程。

例:37.(26分)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

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

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

图11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表6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图11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4分)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6分)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6分)

答案:(1)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2)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较快上升,2004年后平稳发展。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果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3)变化缓慢,近几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原因: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三)体现了“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的理念

顺应地理学科发展的潮流,2003年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强调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了“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的理念。从很大的程度上来看,地理信息技术就是对地理空间事物的数字化处理。2010年地理高考题中的选择题第9、10题,较好地体现了“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的理念。这两个题目考查的是河流流向和泥石流分布这些传统知识,但考查的方法却别具一格,用数字化的地理事物分布图来考查,能较好地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地理信息意识。

例:某市泥石流易发生在下列三项条件都同时具备的地方:⑴河道;⑵陡坡;⑶大量松散土石分布。该市的地理信息经数字化后,处理分析得出表4,如图5。读图5、6,完成9-10题。

图5

图6

9.图6中,符合该市河流流向的选项是

A.a B.b C.c D.d

10.该市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是

A.甲、庚 B.丙、庚 C.乙、丁 D.戊、辛

答案:9.A 10.D

三、对教学的建议——践行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

从以上对2010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卷的分析,我们知道地理高考是从课程标准出发进行命题的。以往在谈到新课程改革的时候,许多教师将课程改革与高考对立起来,似乎搞新课程改革会使得学生在高考等考试中不能取得好成绩。而当我们以课程标准作为线索将高考、课程改革放在一个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重新思考课程标准的地位和功能,重新部署我们的日常教学时,我们发现只要我们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那么课程改革与高考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而且可以是相互促进的。

(一)对课程标准地位和功能的再认识

在当前基于标准或标准驱动的教育改革中,课程标准居于核心的地位,是驱动改革的抓手和纲领。但笔者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却发现,许多中学地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耳熟但不能详”,在平时的教学中缺乏对课程标准的研读,更不要说用之指导教学实践。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广大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地位和功能缺乏应有的认识。那么课程标准的功能属性应是怎样的呢?1992年在美国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或地区)教育部长会议指出“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规定。它描述了一个社会或一种教育体系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领域应该获得的个人成绩、行为以及个人发展,以使学生为丰富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中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指出: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阐述。[4]因此,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知能会”的学习结果的基本要求。在这样的课程标准功能定位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我们国家对一定学龄段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试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如果我们对国家对地理学科在某一块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尚不明确,那么我们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又在哪里?

(二)践行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5]

在漫长的我国地理教育历史中,广大教师较为常见的是基于教师经验的教学和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基于教师经验的课堂教学即凭借教师的理念和自身的知识开展教学,其弊端是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基于教科书的课堂教学即教科书成为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造成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极大地限制了师生的创造性;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从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权利来看,它是对上两种倾向的一种超越。既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又给教师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师生可以发挥。实际上是在放权和控制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张力,以突显教学的活力,同时保持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当前我国中小学地理教师没有形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的习惯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从前两者教学倾向的惯性中走出来。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以往的教学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

即课程标准是对“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规定;教学的目标必须来源于课程标准;教学的主题、内容、方法等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当然从课程标准的目标到一个具体的课时目标,还存在一个较大的距离和过程;教师必须对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一个学段结束后要达到的结果) ——学年/ 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进行解构,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重构,形成课时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先于教学内容,教师根据经过解构、重构的目标,选择教学主题和内容、方法,教科书只是用以支持教学的工具或资源之一。

2.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

在基于标准的地理教学中,在教学设计之初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学生在教学结束时能做什么,最终判断表现的指标又是什么,并对学生作出解释,这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起点。表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评估测验或作业,这些测评教学质量的测验或作业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细化而来,先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都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事先设计的测验或作业。

3.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

即基于标准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课程标准对所有的学生制定了一个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对这个基本的要求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地认识,然后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达到这个要求。教师不能说:我课上得很好,只是学生没有好好学习。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质量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并为之服务。

如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能仔细研读、深入思考课程标准的规定与要求,并用之指导教学实践,那么日常的教学就不会偏离方向,而且通过先行的评估设计(如作业或测验)能较好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质量及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那么学生在高考这种基于标准的评价中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1][2]崔允漷等.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2.

[3]张建珍,夏志芳.2009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卷特点及启示[J].地理教学,2010(1):45-48.

[4][5]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74-79.

(张建珍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工作单位是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考查理念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