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真实的国统区小说
——近二十年国统区小说研究述评

2010-02-16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国统区抗战时期文学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还原真实的国统区小说
——近二十年国统区小说研究述评

余礼凤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国统区小说是在四十年代文学的大背景下产生并繁衍开来的。对于四十年代文学,学术界历来评价不高。有的以“凋零期”指称,以为八年抗战,物质条件的匮乏和断绝,使文学创作活动根本无法维持,值得流传的东西少之又少,继以三年国共战争,“大动荡”“大破坏”的局面,文学园地便凋零荒芜了。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和香港的司马长风就属于这种论调者,他们在各自所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新文学史》中提出了抗战时期文学“开倒车”论和“凋零”论。还有一种救亡压倒启蒙的理论。李泽厚先生就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中给出了“救亡压倒启蒙”论,他认为抗战时期“时代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的主题”“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的主题”[1]。

这些观点未能准确地评价四十年代小说的成就,更别提公正合理地看待国统区小说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对抗战文艺研究逐渐加强,有些学者对上述偏颇的观点也进行了驳斥,然而遗憾的是,这些驳斥是针对整个国统区文学或抗战文学而非单个体裁进行辩驳论述的,并未深入探讨国统区小说创作的面貌。到目前为止,除了苏光文的《大后方文学论稿》[2]外,很少有专门研究国统区小说的专著,研究国统区小说整体的文章也不多,这和以往学术界对国统区小说的遮蔽与误解不无关系。国统区小说是一个客观存在,其文学成就也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为我们的遮蔽和忽视而从文学史上消失。国统区小说作为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小花理应拥有它应该拥有的地位,国统区小说研究也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近二十年国统区小说研究的梳理,以还原真实的国统区小说原貌。

国统区是指1937-1949年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的国民党军队控制的地区。国统区作家所创作的小说就称为国统区小说。国统区小说的最终目的是反映国统区的现实生活,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近年来,对国统区小说的关注力度不够,研究论文不多。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论者在密切关注着国统区小说。经过初步统计我们发现,与国统区小说研究有关的著作有2篇、论文10篇、硕士论文2篇。范智红的《世变缘常——四十年代小说论》[3]、孙萍萍的《继承与超越:四十年代小说与五四小说》[4]是以国统区小说为关注视点的两部著作。国统区小说研究的论文有:李建平《抗战时期国统区小说的重要一翼——简评抗战时期桂林文学界的小说创作》[5]、黄俊英《略观国统区小说风貌》[6]、超冰《文学潮流的汇合与新开拓——四十年代国统区与解放区小说的异同》[7]、谢纳《现代传媒与国统区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转型》[8]及《现代视域下的国统区小说的创作与传播》[9]。另外,还有两篇硕士论文,分别是黄潜《抗战后期国统区小说创作中的启蒙思想》[10]和张宏《战争背景下的独特的小说叙事——四十年代国统区小说叙事研究》[11]等。

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加以研究的。第一,概貌式书写,旨在全方位介绍国统区小说,还原国统区小说的真实面貌。以李建平《抗战时期国统区小说创作的重要一翼——简评抗战时期桂林文学界的小说创作》和黄俊英《略观国统区小说风貌》为代表。这类论文通过对抗战时期国统区小说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与研究,肯定了国统区小说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5],还原了国统区小说创作在抗战文坛上的应有地位,指出了国统区小说作为抗战小说创作中的一支,“以它丰著的成就为‘抗日’和‘民主’倾尽呼吁呐喊的战斗职责,为中国新文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6],有力地驳斥了“所谓‘倒退时代’与‘凋零期’的提法是不足为训的”[6]。这种概貌式研究方式改变了国统区小说被遮蔽的命运,对于研究界全面了解和评价国统区小说有一定作用。第二,比较研究。代表性的著作有范智红《世变缘常——四十年代小说论》和孙萍萍《继承与超越:四十年代小说与五四小说》,这两部著作倾向于把国统区小说放在四十年代文学的大背景下通过比较的方法展开研究。前者从“故事性”的强化、对普通人平凡生活的表现和“象征化”的尝试等三个方面,描述和阐释了“为人生”的新文学在四十年代小说创作中的“深化”和多样发展。后者依小说题材的不同从四十年代小说和五四小说中选取了知识者题材、女性题材和乡土题材等几类逐一进行比较分析,采取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由对具体文本的剖析入手,力求以点带面,真实再现四十年代小说风貌,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其潜在的对现代小说民族化、现代化的突破性探索。此外,黄潜《抗战后期国统区小说创作中的启蒙思想》和张宏《战争背景下的独特的小说叙事——四十年代国统区小说叙事研究》也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黄作通过对国统区小说和五四小说在启蒙上的比较得出结论:“抗战后期国统区小说创作中贯注了较为强烈的启蒙思想,在个性解放、女性解放、治疗国民性弱点等方面显著地继承了五四启蒙精神,并且有的小说在对国民蒙昧根源的探求、对个性解放的理解、对知识分子自身弱点的省察方面甚至对五四启蒙小说的创作有了一定的超越。”[10]张作则从叙事的角度看到了“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小说叙事与二三十年代相比,由于战争等因素的介入,发生了一定的转换,具备显著的独特性,包括叙事重心、叙事体式、叙事角度等在内的新的叙事因素不断推陈出新”[11]。这种比较研究挖掘出以往论者所忽视的地方,有力地驳斥了“开倒车”论和“凋零”论。第三,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国统区小说。代表性的论著是谢纳的两篇论文:《现代传媒与国统区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转型》和《现代视域下的国统区小说的创作与传播》。这两篇论文将传播学理论知识引入到国统区小说研究中,打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阻滞隔绝,探讨了国统区小说创作与传媒的互动关系。传播学知识的引入无疑为国统区小说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

纵而观之,近二十年的国统区小说研究从各自的角度切入,已经开始展现出国统区小说丰富的内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原国统区小说的真实面貌,挖掘国统区小说的资源一直是国统区小说研究的主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统区小说受关注的程度比以前高了,国统区小说研究中出现了从多角度阐述和评论的新局势,为国统区小说研究提供了更大更宽的平台,也有利于提升国统区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与其他小说流派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学术界对国统区小说的研究还不够重视,国统区小说研究还有很多值得开拓的地方。国统区小说作为四十年代小说的重要一翼,与五四以来现代小说的共性对比,与同时代的沦陷区、解放区小说的横向对比还有待深入,国统区小说在20世纪现代小说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分析。这些都期待着学术界作进一步的开拓和研究,以期还原国统区小说更丰富、更真实的面貌。

[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7:32.

[2]苏光文.大后方文学论稿[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范智红.世变缘常:四十年代小说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孙萍萍.继承与超越:四十年代小说与五四小说[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5]李建平.抗战时期国统区小说的重要一翼:简评抗战时期桂林文学界的小说创作[J].广西大学学报,1998(4):66-74.

[6]黄俊英.略观国统区小说风貌[J].社会科学辑刊,1987 (4):80-85.

[7]超冰.文学潮流的汇合与新开拓:四十年代国统区与解放区小说的异同[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1).

[8]谢纳.现代传媒与国统区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转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3):91-93.

[9]谢纳.现代视域下的国统区小说的创作与传播[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2):58-62.

[10]黄潜.抗战后期国统区小说创作中的启蒙思想[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1]张宏.战争背景下的独特的小说叙事:四十年代国统区小说叙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国统区抗战时期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中苏文化协会与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统区苏联形象的构建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我与文学三十年
抗战时期中共国统区组织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