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条件下价值认同的困境——以个体和民族为视角

2010-02-16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虚拟世界困境现实

黄 觅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虚拟条件下价值认同的困境
——以个体和民族为视角

黄 觅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虚拟条件下价值认同在当今转型社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人作为个体和群体的存在方式来看,价值认同可以分为自我价值认同和民族价值认同。在自我认同价值方面,真实自我的价值认同不断遭到虚拟自我的侵蚀和消解,表现为以自觉性和主体性为一极与认同目标为另一极的主客两极的坍塌。在民族价值认同方面,由于认同的权力基础受挑战、语言优势丧失、外来价值强权有意渗透等,客观上弱化了国民的民族价值认同感。

虚拟;个体;民族;价值认同

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伴随着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正处于价值认同的危机之中。所谓价值认同,就是价值主体通过交往内在地改变其价值结构,以顺应价值环境,并通过遵循主体间的共识所达成的规范表现出来。从个体方面讲,指价值主体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它体现出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从民族方面来讲,价值认同是指民族成员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类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与共享。如何走出认同危机,重构价值认同是中国今后发展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深层次问题。虚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影响人们的思维、观念、道德、文化,并积淀到深层价值之中。对此人们多抱有一种积极态度,这一点应该予以肯定。但问题是,虚拟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价值观上的巨大变化,引起人们价值观上的一系列变革,使观念的变革与时代的发展保持某种默契,也使人们面临着难以摆脱的价值认同困境。

一、自我认同:焦虑、膨胀、依赖、背离

虚拟首先带来了个体价值认同的多重焦虑,自觉纬度丧失。焦虑通常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一种心理体验,它表现为对将要发生的且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的一种担忧。信息符号及其相关的知识系统构筑了一个虚拟性现实或行动空间,成为人们可以与之发生互动的对象性客体,人作为符号性动物充分发挥其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的自然延伸,是人类超越现实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对可能性空间的拓展乃至革命,预示着一维的现实性向无数可能性的开放。但与此同时,习惯于一维现实性的人们突然面对无数可能性的时候,显得茫然不知所措,感到焦虑不安、苦恼彷徨。其主要表现为:知与智的背离,沉迷虚拟而无法获得超越于信息处理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信息符号及其相关的知识系统构筑的王国中,人的生存并没有因为有了知识而进入从容闲适的境界;相反,拥有知识而缺少智慧——知与智由最初的相伴而生到分道扬镳,这构成了人们生存活动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虚拟世界喷涌而出的以知识表现出的信息洪流的冲击下,思考和反思停止了,价值认同所需要的自觉维度丧失了。

依附性增加,自我认同的核心——主体性丧失。认同的自觉纬度丧失源于人的主体性。人类的发展史是人不断摆脱依附性、完善其主体性的“进化过程”。数字化表现出来的虚拟技术使人类继体力得到解放后脑力也得到解放。虚拟现实可以创造出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对现实性来说是不可能的可能性。但吊诡的是,在虚拟世界的符号海洋漫游中,人的理性感官麻木,娱乐感官不断得到满足,其主体性丧失,依赖性增强而不能自拔。人鲜活的个性淹没于信息的海洋,而且,由于数字化环境的形成,人们带着“符号”面具步入纯粹的数字化过程,使人拒绝丰富而拥抱片面。尽管虚拟世界提供了无数可能性、极大的自由性和无限的开放性,但是,由于理性感性的本末倒置使之成为幻觉,这种幻觉在人们自主点击和自由进出网站过程中得到了反复强化。人们在被“决定的境遇”中过着想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就象一群吸食鸦片的人,把心理的满足当成身心自由渴望的实现。因而更加依赖于为他提供虚幻满足的外在之物,并在循环交互作用中,成为物,即虚拟世界的奴隶。

由于虚拟世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般的满足功能,使现实价值规范被目为束缚,认同目标受漠视甚至无视。虚拟世界脱离了具体实物或事件的时空局限,实现了主体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和需求,解放了他们在物质实体条件下只能依赖单一路径选择的束缚,与现实世界遵守外在原则规范而谨小慎微完全不同。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正如小说《游戏房》中的徐小费一样,在他看来,现实世界的复杂逻辑让人动弹不得,人犹如米开朗基罗笔下“被缚的奴隶”,无法遂愿。而虚拟游戏世界的逻辑十分简单,看不顺眼的物可以去摧毁,看不顺眼的人可以杀掉。人们从令人沮丧的现实世界来到游戏世界里,一局下来,可杀戮无数,当各式各样的人在其面前应声而倒或灰飞烟灭时,种种快感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那是一种所向披靡、征服一切的快感。在现实世界不能发泄的委屈、仇恨在这里都能找到“发泄口”。这种发泄的快感使在现实生活中丧失的胆量和自豪感又以另外一种方式复归自身。与现实中的自我相比,虚拟中的自我自信乃至自大自狂,膨胀得变形。虚拟自我在偏离真实自我方面越来越远。

二、民族价值认同:挑战、瓦解、渗透、冲击

只要存在差异,人类社会就有冲突和认同。网络全球化打破了时空界限,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不同历史文化时空中的价值观念混杂并存。在这种背景之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也日趋尖锐。一般说来,一个民族认同的核心,主要是本民族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的实质和核心则是价值认同。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提高到意识形态的地位加以阐释,通过价值观体系的建构、认同的培养,特别是通过主导价值观的建设和弘扬,为该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提供合法性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不断遭到虚拟世界侵蚀的今天,在这方面,国家似乎显得力不从心。

认同的权力基础遭挑战。面对虚拟世界的来临,国家权力受到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说人类历史就是由集权不断走向分权的历史,那么,数字化的出现似乎加快了这一进程。信息化和网络化对消解传统的政治权力模式也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权力总体上已呈现出从集中向分散趋势蔓延。信息资源的可重复性和及时性使之在某种程度上为每个人所平等占有,从而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权威产生了挑战。其次,高科技的网络自身对权力的挑战,高科技本质上是人类的智力、体力的延伸,如果一味地将高科技的工具理性推到至高无上的地步,摆脱人类控制,并赋予其价值意义,其后果不堪设想。正如马克思所说,是人创造了上帝,创造者最终却匍匐在上帝脚下,人类赋予它的价值有多大,人类离真正的人就有多远。如果今天不能理性地看待网络,则它有可能变为新上帝,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

认同的语言优势逐渐瓦解。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人们接触到某种语言文字时也就接触到了蕴含其中的文化。互联网虽号称无国界,但八成以上的注册地址都是登记在英语区域内,九成以上的网页为英文网页。不懂英语则很难在网上实现文化交流。非英语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不仅难以成为网上的流行文化,甚至会被茫茫的英文信息所淹没。这种通过网络强制性传递文化信息,会对受众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产生难以抗拒的影响,结果就会对以英语为语言表达的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产生认同感。

外来价值强权有意识渗透。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不同文化模式提供了相互比较乃至借鉴的可能。但这种交流往往是不平衡的。在网络传播中,虽没有中央政府控制,但这里存在的是一种隐形的权力结构,实质是知识精英利用知识——权力结构对平等对话和沟通系统的排斥,因为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是操作越来越简化,容易为大众掌握,但其中的机理和程序越来越复杂。他们只能按少数人——处于中枢的西方媒体巨头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既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因而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曾直言不讳: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极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公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这充分暴露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政治文化模式,通过占统治地位的信息网络,极力推行价值“殖民主义”,使带有西方色彩、有利于西方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的信息不仅充斥着可以触摸的现实空间,而且也充斥着“虚拟世界”这块“新大陆”。

结论

虚拟并非一定与现实对立,虚拟首先是对现实的反映,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超越现实,它丰富了现实生存,但决不会完全代替现实生存。随着社会网络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这个与真实现实世界大相径庭的虚拟现实世界,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而也越来越使人们的社会生活被虚拟现实世界所制约和消融。就个体而言,在虚拟世界中人的自觉性丧失了,人的主体性异化了,认同所需要的主观能力的一极坍塌了。同时,由于在虚拟世界中人的无穷满足、自大自狂,真实世界中的价值原则规范被漠视甚至无视,价值认同目标的客观的另一极也坍塌了。人们在真实世界中的自我认同的成果不断遭到虚拟自我的侵蚀和消解。其矛盾突出表现为真实自我认同与虚拟世界中自我认同的矛盾。在电脑网络的空间里,人们所花费的时间在绝对增加,并逐渐认同在虚拟世界中建构起来的一套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对真实世界中的“另一套”则日渐生疏、甚至排斥。就民族而言,价值认同权力基础受到的威胁、语言优势的丧失、外来价值强权渗透等客观上弱化了国民民族价值认同。且这些发生在经济与社会巨大变革时期显得尤为醒目。在这一过程中,价值观纵向上受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同时又横向地受到同时代世界多元价值的影响,并以逆向质疑的形式,对抗其所传承的传统价值,由此而形成了我国现代价值复杂、矛盾、多元的特征,在这些特征所汇聚成的一种脆弱价值生态中,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更易受到冲击。

人们在发展中总会遇到一个个困境,在对每种困境深思之后最终都将走出困境。虚拟既为人性的张扬提供了新平台,又为人的发展设置了陷阱。可怕的不是虚拟世界本身,而是人们对这个虚拟世界没有理性预见和足够准备,对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东西丧失反思批判能力。世界无时无处不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虚拟时代的价值认同困境既是虚拟世界所引发的现实矛盾的展开,也是人们认识世界之不同思维视角和生活态度的一种碰撞、对话和交流。困境的存在并不可怕,困境意味人们对它的意识,也暗含着走出困境的希望。困境的揭示将成为当代人类自我反思的重要维度,困境的解决也将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建构和谐世界展示新的前景。

[1]贾英健.从个体、群体和类的视角看全球化条件下多重认同的困境[J].天津社会科学,2007,(1):55-57.

[2]艾伟.游戏房 [J].小说月报,2007,(3):86-95.

[3]陈志良,高鸿.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悖论之反思 [J].哲学研究,2004,(2):8-12.

[4](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01-303.

[5]章铸,吴志坚.论虚拟实践:对赛博空间主客体关系的哲学探析[J].南京大学学报,2001,(1):5-14.

On the Predicament of Value-Approbation under the Fictitious Condi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dividuality and the Nationality

HUANGM i
(Politics and Law Depar tment of 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22)

Under the fictitious condition,value-approb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our transitional society nowadays.Viewed from the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of human beings,the value-approb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elf-value and national value.In the self-approval value aspect,the real self-value approbation encounters corrosion and the resolution of the self-hypothesized which displays collapsing two-pole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independence as one role and the approval goal for another.As far as the national value approval is concerned,owing to the loss of language superiority,and the intentional i mmersion of the values from foreign countries,the national value sympathy isweakened.

fictitious;individual;nationality;value-approbation

B018

A

1008-8156(2010)02-0007-03

2010-04-01

2010-04-30

黄 觅 (1971-),男,湖北汉川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

猜你喜欢

虚拟世界困境现实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困境
漫画:现实背后(下)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立足现实世界 正视虚拟世界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对当前PPP模式困境的几点思考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