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待视野”、“第二文本”与学生中心论

2010-02-16姜荣娟陕西西安市第七十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7期
关键词:期待视野中心论视野

姜荣娟(陕西西安市第七十中学)

“期待视野”、“第二文本”与学生中心论

姜荣娟(陕西西安市第七十中学)

“期待视野”、“第二文本”源于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它是 “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其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以读者为中心来解释阐发诸种文学现象的美学理论。对其中的“期待视野”、“第二文本”进行思考,发现它们对阅读教学启发很大。

姚斯认为文学史是读者的接受史。那么,传统文艺学所认为的文学作品的意义、价值和社会功能完全取决于作者、作品的看法就被推翻掉了。读者的阅读活动才是实现文学作品意义、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唯一途径,即一部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的。

姚斯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决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做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姚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两个大问题。

一、既然 “读者决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做出一种反应”,那么,阅读接受中,读者就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笔者曾有一次非常成功的体验。

笔者所带的2009级学生在高二时,部分学生喜欢郭敬明,书包里总装着《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等。为了了解这些学生喜欢郭敬明的原因,我也浏览了这些书,发现这些书(尤其是《幻城》)是符合现在这些大少年心态的:书中虚构的情节奇异而充满梦幻色彩;主人公从外形到灵魂都具有“唯美”的特质,与中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追求是一致的;孤独而忧伤的情怀弥漫全文,这与“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轻的忧郁投合。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我将自己的理解告诉了学生,学生对郭敬明作品的理解一下子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班里出现了“郭敬明热”。约两三周后,我又以同为少年作家为由,向学生推荐韩寒的《三重门》,并告诉学生们,《三重门》的阅读会沉重一些,但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从浮华走向沉重的过程。于是,班里又出现了小小的“韩寒热”。再两三周后,又以韩寒在行文上摹仿钱钟书为由,把学生的视野由少年作家引向文化大家,又因为《围城》阅读的难度大,我建议学生先看陈道明主演的《围城》电视连续剧,次读原著。学生兴趣高涨。

这次体验告诉我:教师要想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档次,必须主动了解学生的阅读趣味,与学生充分沟通之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将他们引上阅读的正轨。

二、读者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就同一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鉴赏来说,这句话蕴含着动态的阅读流程:首先,阅读的前提。阅读者总是带着一定的“期待视野”来进行阅读接受;而文本对读者总是有要求的。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和体现者,当他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他自身的主观条件,如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观念、性格气质以及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等总是预先框定着阅读的效果,这是阅读主体对阅读接受的条件或限制。阅读客体——文本也是如此。“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文学作品总是负载一定的文化观念,它同传统紧密相联,这样,文本也就对阅读者提出了要求,它要求“一种先入之知……在这种先入之知的基础上,我们遇到的任何新东西,都完全可以加以体验”。所以你可以要求小学的学生听故事版的西游记,但是不能让他们读《水浒》原著。

其次,阅读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文本增值,不断改变和重新建构“期待视野”的过程。

伊塞尔认为,文本只有当它被具体化时才获得了生命。每一次阅读行为都是对文本的具体化。这一过程中,总有读者的再创造,即接受者按照自己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在头脑中对文本进行过滤、整合、加工、改变,这是“期待视野”的重新建构。

最后,阅读的目的。阅读的目的是扩展和提升接受者的“期待视野”。

姚斯认为,在人们的既定视野与新的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距离”,而对该作品的接受,能够通过对熟知经验的否定,或通过将新的相关经验提高到意识水平,最终 “改变期待视野”,这种“改变”其实是扩展到更广的范围和提升到更高一个层次。

对阅读教学的启示是教师要在文本接受之前,充分了解、调动学生现有的“期待视野”,并以此为出发点,关照文学文本,来构建提升学生,使其形成新的“期待视野”。

例如,笔者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中,就依据此流程,将教学过程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教学的准备阶段。分析学生的“期待视野”。初中时学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了解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有个别学生看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大部分学生对此知之不多。分析课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了解宝黛前世为顽石、仙草的隐喻意义及两人之间“木石前盟”的姻缘;贾府主要人物之间关系,主要人物与四大家族之间关系。

做法及目的:有鉴于此,我采取了课前预习的方法。预习的时间长,内容为细读《红楼梦》前四回。目的是扩展学生的“期待视野”,使大部分学生的“期待视野”趋同,为大班教学提供完成教学的可能性。

第二步,课内接受阶段。以黛玉眼中的贾母、王熙凤、宝玉三个人为依托,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来关照文本。这些经验包括:《红楼梦》前四回内容回顾;对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男尊女卑观念的认识;及男子以“仕途经济为务”,“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常识。目的是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意识。

第三步,教学反思阶段。再次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能接受文中所传达出的感性理性经验,并形成各人不甚相同的理解,阅读扩展了学生的“期待视野”,使学生有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期待视野”的能动性,即班内相当多的女生选择看《红楼梦》的连续剧(原著的阅读仍欠)。

(二)当不同的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会出现千变万化的“第二文本”。伊塞尔认为,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制品是“第一文本”,它与读者没有发生关系,是一种“自在”的存在,比如那些藏之名山的艺术品;只有当它们和读者发生关系,成为读者感悟、阐释和融化后再生的艺术情感与形象时,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即“第二文本”。就同一部分作品来说,“第一文本”是相同的,“第二文本”是千变万化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第二文本”的存在,使每个读者的阅读都必将是“个性化”的,这与“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之一——“注重个性化阅读”暗合。教师要认识到:对于同一文本,意义的多种生成是存在的,误读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要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解读王熙凤出场那一段肖像描写时,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语文第四册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服饰方面,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暗示了她的贪婪与俗气……”在讲课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王熙凤穿着挺俗气的观点,但学生中立刻就有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佩金饰银叫富有,王熙凤头上饰有的珍珠,袄子上绣有的“百蝶穿花”,不都是美好的东西吗?王熙凤的装束不但不“俗气”,还着实透着不少“雅气”。

学生的观点,针锋相对,牵涉到整个社会的审美价值评判问题,比我的观点进步,后来,师生磋商允许两种相反观点并存。

这次教学体验给我的印象很深,老师和学生的“期待视野”是不同的,审美体验也绝对不同,面对教学中产生的众多“第二文本”,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要从“作品、作者”中心论,转移到“读者中心论”即“学生中心论”上来。

参考资料:

1.王岳川、胡纪元《文艺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汉斯·罗伯特·姚斯 《授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延琛《接受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期待视野中心论视野
同步发电机理论的一个奇点与气隙中心论
居· 视野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接受美学视野下鲍勃?迪伦歌词试译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高校简介英译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习总书记“人民中心论”指导下的电视剧创作批判及提升的研究
视野
真相
张竞生“新女性中心论”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