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者”不是小人

2010-02-16黄助昌江西省万年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7期
关键词:杨伯峻安仁知者

■ 黄助昌(江西省万年中学)

“知者”不是小人

■ 黄助昌(江西省万年中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先秦诸子选读》旨在通过学习先秦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本教材是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但白玉有微瑕,笔者试指其一。

见课本第28页,“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被译注为“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就是说,如果实行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实行)”。

这样的译注悖离了孔子对“知者”的定义。我们知道“知”通“智”,“知者”即“智者”。在课文译注者看来,“知者”算计精明,见“仁”能获利就实行。

“知”、“知者”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概念,常常与“仁”“仁者”对应出现,但绝对不是矛与盾或对立的关系。据杨伯峻先生统计,“仁”字出现了109次(《论语译注》第 221页,中华书局,第二版),“知”字共出现116次(同上,第256页)。事实上,孔子丝毫也不贬抑“知”或“知者”,并且肯定“仁者”和“知者”都是君子——气质不同的君子。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雍也》)水性动,动者顺势,所以顺应仁;山性静,静者安定,所以安于仁:无论是“安仁”还是“利仁”,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实行仁。

“知者利仁”是说“知者”利于成仁,它和“仁者安仁”一样,是指完成、实现仁的方法。孔子对这两者的关系有最直接的阐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仁”和“智”相辅相成,缺一则事不善。

所以笔者认为可译注为:仁厚的人安心于仁,聪慧的人会顺应仁。

或许我的译注也不甚高明,那么我就辑录几位大学者、名家对 “知者利仁”的译注或诠释

(“仁者安仁”容易理解,也较少分歧,关键是“知者利仁”)。

杨伯峻译注:“聪明的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同上,第35页。)

南怀瑾意释:“安贫乐道与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所谓‘仁者安仁’相当于仁的体,‘知者利仁’相当于仁的用。”(《论语别裁》第65页,世界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钱穆《论语新解》:“利仁,知仁之可安,即知仁之为利。此处利字,乃欲有之之义。……利仁者,心知仁之为利,思欲有之。”

朱熹 《论语集注》:“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

李泽厚《论语今读》:“聪明的人敏锐地追求仁。”

《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知者利仁’,什么意思?不太清楚,大概是越来越聪明,把仁的伟大意义都发挥出来了。”

由此可见,对“知者利仁”的译注或诠释,各大家的意见不尽相同,但皆持褒扬的口吻,正如傅佩荣《解读论语》中所论:“智者与仁者并列,指明智的人和行仁的人。”再回过头看看教科书《先秦诸子选读》,其译注很容易使人产生歧义,使人误认为孔子贬斥“知者”,即“智者”不是君子,而是小人。

教科书的受众者皆为青少年,斟酌用语,善莫大焉。

猜你喜欢

杨伯峻安仁知者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王江荟国画系列作品《安仁古八景》
古语积累
《论语》佳句精选
攘鸡
后知者
“客气”词义的源流演变
《论语译注》注释商榷三则
袁隆平在安仁设立院士工作站
《列子》撰写时代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