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瞧,那个人是孔子!

2010-02-16葛兆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7期
关键词:博学颜回鲁国

葛兆光

瞧,那个人是孔子!

葛兆光

有关孔子生平最重要的资料,除了《礼记》和《史记》的《孔子世家》以及《仲尼弟子列传》之外,最重要的是《论语》第十篇《乡党》,在《乡党》篇里面记载,孔子是一个很讲究礼仪的人,据说,如果他看见别人家有人穿着丧服,虽然很熟悉,脸色一定要严肃,表示同情和哀悼,见到戴着冠冕的人,虽然很亲近,但脸色也要很庄重,表示郑重和尊敬。他觉得,最好是让每个人,都像在接待重要宾客或举行大祭祀的场合一样,言行举止非常整齐恭敬,而且讲究秩序。从资料中看,他在乡里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在朝廷是一个知无不言,但又很严谨的人,对下级士大夫说话和颜悦色,对上级士大夫说话不卑不亢,面对君主,则严肃恭敬,一临大事,便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情。总之,作为一个人,他的态度是很谦恭的,行为是很庄重的,日常是很讲究教养的。很显然是一个追求绅士风度的人,而且孔子自己也非常强调这种风度,这种风度在那个时代就是贵族应有的教养。所以,他看到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就很恼火,并不是说白天睡觉有什么问题,而是他觉得你应该在该睡的时候睡,不该睡的时候就不能睡,所以才很不高兴地说“朽木不可雕也”。如果我们结合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来看,他其实就是一个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还讲究教养、讲究分寸,甚至有些刻板地恪守礼仪的人。

那么,他在生活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不妨看看孔于本人的生活。首先看穿衣,孔子很讲究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私下里穿的衣服,不能用红色和紫色,夏天见外人,尽管很热穿着“葛服”(就是葛草编织的衣服),也一定要在外面加上外衣。在大祭祀的日子里不可以脱衣睡觉,也不能够穿着祭祀时穿的衣服睡觉,一定要另加备衣,如果别人家有人去世,去吊丧决不可以穿羔裘。每到初一,一定要穿着正式朝服去出席仪式。也就是说,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客人、不同的气氛,衣服都应当不同。因为对于儒家来说,衣服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装饰,而且是对内心的一种制约,它是一套象征,在孔子儒家看来,它也可以建立一套秩序,因为象征本身是有含义的,虽然象征是人创造的,但它反过来是制约人的。

接下来我们看“吃”。孔子是怎么讲究“吃”的呢?大家可能都知道一句话,叫“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好像是说孔子吃得好刁钻呀。孔子对吃确实是很讲究的,作为最后一个贵族传统的继承者,他有很多讲究。他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就是说,肉虽然吃得多,但是不能够使它压住自己的“气”。但是,“唯酒无量,不及乱”,酒可以喝很多,但是不能够喝醉到胡说八道的程度。肉切得不“正”,不合刀法不吃。没有合适的酱不吃。市场买来的酒和肉不吃。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睡觉的时候要安静入睡,不要唠叨多话。无论是好的饭菜,还是不好的饭菜,面对着它都要恭恭敬敬地吃。显然,这不仅是“吃”,也是一种对日常生活上修养和气度的追求。

那么,他的“行”又如何呢?贵族士大夫出行,当然是要坐车,孔子也算是贵族。不过,按照孔子的说法,君子坐车是有讲究的。如果女性坐在车上,君子上了车以后,“必正立”,一定要站着,而且要扶着那个“绥”,“绥”就是车上防止人掉下车的绳子,因此是一定要正立,并抓牢那个绳子。而且在车上,君子也不能四面乱看,按照朱熹的解释,在车上,如果妇人坐在后面,那君子就只能往前看,而且眼睛的光线不能超出车前的两边。作为一个贵族,孔子很追求这一套生活的规矩,他觉得这是一个士大夫必需的教养,更是一个社会政治秩序的基础。孔子的理想,不光是他自己遵循这种规矩,而是使整个中国恢复西周以来在贵族社会中逐渐形成的这么一个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而在这个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背后,则是他对当时社会等级秩序和贵族传统的认同。

当然,他不仅仅是一个有贵族生活教养和有等级社会观念的人,孔子也是一个博学和有文化的人。他不仅有艺术修养,有各种本领,也有经典知识。据说,他曾经向当时最好的音乐家师襄子学习过音乐,精通六艺即射、御、书、数、礼、乐,同时又熟读各种古代的经典。他曾经说,五十岁的时候他还要学《周易》,更不消说《诗》和《礼》了,据说,他还整理过《春秋》,也就是鲁国的史书。据说他非常博学,这里有几个故事,不一定可靠,不过可以看出在古人的回忆和想象中,他是个知识非常丰富的学者。

有一个故事说,当时鲁国有贵族季桓子,他的家人在打井时挖出一个土缶,里面有东西的形状好像羊。季桓子听说孔子很有学问,就故意来考较孔子,说我们家打井挖出来一个东西,它像狗。孔子很诚恳地告诉他说,以我所知,恐怕不是狗,而是羊。他说,木石之怪是夔、魍魉;水里面的怪是龙、魍象;土里面的怪就叫贲羊,所以,你说的那个东西恐怕是羊。

再有一个故事,据说当时的会稽地方,发现了巨大的骨头,一根骨头就有一个车那么大,人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骨头。孔子就说,这是防风氏,也就是古代一个部落酋长的骨骸,因为防风氏就是传说中所说的大人、巨人。

还有一个故事,也说明他的博学。一只大鸟掉落在陈国,身上有一支箭,箭有一尺多长,前面的箭头是石头做的。陈国国君问孔子,这只鸟是从哪里来的呀?因为古代人很迷信,看到鸟掉下来,身上又有箭,他就不能不问。孔子就说,这是从肃慎来的,肃慎这个地方在扶余国之北,要走六十多天才能到,这只大鸟是被肃慎人射了,但是它一直飞到了这儿,精疲力竭才掉了下来。

可见,孔子很博学,尽管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知识未必那么科学,但我们不能不说,他在当时算是最有知识最渊博的学者。

不过,他本来并不是想当个博学家,他最终的志向还是用周代传下来的礼仪和伦理,挽救这个贵族衰落、礼崩乐坏的时代,重建一个有秩序的周王朝。据说有一次,孔子曾问他的学生子路、子贡和颜回,看看他们是不是能够了解自己的理想。子路和子贡不太能够懂孔子的想法,他最好的学生颜回则说,您的志向非常大,所以,天下容不下您,因为您是要恢复整个天下礼仪的秩序。孔子当时非常感慨,他说,真对呀颜回,你说得太对了,如果你是一个富有的人,我真想给你去当管家。他的意思就是说,颜回才是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然而,时过境迁,当时整个东周王朝已经秩序大乱,天子只是龟缩在现在洛阳那个地方,要靠原来下面的诸侯奉养才能维持,就连孔子所生活的鲁国,虽然原来也是属于礼乐正宗之国(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但是礼仪制度也几乎崩溃。孔子虽然很努力,但一直没有机会实现他的重建秩序的抱负。除了鲁国,他先后到过卫国、齐国、陈国、曹国、宋国、郑国,等等,但始终不得志,在鲁哀公六年,他在外面流亡了十四年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国家鲁国,以他的博学知识教育学生,做一个教师。鲁哀公十四年,他听说鲁国狩猎打到了麒麟,他很悲哀,同一年,他最好的学生颜回也死了,因此,他很悲哀地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说明他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悲剧人物,是不是斯文要扫地了呢?恐怕是,因为“甚矣吾衰矣,久不梦见周公”。再过两年,鲁哀公十六年(前479),七十三岁的他,就在悲哀中去世了。

猜你喜欢

博学颜回鲁国
颜回偷食
柳季与岑鼎
颜回之乐
博学的猫头鹰
读经典,做个博学又多“材”的实力派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
“博学”的鹤先生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