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本之木,情何以堪——反思语文教改

2010-02-16浙江金华婺城区汤溪二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7期
关键词:学会读书文本

李 健(浙江金华婺城区汤溪二中)

无本之木,情何以堪
——反思语文教改

李 健(浙江金华婺城区汤溪二中)

引 言

距《北京文学》“世纪观察”专栏刊登了王丽等人围绕中小学语文教育写的一组文章已近八年。这七八年来,语文教改不可谓不热闹,不可谓不深入。从教法到学法,从学法到教材,又从教材到评价机制,教育界的专家们无不为着提高教学效率而倾尽心力;一线的语文教师们更是兢兢业业,唯恐赶不上时代潮流而误人子弟。

从恪守应试到无预设性教学,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缤纷的多媒体,从各样的教学模式到主题活动、到对话……语文教改在素质教育的口号声中轰轰烈烈。

可是,总好像还缺了点什么;仿佛清流在侧,却不得不忧心水之无源——那一句话,也许很多致力于语文教学的老师不愿启齿:现在的人,距阅读是越来越远、越来越没耐心了。

阅读缺失的背后

韩军老师曾尝试对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作出“肤浅的全面回答”:一偏了语言,应重视文学;二偏了白话,应重视古文;三偏了例子,应重视数量;四偏了分析,应重视吟悟;五偏了理解,应重视背诵;六偏了散文,应重视诗;七偏了峻厉,应重视雅容;八偏了写实,应重视写虚;九偏了统一,应重视多元;十偏了技术,应重视精神。(韩军《百年现代语文十大偏失》)堪堪十条,至少就有一半与“读”相关,其中之意不言而喻。

一、阅读与精神养育息息相关

阅读的缺失必然在一定程度造成精神世界的匮乏。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读书”从来就具有无上的地位,阅读的人文价值一直倍受推崇,诸如“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类的名言古训不知留下了多少。历史的经验也一直在告诉人们: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候一本好书也许就能改变人的一生。

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物质世界的极大丰富,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了年轻一代精神世界的相对匮乏。整个社会对阅读的关注,尤其是对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却能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所谓的“闲书”的关注,只是有减无增;网络浅阅读大有取代传统深阅读的趋势。而恰恰就是这些书可能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质,甚至关系到文化价值的传承。

对于国人不重视阅读及功利阅读的现状,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甘其勋先生就深表忧虑:“30年过去了,我国目前还有庞大的‘不读书人口’,许多人对 ‘阅读社会’、‘读书人口’等概念还很陌生,这说明我们还有必要对‘阅读’的意义加深认识和加强宣传。”

二、阅读是终身学习的最好方式

教育所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其实不是知识,而是独立的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知识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自己的经验,二是别人的经验。经验的取得需要时间与精力,现代人忙碌,时间与精力有限,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并指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终身学习的“四个支柱”。求知的途径很多,但人们求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还是从书本中学习。所以“学会求知”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学会阅读。通过阅读,既能接受前人探索自然、观察社会的成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也能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络搜集需要的最新信息。

阅读缺失的背后是阅读在人文发展和科技进步中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可很大一部分学生或许直到所有的学校教育都结束,也没有学会怎样去“阅读”。

语文教改在阅读中的缺位

一、忽略积累的创新

牛顿曾说:我之所以比别人伟大,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创新活动从来就不是凭空发生的,它是一个累积性的过程。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的累积是不可取代的。可就目前的形势,很多学生包括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一生的人文功课也许就只是从小学到高中的那几本语文教科书。(严凌君《化育天下学子是读书》)

就表面看来,语文教学的确“新”了不少,包括教法、学法,包括教材的处理、课程的设置;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学生阅读引导方面的严重缺席。北师大附中的梁原草老师认为缺席比例在90%以上;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的吴平安老师也在调查后得出类似的结论:“说100%的缺席未免言之过甚,但缺席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仅靠几篇课文的新奇讨论是培养不出真正的创新能力的,仅有创新意识也远远不够。郑板桥若无成竹在胸,哪能挥毫而就千古名作。

二、远离文本的活动

文本是活动开展的基础,活动是文本的延伸和拓展,文本与活动本是互为作用,互为影响的。

可在语文教改的进程中,的确有不少学校和教师矫枉过正,醉心于各样的讨论、视频、主题活动,而把语文教学的根本落在了一旁。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这些现象,都只能让学生的读书兴趣越加低迷。

其实大多数语文活动都应该是在学生自己认真阅读文本后进行的,应该让学生有自己思考并试着解惑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查找大量的相关资料,从而教会学生从阅读中去寻求答案。

现在很多所谓优质课,上课时并没有多少真正自由的心灵对话活动,有的只是教师的精彩表演,看似热闹的探讨却不过是学生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一步步走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等学生走完我们习以为常的程式,却发现对课堂的激情、对文本的热情也走到了尽头,语文也随之远离而去。

三、无可奈何的功利

语文教学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理科化。这是很多语文教学研究者甚至是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大家心里都清楚我们是怎样一步步走到现在这般处境的,但好像也都无可奈何随波逐流,心有余而力不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一点,仿佛大家都真的很无奈。急功近利之心不减,语文老师又能奈我何?至此,无话可说。

路在何方

话虽如此,工作还得继续。

我们固然不能左右家长和社会;可学生长大了,就成了下一代学生的家长,学生走上社会,就将变成社会的主干力量——所以学校还得是教育必须坚守的一块阵地;所以让学生会读书、读好书还是广大语文教师不遗余力的工作。不然我们还能希望十年、百年后的今天会是什么样呢?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过,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仅仅在观念上认可阅读的重要性,那是远远不够的——纸上谈兵永远也打不了胜仗。

可语文从来就不是一门能够立竿见影的课程;而教育理念的付诸实施却必须依靠广大的一线教师。

那柄高悬在老师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什么时候能变一变呢?

猜你喜欢

学会读书文本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学会分享
我们一起读书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读书为了什么
学会分享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