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情造文”还是“为文造情”?

2010-02-16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7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老师

吴 惠(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为情造文”还是“为文造情”?

吴 惠(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近几年来,高考阅卷工作一结束,我们的阅卷组长大都会在报纸上感慨,说现在学生的作文变得套话多、举例陈旧滥俗,成了一种“八股”式的文章;远离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逐渐丢失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更毋谈想象创造了。也许正是为了掀起若干年之衰吧,2009年的江苏卷作文题“品味时尚”才应运而生,希望学生从历史的故纸堆里走出来,多关注一下身边的生活。不出意料,“饱读诗书”的学生被杀了个措手不及,阅卷工作结束后,在《扬子晚报》上看到的评论依然是同样的感叹。

要理解这种现象,我觉得首先要明了中学生作文和作家创作的某些区别。

作家创作是相对自由、个性、主动的,不需要审题,自己给自己拟个题,写什么,怎么写,都由自己选择,也可以查资料,可以反复琢磨修改,可以找朋友商量。而中学生的考场作文则必须要审题,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和字数限制,而且只能独立完成,不得查资料或与人交流,只有这样,几十万人过同一座独木桥才能最简便地显出高低来。

另外,文学创作,必须要艺术地再现或表现生活,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或为人生,或为艺术,从而达到情感的宣泄,心灵的抚慰,灵魂的净化。而学生作文的要求在考纲上如此表述: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一般写作能力。一般地说,不要求中学生具有文艺创作的能力,虽然也不应当排斥少数有这方面才华的学生进行文艺创作练习,但是,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施教者和评价者的目光往往只是盯住少数所谓的“文学尖子”,忽视了对全体学生“一般写作能力的培养”。

因为阅卷者明明知道是中学生作文,心里却偏偏有一个文学创作的标尺来衡量普通学生的作文,于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感慨也越多;而学生们呢,写考场作文是临时的,仓促的,所考作文题基本上是以前未曾潜心思考过的,还要不断在写作中跳出来自检,看看切题与否,那岂止是带着镣铐跳舞啊,为了分数,为了前途,为了讨阅卷者的欢喜,于是可以不再用直接经验去写作,而是积累了满肚子的美文词句,把自己打扮得古色古香,或者花枝招展,甚至老气横秋,由于大家都走上了这条终南捷径,结果高考作文变成了毫无个性的优美语言秀场。听同事说2005年去南京参加高考阅卷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段落在他眼前出现了不下30次: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美的。一开始还觉得适当引用还是挺优美的,越到后来发现,不管合不合适,都拿这个段落作为开头或结尾。多么有意思,学生想用优美语言来打动阅卷老师的芳心,阅卷老师却摇摇头,说你这全是借鉴,没有活力和想象力,而这样的学生不也正是广大作文阅卷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吗?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内,个人觉得这样的现象改观的可能性不是太大。

反思我们在高三的作文指导中,经常做的事情就是回顾以前的高考作文情况,做看似无比正确的总结,进而印发大量的优秀“时文”供学生参悟,然后是对来年的高考作文进行预测甚至押宝。这样做看似有一定的逻辑性,实际上忽略了一些重要问题:一是题目千变万化,从“凤头猪肚豹尾”到“怀想天空”到“品味时尚”,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经验总结和预测是多么苍白无力,难怪我们会经常听到学生走出考场就说精心准备的东西无用武之地;二是学生年年不同,经验主义不知变通结果肯定是事倍功半;三是阅卷品味越来越高,以前认为是状元文章,现在看来已不新鲜,如果仿作大量产生,那么面目反而可憎。

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表述,作文教学应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尤其在高三的作文教学中,我认为作文教学可以分技术和情感两个层面。

先谈技术层面。

其实前面赘述那么多,也证明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早已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比如如何准确地审题立意,如何规范地谋篇布局,如何巧妙地使用修辞,如何辩证分析问题,如何书写清楚、板块清晰等等这些基本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都不同程度地被老师强调和训练,这确实也是必由之路,基础打不好,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进而在“三基本”的基础上,我们还须告诉学生,好的作文必须有一些能充分体现作者才华的、使阅卷老师认同和赞赏的地方。而这些“亮点”的来源一方面确是学生的生花妙笔,更多还是来源于老师的指点,尤其见效的就是考前素材库的建立和借鉴模仿的训练。实际上,指导学生建立素材库就是帮学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借鉴模仿的训练则是简捷地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建立了素材库,可以使哪怕语言极其平庸的学生都能在文中有了底气和神采,而巧妙的借鉴模仿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毕竟旧瓶装新酒要比随便造个容器省事得多。而这些也是我们教师所能较好把握的一些基础的、相对不变的又可控的因素,而且这些方面的强调也大可不必去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现实生活的不同。

学生到了高三,期待的是“速效救心丸”式的速成秘诀,毕竟头上悬着高考这把剑再去谈循序渐进提高素养并不太得人心。这期间与其说是提高能力,不如说是精心炮制来得恰当。2009年高考有两个极端的例子,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一是四川一考生通篇用甲骨文等古文字来作文,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古文字专家何山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真有学生用古文字写出了800字的文章,他觉得了不起:“古文字不如现代汉字多,很有限,但甲骨文等古文字还是能写出文章。我只见过古人用甲骨文写的文言文,最多400字;一般来说,用古文字写800字的文章至少都需要一个月时间。”那么,此考生的此幅作品显然来自考前的精心准备,把形式做到极致,可惜因不切题意最后只得8分。还有一个例子则是湖北一考生的一篇名为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古体长诗,被人评为当年高考语文“最牛满分作文”。这位考生固然才华横溢,但在考场上短暂的时间里,能写出共51行102句,每句七言的韵体诗足以让许多语文老师都汗颜。才华“横溢”到这种程度,我心里是持保留态度的。我毕竟也是一个在重点中学教一流学生的教师啊,委实少见这等门徒。因此,对于以上两个例子中的考生作品,我更相信是平日里早就练过多遍或填好了的,甚至还增删几回。

说到这里,我们虽然会否定有所谓的作文秘诀或作文金钥匙的存在,但还是不得不相信在技术层面上,只要有科学系统高效可操作的应试策略,文章是可以在短期内使分数得到有效的提升的。我相信,出于务实和为学生前途负责任的考虑,这也是绝大部分高三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重点所在。

再谈情感层面。

其实,作文之所以为作文,就是在形式上可模仿借鉴的可以有很多,而唯有情感是自己的,也是一篇文章的价值所在。重庆的周鹏老师曾说过:善于模仿借鉴的,只是善于发现文章不变处,以形成模式,善控制文章可变处,以展示个性罢了。唯其不变,作文方有章法;唯其可变,作文方能鲜活。文有章法是对阅卷者的尊重和认同,文能鲜活为阅卷者欢喜和称许。对于前者我们现在不缺反多,对于后者我们现在更多时候只是作为口号向学生呼吁,毕竟学生学业如此繁重,自己世界的夕阳芳草寻常物难成卷子上的悦目分啊。我常对同事叹息,现在中学生的作文远不如其书信日记甚至情书来得好看。几年前,钱理群教授在《对话与发现——关于中小学习作教育的断想》中说道:作文教学变成一个简单的老师出题学生应名而写的过程,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写作状态的问题,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的范围内。实际上,学生在带着热情书写自己个性化东西的时候,往往是充满着写作的愉快和智慧,这种状态就是灵感的状态,创造的状态。而充满智慧的作文教学,不是给学生移植添分,而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并乐意亲近文字,在生活中获得体悟,用文字表现生活。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放宽视界,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个中甘苦,呵护引导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的作用是“导”而不是“令”。同样做一件事,多一点点思考和讲究,也许能起到巨大的作用。这里我不能面面俱到,仅简单地谈三个环节以为佐证。

导读以积淀

我们平时在引导的时候大多是开个书单篇目给学生,之后就不管了。其实阅读的内容范围是宽泛的,我们不必总是认为学生爱读的书都是消遣的浮浅的。比如去年学生中流行一位十九岁的少女写手七堇年所写的《大地之灯》,我也找来读了一下,着实被震撼了一下。一个小女子一出手就摆脱了少女迷蒙的情怀和脂粉,跳出了无病呻吟的伤势窠臼,胸怀里居然盛得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宗教背景、时代苦难。于是我用欣赏的观点与学生交流读后感,把我欣赏的语言和情节讲给他们听,他们发现原来老师也在阅读并且欣赏他们爱读的书,于是学生心里就会减少与老师的隔膜,进而愿意接受老师的一些意见。毕竟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更能发现韩寒、郭敬明、步非烟、沧月、安妮宝贝等人作品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能给予必要的引导。

当学生亲其师,便会信其道。如果一上来就强令其把看休闲娱乐游戏漫画书籍的时间抽出来去读艰涩或者艰深的经典,将心比心,强扭的瓜如何甜得了。

导写以励志

苏州中学的闵文老师一直都倡导语文教师应亲自动笔与学生一道写作文,叶圣陶老先生把这种做法称为“教师下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首先是教练,其次才是裁判。

只有亲自写,才能有切身的体会,才知甘苦,而只要一动笔,就会碰到许多问题。碰到问题,教学的智慧就产生了。把自己的写作体验推及学生,往往更能把握写作的转捩点,化难为易,化苦为乐。而且如此一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平平凡凡的生活,学生没有发现美,你发现了,写成美文,学生恍然大悟又后悔不迭:“作文原来是这样的啊!”“我怎么没发现?”“下回看我的!”当学生愿意写,乐意写的时候,我想这也是作文教学的一大成功了。

导评以提升

作文批改本是有助于提升的一个重要过程,而教师的评改又是给予学生的另一种简练的理论上的示范。

在作文评改环节,我觉得有两方面特别要注意:

一是多正面鼓励,少求全责备。前面提到,学生作文就是学生作文,老师不可不自觉地把评价的标准抬得老高。学生花了很大力气写出来的文章,里面定有一些“得意处”希望得到老师的慧眼赏识,如果老师能给予肯定,学生会有一种千里马遇伯乐的成就感,自然会激发更大的热情。

二是多个别辅导。要想呵护并激发学生的个性,自然应多一些个别交流,在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仅靠面上的辅导只会限制个性作文的提升。我有一个学生,特别喜欢《诗经》,写了很多评论,每周都要与我交流。我指导他把获得的感悟在考场作文中适时加以发挥,他做过尝试,获得了接近满分的成绩。我鼓励他高中毕业后把写成的文章集成一本,加以完善,有机会付梓出版。

以上三个环节,我更为注重的始终是学生写作热情的激发、写作状态的调整、个性为文的提倡。在我看来,想不想写和怎么写都很重要,但前者更为根本。当前,我们能做的除了常规的技法指导外,完全可以努力创设条件使学生由知之到好之甚至乐之。

我们并不是无路可走,现在我提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希望我自己和广大的一线教师都能继续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思考如何让学生的作文从“八股”中走出来获得新生,让他们爱上“品味时尚”这样的题目。

参考资料:

1.闵文《高考作文老师典范》,苏州大学出版社。

2.钱理群《对话与发现——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教师之友》,2003 年(2)。

3.梁启超《作文入门》,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老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