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与语文教学素养

2010-02-16谭朝林湖北省襄阳一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7期
关键词:语文老师教育

谭朝林(湖北省襄阳一中)

语文教师与语文教学素养

谭朝林(湖北省襄阳一中)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语文教师更是学生的启蒙大师;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更要具有高品位的素养。

于漪老师说的好,“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具备较强职业道德标准,更要明确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而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是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对话者和交往者。教师要抛弃传统的话语霸权主义,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位置上走下来,参与到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中来,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热爱语文、有事业心、有责任感外,还必须做到:

一、更新理念,摆正位置

教育家陶行知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具备新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成功的语文教育必定对学生的心灵,包括情感、道德、意志表现出深切的终极关怀;成功的语文教师必定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带给他们心灵空间更多的明媚和温暖。

二、丰富知识,加强科研

古语说:“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步入语文教学讲坛的新教师,如果把读书放在第一位,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便解决了源头活水的问题。这是很有道理的,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内容需要做不断更新、充实和适当的调整,语文教师还必须站在学科的前沿,时代的高度,不断学习,不断给大脑“充电”,积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如高中语文《石钟山记》涉及地理学,讲霍金涉及物理学,讲《琵琶行》涉及音乐,等等,只有熟悉了这些,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

语文老师还需有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语文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语文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事。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这样才能完成由“教师匠”、“语文师傅”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管理,因材施教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管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了老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样的老师也没能真正领会到学生错误的回答到底错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语文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工作,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的管理就是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自动化管理。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2)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适应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总之,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适应新的课堂教学。

四、创新意识,质疑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 “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新课标将创新教育摆在了突出地位。根据心理学及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发现,兴趣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主要“能源”之一,教师教学得法,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引发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学质疑是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流展开思维常用的途径。通过质疑问题,可以有效诱导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均源于“疑问”,可以说,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

五、情绪良好,心理健康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惧等情绪,以及由这些情绪造成的心理氛围,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自身的心理健康。与开朗活泼的教师朝夕相处,学生必然会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也会保持愉快向上的情绪状态。反之,如果老师经常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或经常发脾气,学生必然会感受到压抑与沉闷。积极的心境来源于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如果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胸怀开阔,兴趣广泛,为人友善,心态自然就会平和。当然,教师要能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同时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以为,如果强调语文教师的非教学素质,则应把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一条列入其中。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强竞争使许多人的心理状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我们常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却忽略了教育者本身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只有具备健全心理素质的人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应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工作者。教师要找准自我,要学会纠正自己的行为,批判自我,超越自我。要学会反思,思考、反省、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有了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在智力活动中,能使学生表现得信心十足,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让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形成正确看待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遇到挫折不苦恼。反之,老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美国心理学实验证明,让成年人和小孩子做同样的事,成年人的不良影响对小孩子影响相当大。

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但让我来干绿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他的绿荫的。”本着“绿叶”的精神,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在教育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语文教师将会以“灵魂的铸造者、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知心者、父母的替代者”的光辉形象,“立足学生的全程、应对学生的全面、放眼学生的全体、激启学生的全心”,去成就理性之人、个性之人、灵性之人,去培养思考之才、特色之才、创新之才,定当谱写教育史的又一华美乐章。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做一名光荣的语文教师,今生无悔。

猜你喜欢

语文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