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语文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源泉

2010-02-16吴中明浙江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7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文学教材

■ 吴中明(浙江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阅读:语文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源泉

■ 吴中明(浙江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一位大学中文系实习生实习结束的前一天,问我有什么要嘱托的。我送给她几句话:“做语文老师一定要多读书,多思考,多练笔,将来才可能有所成就。”这样说时我似乎“振振有词”,想想自己工作十多年了,虽有些成绩,但绝不敢妄谈“成就”,只是一直在告诫自己:路正长,不能不执着。

不是自己要在一位实习生面前“倚老卖老”,而是十余年的教书生涯真的让我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不读书,而仅仅看那几本教材,真的最多只能做个“教书匠”,也难以体会到做语文教师的乐趣。一位前辈(特级教师)说:“教师当中语文教师最累,也最有乐趣。但这种乐趣要靠主动去寻找才能获得。”做语文教师之乐,也在阅读之中!

一、优秀文学,让我们底蕴更充实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富仁教授说,最基本的语文其实就是文学,人的语文能力主要是文学能力。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关键,没有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语文教师需要在文学修养、文化品位与语文教学艺术上下功夫;而对于语文的学习,它有着极高的综合性,要求语文授道者具备的必须是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而丰厚的文学修养,就是语文教师素质的精华所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要求的那样,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的全体教师,首先是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他把文理不通、言语不清和表达笨拙看作是“无知的表现”。而语言素养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我们去阅读,特别是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才能习得。

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是依据课本来作为指导的,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创作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艺术品,充满了灵性和创造性。能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就是语文教师的文学底蕴在发生作用。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状况,将作品恰到好处的理解深、理解透,然后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光华和情感波澜。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无论塑造怎样的形象、渲染怎样的情节,我们做语文教师的首先要自己能够挖掘出作品的光彩,进而诱发学生的心智和情感,这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启发式教育,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可以就其作品本身深入、参透,幻化出更丰富、想象的色彩,从不同的角度去点拨、指导,和学生一起投入再创作中,激活学生的思想火花,从而产生强烈的创作热情,在融通一气中,达到师生互动对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师对文学的感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是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

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文选烂,秀才半”“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教师勤于读书,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读书,只有教师热爱文学,才能教育学生热爱文学。人的素质就是受书籍的感染而慢慢发生质的改变。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常常感染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引领学生也熟读这些作品,在春风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滋生出灵感,感悟生命和理想,感喟人性和人生,然后产生创作冲动,更使人格和灵魂得到升华和净化。

二、文学理论,让我们思辨更睿智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我们的年龄,阅历都在增长,所以对教材的,对课文的解读,是每个语文教师该一辈子都要做的事,而要做到很好的理解教材,我以为该多读一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面的书籍。

新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其人文性、文学性、思想性都超过以前的教材,教材中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当然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去探寻其中的“价值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李春青教授在他的著作《文学价值学引论》(李春青,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P33)中也说:“所谓客观性,是指对作家作品的价值按其本来面目而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换言之,即评价与实际相符。这种客观性并不是很容易达到的,它不仅需要评价者主观上力求公正的态度,而且要求他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和价值标准……”而要“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和价值标准”是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在文学理论研究上的水平。只有教师先对教材中的作品有一个客观性的理解,才能把正确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否则就只能是“误人子弟”。正如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在评论黄玉峰老师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所说,黄老师的这堂课一个最大的优点是他选择的教学内容有科学的理据;而对教学内容准确科学的选择当然离不开对文章准确客观的解读,而这种解读当然离不开教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水平。

阅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面的书籍,不仅仅能提高准确客观地认识作品的价值意义的水平,还能“常教常新”,给自己带来阅读教材的乐趣,进而引导学生也更深入地研究教材,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

三、教材教法,让我们教学更自如

一堂语文课该上些什么?该怎么上?

有人说,有了丰富的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就行了,学不学教学法一样教学,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是从事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学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有了专业知识未必能教好语文。在现实生活中,专业知识很丰富,但由于缺乏教学法理论修养、缺乏教学实践能力,因而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效果很差的人并不鲜见,这就说明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不能代替教学法的修养。

也有人认为,有了教学经验就行了,没有必要学习教学法。这也是一种糊涂观念。诚然,经验是十分宝贵的,但经验只有上升为理论的认识,才能获得普遍的指导意义,才能自觉地使其发挥作用,避免盲目性、片面性和局限性,而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片面性、局限性就必须重视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家舒尔曼关于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理论,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并不是以头脑中储存的学科知识的原始形式来进行的,而是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容易接受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拥有越多对学科知识的表征方式,且能越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那么他就越能有效地发展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实现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而所谓“对学科知识的表征方式”,是需要我们阅读介绍先进的教材教法理论书籍,不断的学习研究才能拥有的。又如:“一篇课文,教学什么本无一定之规,正如有人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前提,是要成‘大路’;要求,是有语文教学的专业理据;标准,是理据妥当。”(《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P66)这其中的“专业理据”“理据妥当”既需要经验的积累,还需要不断的阅读学习才能掌握的。

四、教育理论,让我们形象更迷人

学校德育,不仅仅是德育处、班主任的事情,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我以为,更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语文教师、语文学科承担了更重的教育责任。为什么?因为语文的人文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说:“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语文教师能把学生教成富有人文精神、人文修养的人,学生的德育工作不就好做了吗?

育人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是需要不断学习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儿童及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它事关新一代人的素质和民族的未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懂得心理学,而且在自己全部创造性生活过程中不去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这就如同一个心脏病专科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眼科医生不懂得眼睛和大脑半球皮层的神经联系的最细致的机制一样。”对语文教师来说,心理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真正指南,了解学生、懂得研究学生的方法,是教师应当具有的教育素养的基础。

教无定法,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教好书,育好人”,而在学生的眼里,我们也会越来越“迷人”!

最后借用两位教育家的话来结束我的文章:“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时我们的视觉经验更有价值。这种对知识的掌握便是智慧。”(〔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三联书店2002年版,P54)“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教学大纲的知识并不处在大脑的中心,而只是处在大脑皮层最积极区域的一个角落里,——那时候,他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精工巧匠。”(吴立岗、李吉林《苏联教育家改革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P53)“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断地阅读,做一名有良好素养的语文教师,那么无论在专业成长上,还是精神享受上,都能受益无穷!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文学教材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们需要文学
品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