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作文指导的三境界

2010-02-16陈慧娟江苏省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7期
关键词:教者技法境界

■ 陈慧娟(江苏省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

新课标下作文指导的三境界

■ 陈慧娟(江苏省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

作文指导一直是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作文教学讨论的高度和深度更是前所未有。面对林林总总的观点,有些人一边在实践中摸索,一边总结并继续实践,虽然取得了不少好经验,然而作文指导大都处于无序、无为状态。做好一切事情应当遵循其客观规律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在作文指导教学中,笔者把这三境界作为教学的目标指向,取得了较好的实绩。

第一种境界:独上高楼——知技

尽管没有多少理论支配,诸多文学大师仍可以创作出传世佳作。恣意汪洋的庄子,双峰并峙的李杜,旷世奇才曹雪芹,他们的诗文不仅是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的经典,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但是我们的学生并非都是天才、超级文豪,充其量是一块璞玉,待开发的金矿。他们面对作文,还显得腼腆,甚至产生恐惧感。如果我们不进行必要的技法指导,对学生放任自流,虽然学生作文能获得一定的自由,但往往散不成章,拢不成文。有人曾总结出近百种作文技法,作为教者又不能陷入唯技法论,让学生束手自缚,必须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识,去粗存精,删繁就简,就像调色抓住三原色一样,指导学生抓住作文技巧的基本类型,进行有机训练,直到心中有法,法随心转。此为作文指导的第一种境界:以大气魄、大胸襟,抓大放小、举一反三,让学生熟练掌握其基本技法,以期应用游刃有余,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种境界:为伊人憔悴——用法

如果作文基本技法的指导,是为学生提供行走的拐杖,学生的作文还只是被动的,那么教者就必须及时进行学生作文思维的训练与开发。学生作文思维训练的指导,往往是被忽视的,但它又在学生学习作文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良好的作文思维习惯是学生自如运用技法的基础,也是学生由被动作文到主动作文再到自为作文的关键。有些学生踏遍三山五岳,游览故宫长城,体验亲情友情,可就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这就是因为作文思维感性的麻木与理性的缺失。搭起“意会”到“言传”之桥的思维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按照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让他们善于观察、感悟生活、启迪心灵,享受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自由想象的快感,体验下笔成文的乐趣。运用作文技法的自由与熟练程度,体现了作文思维的敏感度,体现作文思维的深度。对学生作文思维的训练指导,是一个细致而漫长的过程,技法是概括而抽象的,生活是生动而零碎的,思维是散漫而呈蛰伏状态的,这就要求教者带领学生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舍精神,孜孜不倦,以敏锐的思维,运用一定的技法,打通生活与作文的屏障,实现生活有情,笔下有法的境界。

第三种境界:却在灯火阑珊处——得意

巴金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这里所说的“无技巧”,就是老子所谓的“无中生有”、“大音希声”。技法指导、思维训练指导都不是目的,只是铺垫,只是为学生作文提供必需的技术支撑。当所有的这一切都准备好以后,就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来点燃灵感的火花。用情不深,行之不远。教者设置情境,适时激情,巧妙煽情,让学生兴奋起来,撩起他们内心深处创作的冲动,在“欲罢不能”的情感风暴中,写出“开心作文、激情作文、冲动作文、成果作文”。这种“为情而文”的状态不仅仅是在教者的指导下才会产生,而且要将它常态化。即情感激发指导不仅局限于课堂,要能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当学生既能享受生活、体验生活,又能表现生活、艺术生活时,即能点石成金,妙手成文,此为庄子所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这就是作文指导的最高境界,即让学生忘却技法得其意,忘却生活得其神——“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猜你喜欢

教者技法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品“境界”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慎独的境界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