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累不是“鸡肋”——浅谈学生语文习惯的培养

2010-02-16周莉娜江苏省常州市朝阳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7期
关键词:鸡肋语段词汇

■ 周莉娜(江苏省常州市朝阳中学)

积累不是“鸡肋”
——浅谈学生语文习惯的培养

■ 周莉娜(江苏省常州市朝阳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发展语文素养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个头脑中没有足够语言储备的人,往往笔下生涩,词汇贫乏,甚至文理不通。所以说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就不会有学生深厚的语文功底,没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措施。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语文学习必须以大量阅读积累为基础与前提,荀子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毋庸置疑。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有了丰厚的语言积累,才能使他们读书时感慨万千;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就不会有学生深厚的语文功底,没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措施。

但在我看来,如今语文的积累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纸上,积累的有效性被质疑,语文积累被视为“鸡肋”,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对积累的重要性是再三强调,但从学生反馈来看,积累却被当成了“出工”却不出成绩的苦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对此也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强调了学生不听,也就只能顺其自然,“积累”渐渐淡化也不足为怪了。

我认为:有必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主动积累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让学生不再像原来一样撒着欢儿随意 “吃草”,也不像原来那样老师牵到哪儿,就亦步亦趋地吃哪儿的“草”,不敢越雷池一步。

要培养学生主动积累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首先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积累的积极效应。

只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积累能促进他们的语文学习,甚或是其他学科的学习,才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对积累感兴趣,进而能主动去积累。比如在初二,我向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推荐阅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本书集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一身,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之后在一节生物课上,生物老师提到了一些昆虫,这些昆虫并不常见,但在《昆虫记》中恰恰记载了。生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都很兴奋,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给生物老师很大的惊喜。尤其当学生得知,其他班级都没有什么人回答出这些问题,自豪之余自然也就认识到积累的重要性了。

其次,不能让积累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学生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积累消耗了太多精力,肯定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们要提高积累的效率。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随时。既然是要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就不能让学生的积累局限于一时一地,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各个可能的平台来进行积累。除了在课堂上的一般学习时间,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晨读课、作文课、校本课、综合实践课等领域来进行。我们朝阳中学每一学期都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有学生选择“寻找错别字”“寻访常州文化名人”等与语文有关的课题。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利用这机会积累文学常识、词汇表达等。在每节语文课前,我还利用三至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词汇积累。尽管每次时间不长,所积累的词汇也不算多,但日积月累,学生的收获还是蛮大的。每次考试考察词汇积累的第一题,我所教两个班的得分率都要超过其他班级。

(2)减负。在初一学生进校时,我走访调查发现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原因,居然与小学语文教师培养他们积累的方式有关。有些小学语文教师让学生从三四年级起就开始每天抄一篇优秀作文,却没有其他任何要求。理由是“抄也是一种学习”“抄比不抄好”……可真是这样吗?除了让学生书写可能得到锻炼外,其他就乏善可陈了。学生看到那一本本积累本,却没有感到自己能力的提升,反感情绪也就不足为怪了。这说明:不讲效率方式的积累除不能帮助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我利用晨读让学生通过诵读方式积累课内外古诗文名句名篇,利用课前三至五分钟词汇积累的余下时间,学习名人故事、哲理故事;利用黑板报和每天一次的教室前黑板的“名言展示”,学习名人名言;书法训练课上,要求学生书写名诗名句;在每周两篇的随笔中,要求学生摘录优美语段;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我还让学生准备了“积累本”。除了以上渠道的积累材料外,不提倡抄写美文全篇,更多的只是摘录部分,写读后感。学生是有重点地进行积累。

再次,尊重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引导学生积累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一开始就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使得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而应该让学生的积累遵从学生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机械积累到内化吸收再到创新发展。

例如课前三至五分钟的词汇积累,就由一开始的给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纯粹考察词汇的掌握情况;到了初二,则要求学生板书语段,在语段的基础上注音、填字,在文本中理解并能正确运用词汇;初三时则让学生直接朗读语段,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注音、填字。这样除了考察学生对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还提升了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有如摘录美文,由初始的摘录优美语句和片段,发展到欣赏完整的文本。欣赏完整的文本则从用几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到书写自己的读后感受,写读后感从能写几句到写出一篇完整的短文。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赏析能力、写作能力逐步得到了提升,学生“拾级而上”,自然就容易到达顶峰。

最后,要让学生的积累由被动变为主动。

学生不肯在积累上下功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有效积累手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积累方法非常重要,有了方法才能提高效率,才有可能持之以恒。教师不能简单说说积累的重要性,发动一下学生就行。学生并非没有认识到积累的重要,但有时因为缺少有效的方法而导致做无用功。教师可在阅读课、积累课等渠道告知学生积累的要点,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避免学生走入死记硬背的误区,一直处于蒙昧的原始积累阶段。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学生惰性的影响,这也需要老师关注。积累的初始阶段,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并检查反馈的方式来督促学生,检查反馈可定时检查与抽查相结合。通过反馈检查,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积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借此消除学生的惰性。除了使用强制性措施以外,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扬鼓励等传统手段激励学生,也可以开展语文活动,如古诗词名句背诵比赛、成语故事会、经典诗文朗诵等,巩固自己积累的内容,并让积累有成的学生获得成就感,在班上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语文积累是老生常谈了,但时至今日,从当今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来看,有重提强调的必要。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营养”的不断滋补,这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积累的贫乏,会导致语文学习的渐进发展逐渐滞后,甚至倒退。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进行点点滴滴语文素养的积累,若干年后,我们会悲哀地发现,也许没什么人能当得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评语了。

语文积累,不是“鸡肋”。

猜你喜欢

鸡肋语段词汇
善待“鸡肋”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鸡肋再好还是鸡肋
这功能是不是“鸡肋”——话说“飞行模式”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