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选读》教材中值得商榷的译文和注释

2010-02-16张恒峰江苏省宝应县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7期
关键词:周公稻穗贵族

■ 张恒峰(江苏省宝应县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

《〈史记〉选读》教材中值得商榷的译文和注释

■ 张恒峰(江苏省宝应县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

《史记》是正史鼻祖,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以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源泉,滋养着中华文化的沃野旷畴,其不朽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倍受瞩目。江苏省在语文教改中把《史记》的部分内容经过精心节选、组合,作为高中教学的选修文本,这相对以前零散穿插学习《史记》选文,可使学生更加系统、完整地感受到司马迁天才的语言艺术,领略到这部见识超群的百科全书所蕴涵的深邃哲理和民族精神。在教学中,当我徜徉漫步于司马迁构建的五彩斑斓世界时,发现了教学文本中与我个人之见相左的知识点,并记录下来,诠释如下。

一、值得商榷的译文

(一)《周公世家》中的“百姓”直译值得商榷。文中有关周公“立言”的一句记述:“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教材附译文为:“成王居于丰京,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每种官职合理的职责范围。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教材第22页)此处直译值得商榷。这儿的“百姓”是特指,应指贵族或是百官。为什么呢?这就关乎到古代姓氏知识了。从远古时期,甚至到了奴隶社会,贵族有姓,奴隶是没有姓的。“百姓”指的就是贵族。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般平民还是没有姓。如《庄子》中的庖丁,就是有名无姓。因此姓也成了区分阶级地位的一个标志,而真正的百姓们当时被称为“黎民”或“庶民”。战国时代以后,伴随着封建制度彻底取代奴隶制,在贵族和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可能祖上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也不是奴隶(可能祖上是奴隶,后来被主子给放生了)的一个阶级,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多了起来。因为他们也有姓,称呼贵族的“百姓”逐渐演变为平民的通称。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变成一回事了,书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词语。再之,结合语境也应该把“百姓”译为“百官”更为恰当。

(二)《管仲列传》中句子翻译值得商榷。太史公曰:管仲世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配套教学参考中译为:管仲是人们公认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这可能是孔子认为在周王朝衰败的年代,桓公如此贤明,管仲却不能鼓励和辅助他建立新王朝,而只是满足于称霸吧?从文白句子对应看,很鲜明,文中“至王”意译为“建立新王朝”了,此处值得商榷。从孔子编定《春秋》的宗旨“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里可见其“正名”的思想主张,所谓“正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春秋》一书里,贬斥一切不行王道之举。如:“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可见“至王”应翻译为“达到王道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要维护周王室的意思,而配套教学参考的“建立新王朝”的翻译很明显地与孔子的思想主张相悖逆。

二、值得商榷的注释

(一)《周公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周公卒后,秋未获,暴风雷,禾尽偃,大木尽拔……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尽起。二公命国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这段话的译文是:“周公去世那年秋后,庄稼尚未收割,一场暴风雷霆,禾稼倒伏,大树连根被拔起……成王于是举行郊天之礼,天果真下雨,风向反转,倒伏之禾全部立起。太公、召公命令国人,凡是倒下的大树全部扶起培实土基。当年大丰收。”课文对“筑之”的注释为“拾起稻穗。筑,拾”,那么“之”就是指代“稻穗”了。两相对照,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译文错了,还是注释不对?带着这个疑问只能向汉语词典求救了。先打开《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分别找到“筑”的解释。有一音读zhú,意义有两个,(1)古代弦乐器。 《史记·高祖本纪》:“酒酣,高祖击筑。”(2)贵阳市的简称。另一音读 zhù,意义如下,(1) 夯土的杵。 《史记·黥布列传》:“项王伐齐,身负板筑,以为士卒先。 ”(2)捣土,夯土。 《诗经·大雅·帛系》:“筑之登登,削屡冯冯。”(3)修建。《后汉书·顺帝纪》:“令扶风、汉阳筑陇道坞三百所置屯兵。 ”(4)建筑物。 杜甫《畏人》诗:“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 ”(5)通“祝”,切断。 王褒《僮约》:“斲苏切脯,筑肉臛芋。”综上所见,没有与课文相对应的注释。又心存一线希望去翻查《辞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在第1241页找到了“筑”字,释意为三:(1)(动)建筑,修建。(2)(名)古代弦乐器,像琴,有十三根弦,用竹尺敲打。(3)贵州贵阳的别称。至此,工具书里没有与课文相对应的注解。到底文中“筑”字该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以上对照,应该是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对“筑(zhù)”的第二项释意“捣土,夯土”才符合文意,“之”应是指代(大风刮倒的)大树。再者,前文以叙成王举行郊天之礼后,倒伏之禾全部立起,哪里还有稻穗可拾呢?若是稻穗在收割前被狂风刮折掉在地上,那么庄稼就熟不好,颗粒就不会饱满。如此,怎会有“岁则大熟”呢?思来想去,总感此处注释欠妥。

(二)《孔子世家》:“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课文对“高皇帝”的注释是:“汉高祖刘邦。‘高皇帝’是其尊号。”这儿说“高皇帝”是刘邦的“尊号”令人疑惑,为什么呢?据史书记载,皇帝加尊号是从唐代武则天、中宗时代才开始有的,用于帝王的叫“尊号”,用于帝后的叫“徽号”。尊号多是生前即奉上,而且每到国家庆典之时还要加尊。可见刘邦时代还没有“尊号”的说法。而“汉高祖”是“汉太祖高皇帝”的简称,应该是刘邦的“庙号”称谓,帝王的“庙号”,是在死后追封的。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位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主则为太宗、世宗等,但并非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具备了“功德”者才能够享此令誉。到了南北朝,庙号已经开始滥用,自唐以后,就无帝不宗了。看来此处是把“庙号”和“尊号”混为一谈了。

“不以一眚掩大德”,即使瑕疵也不会淹没白玉的光泽。《〈史记〉选读》作为高中选修教学文本,它有利于学生通过观赏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扩大视野,有利于学生通过领略衣被后世的文章大宗了解国史,有利于学生通过登上文史经典的艺术殿堂完善人格,这都是毋庸置疑的。

猜你喜欢

周公稻穗贵族
一束稻穗
论周公的法理学说
周公攝政未稱王申論——兼論周公二次東征與營新邑
田园捡稻穗的岁月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骄傲的小稻穗
母亲
贵族
北宋对党项贵族的赗赙之礼
周公,你好